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汤浩 《云梦学刊》2002,23(1):53-55
王夫之吏治主张的要旨是“严以治吏” ,为达“严以治吏”的目的 ,必须先严上官 ,其次是推行法治与奖赏廉吏 ,其三是选贤养士  相似文献   

2.
肖起来 《船山学刊》2001,(2):15-17,40
在船山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中,廉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他在分析和评价传统道德、观念的过程中,结合对吏治得失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廉政建设的政治伦理规范。这些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儒学“故治天下之要,存乎除奸;除奸之要,存乎治官”(《吕氏春秋》)的重视廉政从严治吏的传统。正确总结和分析船山的廉政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仍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拟就船山廉政思想的理论特色谈点一孔之见。一、把廉政看作吏治的根本所谓廉政,王船山是将它与廉德、廉行相联系来阐述的。所谓廉德是指个体道德情感上的廉耻心。一…  相似文献   

3.
从柳宗元柳州时期诗歌的内容来看 ,柳宗元柳州时期的情感是错综复杂的 ,虽然因长期遭受贬谪而常常处于抑郁痛苦之中 ,但是其思想并没有颓废倒退 ,他以“泽加于民”的实际行动 ,实践其“吏者民役”的吏治主张  相似文献   

4.
冥使错勾及"具魂法"、"重生药"母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冥游返阳,如何解决当事人肉身保存问题?“具魂法”、“重生药”是中土冥游故事吸收印度民间智慧对当事人还阳技术问题的具体操作。“冥游得悉阳间未来事”与“预见母题”相交叉,冥游者常无意中获得秘密。在冥王公正与冥吏疏忽的行为比较中,冥狱威严与冥法公正,成为阳间吏治的一个生动参照,冥游者在人间的现身说法成为可能,并强化了故事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诗论家,是唐代诗坛倡导新乐府运动和“政教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他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最著名的创作纲领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的目的则是“补察时政”,即有助于皇帝了解政治的得失,从而对国计民生有所改善。这个“补察时政”说旗帜鲜明,言简意赅,比“为时”、“为事”更精确地道出了其“政教中心论”的实质。对白居易有关“补察时政”的诗论和诗作,在建国后的众多论著中都是持肯定态度,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但在近年来却出现了异议,有些论者甚至提出…  相似文献   

6.
唐玄宗开元时期朝廷中的“吏治与文学之争”,在武则天时期已初露端倪。“吏治”派主张用“吏干”之才,不重视官吏的文学才华;“文学”派提倡用“文学”之士,将文学创作才能视为选拔官吏的必备条件。狄仁杰、姚崇、宋璟等是“吏治”派的代表人物,上官婉儿、张说、刘幽求、张九龄等是“文学”派的代表人物。“吏治与文学之争”,不但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随着两派势力的交替上升,轮流执政,盛唐前期的文学创作倾向及诗风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治国必先治吏”,吏治的严明对国家的稳定、政治秩序的安宁,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唐代的“贞观”、“开元”之治,素为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发展史者所注目。其所以能在社会动乱之后,出现一种社会承平、生产发展的“治世”局面,与当时统治者重视立法与吏治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8.
<正>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局面的出现,是与唐统治者注重整肃吏治密不可分的。而运用刑罚手段对权钱交易或以权谋利的贿赂行为予以有力地打击,则是唐代吏治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因此,探析唐律中的贿赂罪不是没有意义的。一贿赂罪,是刑法理论对因进行权钱交易或以权谋利而构成的犯罪的统称。自夏朝始,历代法律都有惩治贿赂罪的规定。《夏书》日:“昏、墨(指贪污受贿)、贱,杀。皋陶之刑也。”李悝《法经》规定:“丞相受金,左右伏诛;犀首受金时,则诛。”秦简《法律答问》曰:“啬夫不以官为事,以奸为事,何论也?当迁。”汉文帝则规定,官吏坐赃者,三代不得为吏。及至唐朝,统治者为整肃吏治,严明法纪,特别注重对贿赂罪的惩罚,从法律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中常见“立事”一辞,事字早期多作形,晚期多作形,有作当是形的缺刻。“立事”过去多读为“立使”或“立吏”,从有关卜辞看应读为“立事”。 《殷墟卜辞综述》谓“立吏云云,当指立使或莅事于侯伯”,又云“立吏的对象是侯伯”,是“与侯伯建立使者的关系”。有的认为商王与诸侯之间的这种使者之关系表示“王的宗主权和侯伯对这种宗主权的承认及服从”。也还有“立事就是派遣祭祀的使者,即是立使之意”的说法。我们查验了有关卜辞,认为“立  相似文献   

10.
郭嵩焘咸同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把官贪吏虐,政治黑暗看作是“致乱之源”,从而一方面极力主张“严以驭吏”,“肃清官吏之路”;另一方面也主张“宽以抚民”,反对严刑峻法.这些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郭氏后期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对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汉王朝的统治,到了武帝末年,已经危机四伏,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几乎重蹈亡秦旧辙。然而秦朝短命,二世而亡,汉武之后却出现了昭宣之治,汉祚得以延长将近百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我以为,除了其它原因外,昭、宣之世积极推行休养生息方针,并为贯彻这一方针整顿吏治,选用“良民吏”,是个基本原因。汉宣帝刘询长自民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他在位二十五年间,竭力安定社会,整饬吏治,力求解决武帝末年以来的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了生产,从而一改武帝末国家“盛极而衰”的局面,使汉代社会出现了“吏安其职,民安其业”的小康局面。本文拟就宣帝在吏治整顿方面的特点及作用试作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绩效考核理论和思想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了明主治吏不治民,治吏之重在于考课,德礼为政教之本,察吏安民、视情办吏,民唯邦本、本固邦兴等方面.古代的绩效考核理论和思想固然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历史发展具有连续性,认真学习和借鉴绩效考核理论和思想对于今天的绩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以吏为师”现象金太军“以吏为师”是我国封建统治老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一项有效手段和重要统治术,它对以儒学为主体的封建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确立和巩固,对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强化,都发挥了不容低估的作用。“以吏为师”本是先秦法家的一...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以吏为师”现象金大军“以吏为师”是我国封建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一项有效手段和重要统治术,它对以儒学为主体的封建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确立和巩固,对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强化,都发挥了不容低估的作用。“以吏为师”本是先秦法家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试论胡林翼吏治思想的理学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林翼是是晚清理学经世派的领军人物,也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近年来学界多从政治学的视野来研究胡林翼的吏治思想,但均没有涉及胡林翼吏治思想的理学内涵,本文从理学的新颖视角,对胡林翼的吏治思想作了重新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左宗棠与甘肃吏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之后,于1870年由西安移驻兰州,直到1880年离任,在甘肃达十年之久。这个时期,左宗棠的活动虽以军事为主,但是,作为一个封建政治家,作为清王朝驻守西北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他对整饬甘肃的吏治也作了一些努力,其中所反映的某些思想值得一谈。  相似文献   

17.
史称明朝仁宗、宣宗在位时“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瘐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①因而被誉为“仁宣之治”。仁宣之治的出现是在明太祖、成祖近60年经营积累的基础上,继续采取重农、惩贪、用贤、安边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措施才形成的。其中吏治的清明与都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社会的“以吏为师”现象金太军(江苏省委党校管理教研室)“以吏为师”是我国封建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一项有效手段和重要统治术,它对以儒学为主体的封建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确立、巩固,对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强化,都发挥了不容低估的作用。“以吏...  相似文献   

19.
左宗棠出兵新疆,匡复领土,实为伟大的爱国行动,亦可谓近代军事史上的一大壮举。西北军事,正如左宗棠自己说的:“筹饷难于筹兵”。故后人为其立传时也断言:“出塞凡廿日,而新疆南北城尽复者,馈运饶给之力也。”左宗棠“馈运饶给之力”是与其西征借款相联系的。对其西征借款,我国史学界至今虽无专文论述,但也存在着损誉不一。董蔡时先生在近著《左宗棠评传)一书中,认为左宗棠筹借西款的成功,“为西征的胜利进军创造了起码的物质条件”。排除李鸿章的干扰借款是“爱国热情”的体现。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赞扬。罗耀九与黄顺力两先生的近作《左宗棠爱国思想剖析》一文,则认为左宗棠“不顾重息,大借外债,从中渔利,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左宗棠“爱国思想后面还隐藏有追求富贵利禄的动机”的彻底暴露。双方观点针锋相对。看来左宗棠“西征借款”写专文论述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突出思想特色把握评价尺度——读《左宗棠评传》李吉奎孙占元所著《左宗棠评传》,已于1995年11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左宗棠在清代被誉为“中兴名臣”。他起家寒素,经清嘉道咸同光五朝,由举人而跻身总督、宰辅,受知于咸同光三帝,是一位功过毁誉虽历百年而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