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8 毫秒
1.
散文作为一种主情的文学形式,写作主体自身的情感因素体现得很强烈。本文拟就情感之于散文创作的重要性以及散文创作中的情感积聚与外化的具体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王雪 《东方论坛》2011,(6):53-56,64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转变以及纯文学意义上散文概念的出现,使写作主体的身份特征由以往的多重社会身份向文学层面转变,这种特点在现代主要散文家如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冰心、钱钟书、梁实秋等的文学身份中集中体现出来。由中国现代散文创作成就可见,散文创作的风格和成就是和主体的文学身份质素密切相关的,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主体身份向文学层面的转变,是现代散文文学性增强、白话文语体魅力充分呈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小说是对角色主体行为与精神活动的叙述 ,那么散文则是表现作家主体的生命与感悟。小说与散文虽界限分明 ,但又存在着一定的渗透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新写实”小说的主体问题: 创作主体--坚韧的无奈、对象主体--平庸的自由、接受主体--自救的主体,以此来具现“新写实”小说别具一格的美学风范。  相似文献   

5.
志怪小说是魏晋小说的主流形态,它的基本表述手法是记录、写实,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表现出明显的不自觉性。但这不等于说志怪小说中没有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透过小说的具体内容,我们会清晰地发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深深潜藏在小说文本之中,这种审美意识就是饱含着魏晋时代气息的情感与愿望,具体表现为对自在自为的生存状态的向往、对长生的希冀以及对大千世界的神往。  相似文献   

6.
村庄作为新疆作家刘亮程散文中最主要的书写意象,为其提供了最初的经验空间和生活教义。而作为经验主体,刘亮程对其笔下的村庄亦有着丰富多样的体认方式,从内在式体验到外在式观察,再到回忆与梦的层面,形成了其独特的立体多维的乡村认知与书写结构。在从文本层面呈现村庄的同时,刘亮程亦从内部寻找并塑造了徘徊于村庄的孤独主体,这些均在某些意义上显示出复杂的现代经验,并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现代女性小说的梦幻书写与传统女性梦幻书写截然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女性主体的精神成长,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现代梦幻书写.这在现代女性小说对梦想的自主追求、回望往事与想象未来、对社会现实的梦幻思索等方面的梦幻书写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文学主体间性的生成来自于文学交流的审美实践,张竹坡的小说评点展示了评点家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在《金瓶梅》的评点中,张竹坡与作者达成了“高山流水”式的共通之感;与小说文本实践着丰富的情感交流:设身处地地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以作品形象观照自身的审美理想;并在交流中达成理性分析与理论建构,揭示了小说“市井文字”的美学风貌和“世情小说”结构的全新追求。张竹坡小说评点的主体间性已微露现代性的光芒,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产权主体与会计主体之间是一个相交的逻辑关系.二者共同相交于企业这一经济实体的组织范畴上,但在规范的侧重上有所不同,即产权主体侧重于规范该实体的社会经济关系方面,而会计主体侧重于规范该实体的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及其价值核算方面.它们只能相互结合、互为补充,而不能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思维的主要特征有直观性、连续性和概括性;主体思维对散文创作的重要功能有对作者感受的影响,对构思的语言限定;创作主体的抽象思维功用是指导作家对材料的选择,约束作品叙事情节的发展,制约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影响作家内心情感的抒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主体、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出发,继而分析了宏观调控主体与行政主体的异同点,并从部门法的调整对象、价值取向、法权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法律关系主体理论进行了深刻地反思。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主体之死”,而主人公死亡的原因来自他们与外部世界之间无法调和的紧张关系,因此理解外部世界的寓意是理解主体死亡的钥匙。从卡夫卡的个人经历和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语境出发,小说中外部世界的寓意可以理解为以下几层:一,日常琐事构成生活世界;二,他人话语构成的规则世界;三,失去逻辑的混乱世界。本文旨在通过挖掘对主人公造成困惑的外部世界的寓意,分析卡夫卡小说主体死亡的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主体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法律概念,在格维尔茨的权利结构要素中,位列第一的就是权利的主体。同样,对于和平权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和平权的主体问题。文章认为,和平权的主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主体是个人,这是和平权的基本而首要的主体;第二层次的主体是民族、人类这些人的共同体。而和平权的义务主体只能是国家。  相似文献   

14.
王仁宇 《南都学坛》2001,21(2):75-78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主要概念之一 ,国内在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时存在着泛化的倾向 ,把它等同于交往关系。其实 ,主体间性是讲主体间的作用与沟通。而交往是指人与人与之间的交流与交换 ,后者较为宽泛。在交往活动中 ,人作为主体参与程度不同 ,只有交往活动中达到互为主体时才有主体间性 ,这种交往一般是精神性的  相似文献   

15.
女性散文以其独有的女性经验、女性视角、女性话语解构了男性话语模式 ,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 ,但是女性主体意识的极端强化又会导致女性主体性再度迷失 ,因此产生了主体意识的悖谬现象  相似文献   

16.
传统认识论诉诸感觉的主客体符合论观点,是一种抽象类主体的方法,它必然导致认识的唯我论,进一步必然割裂认识与客观实在的联系;后现代认识论在超越传统认识的唯我论倾向上有进步意义,但后现代认识论的方法论基础是抽象类主体际方法。文章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一定运动方式的主体际自然历史性反映,是对实践中人与物、人与人相互规定的互动关系的能动反映。在对认识的分析中,我们诉诸自然历史性的感性实践活动,并采取了自然历史性的主体际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传统认识论是诉诸感觉的主客符合论观点,是一种抽象类主体的方法,它必然导致认识的唯我论,进一步必然割裂认识与客观实在的联系;后现代认识论在超越传统认识论的唯我论倾向上有进步意义,但后现代认识论的方法论基础是抽象类主体际方法,它脱离了自然历史的感性实践活动,因而它把所指看作是概念的塑造,把认识等同于主体际信念的协同性,对认识的理解陷入概念、信念的形而上学。我们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一定运动方式的主体际自然历史性反映,是对实践中人与物、人与人相互规定的互动关系的能动反映。在对认识的分析中,我们诉诸自然历史性的感性实践活动,并采取了自然历史性的主体际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商事主体是市场关系中的重要主体.调整好市场关系,保障市场经济的安全、有序和高效,应当发挥商法的重要作用,搞好商事法律制度建设.市场经济越加发达,法律的部门划分也就越加明晰,这是客观必然的.认识和理解好市场关系中商主体与民事主体关系,明确商主体的资格法定性、行为交易性、目的营利性、能力统一性的法律特征,且与民法相区别掌握运用,对促进市场法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初历史题材小说的主体呈现出间性趋向:作家主体与人物主体、叙述主体交互对话,作家主体与自然主体、世界主体和谐共生,对神秘因素及因果宿命等宇宙未知力量的发掘与复魅,以及对非理性主体的开掘与表现等.这既是文学观念和创作发展演变的结果,也是时代思潮及新史学观念等影响所致.历史题材小说主体的间性趋向拓展了创作的题材领域,丰富了作品的思想文化意蕴,形成了作品众声喧哗的多声部复调艺术世界,但也可能会给创作带来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法律解释中的话语主体和主体话语的理性化是法律论证的当然前提。区分法律解释主体、法律解释中的话语主体和法律的话语主体三个概念,有助于把握法律解释中的话语主体问题。法律解释中的主体话语具有交往性、时限性、规则性、程序性、封闭性以及法律文本的决定性等特点。我国法律解释中的话语主体和主体话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实现话语主体的理性化、话语权利的现实化和话语交往的自治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