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丁玲身兼作家和编辑两种身份,在她主编《解放日报》文艺栏时,延安的文艺空气还比较轻松,她的创作活动和编辑活动构成某种程度的互文性,从这个角度考察,可以发现其编辑活动中存在着编辑主体的启蒙立场;另外,这一编辑活动又要基于现实状况,并在与延安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受众的读者的交往实践中进行,从而使丁玲表现出对革命话语的认同。因此,丁玲在《解放日报》文艺栏的编辑活动显示出“启蒙”与“革命”两种话语的共同作用,折射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体验和文化选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选题是期刊编辑工作流程的起点,也是提高刊物质量的关键环节。所谓选题,是指在既 定编辑方针指导下的编辑主体对编辑对象的一种宏观选择,它逻辑地规定了刊物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程度,并与编辑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构成了直接的因果联系。 选题不是一种简单的随意性的挑选行为,而是编辑人员所从事的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涵盖了编辑主体选择客体时所进行的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判断与选择、  相似文献   

3.
论编辑工作中的主客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过程是编辑主体作用于编辑客体所产生的编辑活动流程.编辑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联结、相互矛盾的关系构成了编辑系统的结构.在编辑系统中,编辑主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控制着系统的演进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发挥编辑主体性至关重要.编辑主客体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关系,主要体现在策划选题、组织文稿、编辑稿件三个环节上.  相似文献   

4.
编辑主体能动的超前性,是指编辑在超前意识下产生的积极超前行为。它是信息飞速发展与信息需要的产物,具有从客观现实导向未来的价值和意义。编辑主体能动的超前,不是用超前能量去覆盖所有工作,它选择的只是具有导向性环节。编辑主体“遁形”的逻辑性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编辑工作的基本属性及其独特意蕴,它是编辑职业自身固有规律所左右的结果。文章的美学原则,构成编辑“遁形”逻辑起点。编辑主体的能动超前与“遁形”,构成编辑工作不同阶段的不同运动。  相似文献   

5.
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编辑的审美意识是编辑主体对作为编辑客体的外载文化信息中的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它通过积极地影响编辑发现的心理状态,反作用于整个编辑出版过程的文化整合活动。它的心理构成要素主要有四种: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而审美意识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选题开发,二是审读加工,三是编排设计。  相似文献   

6.
论编辑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东方欲晓编辑活动是编辑主体处理编辑客体的一项社会活动。编辑主体指具有一定编辑素质和编辑技能的从事编辑活动的人。编辑客体指编辑活动中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编辑客体有两类:一是作品,一是作者。编辑主体直接作用于作品,所以作品是直接的...  相似文献   

7.
由编辑活动的内涵外延谈主客体作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活动的产生历史悠久,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是科技期刊编辑客体,更是随着大千世界的异常变化,产生、发展着。编辑客体时常会打破常规,将与社会和人们休戚相关的问题,推向正在困惑、迷茫、不知所措的人们。笔者认为根据原有编辑活动的界定指导编辑工作,对帮助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而言多有局限。文章从编辑活动的产生及界定,从编辑活动中主、客体的属性及相互关系,从编辑客体的扩展与编辑主体意识这3个方面作了分析,认为编辑主体编辑客体把握的审时度势是所编之物为社会首肯并起促进社会发展之功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的编辑学研究,60年来学科理论不断深化,媒介视野逐渐开阔,从学术理论到方法技术均有不少新的发现。主要是发现了编辑学的专业普遍性与媒介贯通性、编辑活动的主体和主体性、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特征与编辑科学的学理、编辑活动早于出版活动并大于出版活动。编辑建构的"媒介间性"特征、编辑学与出版学的学科链,及与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及其技术控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编辑媒介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9.
编辑主体的审美追求与其创造本性相一致,是由编辑活动的本质规律决定的,表征为编辑主体长期孕化与累积的一种生命智慧,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出版效益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0.
编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脑力劳动 ,编辑主体意识在编辑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直接影响着编辑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编辑主体意识包括现代意识、精品意识、策划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特色意识、超前意识、求异意识和模糊意识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作为当今著名的思想家,研究他的思想的论著较多,但是对他的政治思想的论述却较少。哈贝马斯主要的政治思想是话语政治,话语政治强调人们把讨论、说服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主要方式,讨论中要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它既体现在通过何种程序保证人们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表达政治意见的类型,也表现在民众达成的政治意见如何影响现有的行政权力。话语政治在改变选民被特权阶层操纵方面是有益的和值得肯定的,但是话语政治过于理想化,很难真正落实到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历经认识论转向后,“中国模式”现在又开始了语言转向。欲通过精炼的词语传达复杂的内容,最好能想一个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短语。新自由主义的独白、西方左翼学派的哑然昭示着中国学派话语体系的应然出场。为“中国模式”话语奠基,进而向世界发出“中国好声音”,中国学界责无旁贷。中国学界应在厘清“中国模式”的话语逻辑基础上,坚持循序渐进,把握“中国模式”的话语节奏;坚持理论自觉,夯实“中国模式”的话语根基;增强理论自信,提升“中国模式”的话语能量;实现理论自强,建构“中国模式”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话语系统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有哲学 ,但中国古代一直缺乏哲学的自觉 ;中国古代有哲学思想 ,但中国古代一直缺乏哲学的话语方式。中国哲学要自立于世界 ,必须真正形成自身特色。中国哲学要形成自身特色 ,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 ,有自己的观念意识 ,有自己的话语特色。中国哲学要形成自己的话语特色 ,必须从自身传统中获取资源。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 90年代兴起的体裁分析法 ,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语篇分析 ,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它一改传统教学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语篇分析弊端 ,对培养学生语篇意识 ,驾驶语篇能力 ,从而发展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男权为中心的清代社会体系中,妇女意识基本上处于沉潜状态,然而这不能代表清代妇女的无意识。男性书写虽然体现了男性价值观,但其中包含的妇女话语毕竟反映出底层社会妇女群体的历史。因此从妇女话语中能够解析妇女在逆境中的家庭生计、妇女的去留选择,重构她们的生存际遇及其心理,从而透视她者的历史的构成,并体现史学研究"真善美"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Halliday和Hasan关于语篇照应的理论出发,指出其静态分析对语篇照应解释的局限性。然后主要运用语篇世界和心理表征两个方面的知识对语篇照应进行了新的分析,并指出了语篇照应的实质是具有指代功能的语言成分共同指代语篇世界中的语篇指称;或者是这些语言成分通过读者心理表征中的指称形成的照应关系。本文还随之阐述了语篇照应在语篇理解中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主要以对话的方式写成。作品中质朴无华的人物对话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不仅表现出鲜明的民间意识,而且构成了一部活生生的民间历史读本。同时,余华在小说中尝试了一种众人发言的“他们说”的话语方式,也就是一种“群口”的话语,让更多的人发出声音,这也是一种集体话语的展示,从中透露出某个群体的观点与看法,是一种更为广泛的民间话语,使民间话语得以最大限度地呈现。  相似文献   

18.
哲学话语不同于日常话语、艺术话语和科学话语,它有其自身的特征:语义独特、内涵确定、言简意丰、逻辑严谨。哲学话语的多样性是由哲学术语的多样性造成的。哲学术语可以从若干不同的角度(如直接来源、使用范围、民族特色、所属分支)加以区分。哲学话语并非故弄玄虚,而是因为世界太无常。  相似文献   

19.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隐喻的认知研究、隐喻与文化间的关系和隐喻的语篇功能及隐喻能力的培养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梦的话语内涵与话语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梦是一个具有宽广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的价值内涵的话语体系,有着鲜明的价值旨归、价值原则、价值维度、价值特性和价值基石。中国梦的出现表明了中国新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彰显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话语魅力,具有强大的话语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中国梦所具有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示范功能和对话功能,对提升中国政治话语的影响力和在世界范围内中国话语权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全面认识中国梦的话语内涵和话语功能,对于我们倡扬这一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