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十年来,中国文学史著作的编撰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先后编撰出版或修订出版了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章培恒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修订本)等数部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通用教材。这些文学史著作,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广泛吸纳了二三十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大量成果。每部著作,体例严谨,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它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铸就了今天文学史研究、文学史著作编撰的辉煌,极大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文学是多民族文学构成的共同体,具有多样统一的特点.一般来说,目前流行的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绝大多数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多民族性这一特点,所述内容基本上是汉族文学及少量的少数民族作家的汉文创作.亟须编撰尽可能真正再现中华多民族文学原生态和民族特点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正确认识并解决好相关的理论问题是编撰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前提.应以多民族文学史观为指导,从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切入点审视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及其流程,对古代少数民族的作家书面文学和民间文学口头创作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基础研究和各民族文学专史的编写是综合性的多民族《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林庚的《中国文学史》是他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编撰的教材,其独特的撰述风格及学术观点,在当时和随后的接受与批评中,分歧颇多。以朱自清和王瑶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林著过度注重“诗”的感悟,“史”的价值减色很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林著遭到大规模的批判,但政治因素居多,与学术关系甚微。海外学者对林著的批评,亦颇见分歧:梁容若等秉持“全然于胸”的文学史整体观,强调通史应记录文学史识,反对林著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阐发新式文学史观。陈国球等则充分肯定林著独特的书写风貌,认为其彰显的“诗性逻辑”往往开示出文学艺术的精微之处。本世纪以降,林著再次受到当代学者集体性关注,这昭示着文学史书写审美意识的重申和诗性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文讯》是台湾1980年以来最重要的文艺期刊之一。《文讯》资讯报道从岛内扩及大陆、海外华文文学,其经年刊载的文学活动、出版动态、人物近况等,文史兼备地将台湾文学生态、文学思潮、文学创作与社会风尚的呼应关系、作家的世代交替等显现出来,突破资料的工具性框架,构建了书写台湾文学史的基础,隐约型塑当代台湾文学的历史版图,呈现出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秀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是他多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领域研究理念与方法的思考总结。它既有立足学科前沿的问题意识和高屋建瓴的理性剖析,又有自成一家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理念和编撰的经验心得,更有借鉴中外当代生态文学创作实践以及相关的生态批评理论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存在格局的探索,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女性文学史类著作的出版再次呈现出一个高潮,截止到2007年底大约出版了10部左右,综合起来主要有三种编撰与书写思路:通史类的女性文学史书写、类别性的女性文学史书写和女性文学史类教材的编撰与出版。其中,《女性文学教程》有着比较突出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的研究、撰写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这些进步,不仅表现在教材的数量上,也表现在编撰思路的推陈出新上。以具有代表性的三部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当代文学史写真》及《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为例,可以看出编者在文学史观上各具特色的介入方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张我军等台湾作家提出"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命题,缘于日本殖民者将台湾文学排斥于其文学史之外而引起的反弹,台湾作家认为当时台湾落后于祖国大陆而欲向大陆寻求"现代""文明",以及台湾文学的固有根柢乃中国文化却与日本文化格格不入等。这个命题在1990年前后为大陆的"台湾文学史"著作广为引用,实在因为它代表着历史的事实和真相,但却遭到了"台独"派的猛烈抨击,加之以"统战""霸权""意识形态作祟"等"罪名"。在台湾自身的"台湾文学史"书写中,1985年后叶石涛等抹去或篡改了此前沿用的"一支流说",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2011)更从史明"台独史观"脱胎出"战后再殖民论",试图以所谓"台湾民族主义"取代固有的"中华民族主义",如以"台湾心灵"来概括70年代乡土文学的主要精神,从而将具有"中华民族主义"性质的"回归传统"取向消音、抹杀和遮蔽。这种史观、论调助长了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认同偏向,应引起学界的高度警惕并加以必要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正在编撰中的《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缘起及其所面临的挑战,把普通读者作为目标读者的确定,及其独特的方法论和历史分期,并且逐一介绍了这本文学史中各章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参与撰写的美国汉学界的优秀学者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从而提出了在一种全球化的语境下,编撰一部新的中国文学史的可能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多年前,我曾在《古代文学史教材应该注重什么》一文中,就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道:"教材是师者之本,道在其中,业在其中,惑也在其中,它启迪人的心灵智慧,也应该使教材的编撰者慎重地选择编撰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追求尽善尽美。"像我这样空发议论当然容易,实际上古代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始终是件困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早在19世纪末,西方学者便开始了对中国文学史的书写。20世纪初,林传甲和黄人分别编写《中国文学史》,拉开了中国学者撰写本国文学史的序幕。迄今为止,学界已有数百本中国文学史著述问世。中国学者所著文学史,在文学理念、编写模式和文体分类等方面一直深受西方汉学界的影响,但随着近年来研究思路的改变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已经呈现出由整体“趋同”向“趋异”转变的走势。《中国文学史新著》与《剑桥中国文学史》这两部文学史著作,便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在中西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作为出版家,蔡文甫十分注重参与台湾文学史的历史建构。他主持出版的两套《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是向文学史交卷,为台湾文学史的书写发声。作为编辑家,蔡文甫开启了文学出版市场的黄金时代。他主导高等学校文学教育论战并结集成书,成了台湾当代教育史和文艺史的重要文献。作为小说家,蔡文甫的作品是一种传统的创化。他有意淡化作品的战斗性,而着力强调精神性的因素。《天生的凡夫俗子》则是一本能给人思想养料的回忆录,同时也是一本具有文学史和出版史料价值的好书。  相似文献   

13.
黄子平等人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这一新的文学史概念及其背后的文学史观念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当下新的语境中,对这一概念有重新检视的必要。作为统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总主题的"改造民族灵魂"并不能敉平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之间的政治、社会、文化断层,而传统文学史分期至今仍有其自身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佛教文学史就是中国佛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佛教实践即佛教修持与佛教弘传过程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就是用汉语、西域胡语、藏语、蒙古语、傣语等语种写成的大中华佛教文学的历史。"中国佛教文学史"的书写应该禀持民族本位立场和教派史视野,全面清理中国佛教文学的历史进程,并进而提炼民族精神、建构宗教诗学。"中国佛教文学史"的书写特别要关注印度佛教在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本土化进程以及汉语佛教在东北亚、东南亚地区的本土化进程,在民族互动和国际交流中探讨宗教实践对社会和谐、文明演进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大陆版台湾文学史对195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的叙述存在不少问题,如:在官方词汇笼统概括下完全忽视或疏漏女性文学;个别作家之"点"多而总体状况之"面"少;较少吸收海外及台湾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多关注怀乡忆旧等牵涉家国意识的题材,而忽略关注台湾日常生活的"在地化"书写。这些问题必将影响学者们对这个年代整个台湾文学生态的构想与研究。学者们应减少性别偏见,以更开阔的视野和严谨的态度来撰写和修缮台湾文学史。  相似文献   

16.
张德瀛的《文学史》,是广东籍学人撰写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著作,是在《钦定大学堂章程》、《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等法规的政治导向下编著而成的教科书,具有鲜明的官方正统教育特点,同时也在最大限度内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于文学和文学史的基本看法,反映了早期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一般认知结构和理论水平,应该放到中国文学史学研究的层面来加以认识和重估。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撰写已经有86年的历史,史著已先后出版了150余部,对其研究的专著也出现了3部。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一部适应中国革命需要的"左"派文学史,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鲜明的"冷战"背景,对王著进行了根本性的颠覆。范伯群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改善了王著的"左派"倾向,给了鸳蝴派作家作品的新的认识和评价,然提出的"两个翅膀论"却令人遗憾地矫枉过正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以张我军为代表的台湾知识分子抱着文化朝圣的愿望最初进入中国大陆文学界,并将大陆新文学运动之风引向台湾,但台湾文学却由于当时台湾的日治身份而并未被中国新文学作家和中国新文学界所重视。这种现象持续到30年代,台湾文学依旧被当作“外国文学”引介。直到40年代中后期,台湾光复前后,《文艺春秋》的主编范泉始在刊物中集中介绍台湾文学,将台湾文学拉进“中国文学”的视野之中。本文力图梳理这种微秒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了作者同已故章培恒教授合作主编《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史新著》的经过,介绍了章先生在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思考,以及他提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课题的意义,评述了章先生主持编纂的《中国文学史新著》的几个重要特点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依据作者主编的<浙江20世纪文设作出重大建树的浙江作家在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的卓越贡献,探讨其建构文艺新格局、引领文艺主潮及其创作提升左翼文艺品位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