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孟二冬精神的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孟二冬教授是党和国家培养出来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值得各行各业的人们认真学习,充分认识孟二冬精神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孟二冬精神的实质,从而实践孟二冬精神,本文从时代、社会、生命、文化四个方面来阐释孟二冬精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中的孟二冬精神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二冬精神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既体现传统文化精华又彰显时代特色。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执着创新、淡泊名利等积极元素深刻影响着孟二冬的为学、为文、为师、为人,成为孟二冬精神的源头活水,认真研究孟二冬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弘扬传承孟二冬精神。  相似文献   

3.
从对孟二冬精神的核心内容和内涵的认识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指出孟二冬是新时期高校教师的楷模和杰出代表,孟二冬精神是教育界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并结合当前高等学校师德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必须在高等学校大力弘扬孟二冬精神,以孟二冬精神为载体加强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最后指出新时期的高校师德建设必须以孟二冬精神增强高校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孟二冬精神塑造高校教师的进取精神、以孟二冬精神提升高校教师的诚信品质、以孟二冬精神提升高校教师的品味和境界。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孟二冬精神三者之间的深层联系入手,结合当代文化战略趋势,探讨宿州学院以孟二冬精神建设大学文化的决策在理论基础、战略意识方面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在办学兴教、培育人才方面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都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纳入民族复兴大业的宏伟蓝图,高校肩负着传承、弘扬文化的重任。宿州学院在落实党中央战略决策的实践中,以孟二冬精神内涵建设大学文化,以孟二冬精神蕴涵的传统文化精华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办学兴教,培育人才,必将有力推进学校各项工作深入持久地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5.
《宿州学院学报》2011,(12):52-52
12月9日,宿州学院举行了“孟二冬精神及传统文化研究所”成立揭牌仪式。在揭牌仪式上,院党委书记桂和荣教授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在举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大好形势下,我校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弘扬胡锦涛总书记表彰的孟二冬精神,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决定成立‘孟二冬精神及传统文化研究所’,并隆重举行揭牌仪式,这是我校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加强我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从孟二冬精神和班级文化的内涵着手,分析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建构中存在的建构主体积极性缺乏、思想人文教育内容空泛和价值导向功能弱化等主要问题,寻求孟二冬精神对大学班级文化建构的意义,并探讨用孟二冬精神建构班级文化的策略与实践:以制度建设为手段,将孟二冬精神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加强物质层面文化,为孟二冬精神的践行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打造精神层面文化,践行孟二冬精神.建构有精神内涵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  相似文献   

7.
在对孟二冬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展示了宿州学院用孟二冬精神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丰硕成果,阐述如何以孟二冬精神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孟二冬精神为核心重构大学文化,进一步彰显大学的精神塑造力和文明濡化力.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孟二冬精神是当代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重构力。在推进以孟二冬精神加强对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进行价值重构上,不仅需要重视理论层面的分析研究.更需要重视结合具体的大学发展实际进行实践层面的设计和执行。  相似文献   

9.
从为学和处世两方面分析了孟二冬敬业与自得相结合、传统的淡泊名利与新型的淑世情怀相结合的精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种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改造,以及对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阎真的小说专注于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刻画.<曾在天涯>关注的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异域文化环境中的精神漂泊困境;<沧浪之水>聚焦的是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精神根基和价值观惨遭解构的具有传统信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境遇;<因为女人>则主要展示了中国当代女性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情感困境和价值信仰的毁灭.  相似文献   

11.
晚清民国时期,西学东渐,新旧嬗替,转化传统与引介西学成为重建中华文明体系重要的知识与思想资源。傅斯年、蒙文通二人皆经历了出入今古、由经入史的学思历程。傅斯年贯彻以历史观点探究中国文化演变,考察思想意识历时演进的轨迹,估价与建构文明价值|蒙文通阐发儒学义理与经史之学,落实与实践“明体达用”之儒学以塑造中华文明主体性。若以傅斯年与蒙文通的学术分合与经史纠葛为中心,考察民国学界划分夷夏、辨证性命、沟通汉宋的关联与旨趣,或可阐发“通识”与“专家”、“求其是”与“求其古”等学术理念,重估进而转化中华文明体系的多元路径,为实现“以国故整理科学”的学术转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复兴,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相比较于对传统文化内容上的学理性研究、整理工作等的肯定,人们对传统文化在形式层面的当代复兴,持有不少批评意见。其实,传统文化形式上的复兴是传统文化在一定时期断裂后实现修复和赓续的大众化操练,有助于人们由浅入深地重新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参与、体验当下各种类的传统文化形式复兴的具象或活动,能够促进对包括民俗在内的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学习。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八一"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遭到惨痛失败的危急关头,为了挽救中国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探索,这三大起义所体现出的革命精神定义为"八一"精神。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创新和升华。  相似文献   

14.
蒙文通与中国史学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文通是20世纪一位杰出但被忽视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者。他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自觉地区别于梁启超等人的模式,具有主通、明变、贵识的特色。蒙文通与同时代中国史学史研究者的异同以及他本人思想的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史学观念的更新对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1930年前后,“今古”之见支配民国史学界,顾颉刚有意发起新一轮的“今古文论战”,“超今文学”逐渐成为学界焦点。胡适提出“回到廖平”,重审廖平以礼制平分今古的合理性;钱穆以史事澄清秦汉学术演化轨迹,解决近代今古文之争,反对于经说中强求异同;钱玄同、顾颉刚进一步将今古文问题史学化,从“辨伪”与“析学”的层面明确主张超越经今古文问题;廖平门生蒙文通、李源澄发展经史分流观,以“理想”与“陈迹”区分今古,实践以国故整理科学。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学界“超今文学”的学术纠葛为线索,揭示民国学术的多元流变与各派学人的学术旨趣,展现近现代经史转型过程中沟通中西新旧的多种取径,融汇各家超越经今古之争的方法与宗旨,或利于反思进而丰富时下史学研究,使史学研究成为确立文明主体性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松柏是百木之王,和我国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松柏的自然属性与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许多呼应与契合之处。该文主要从高洁的人格和品性的象征、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代言者、守志不阿节操的寄托及生命常青与淡泊清高的追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具体分析了传统文化中的“松柏情结”。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人文教育的实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发展中的动态概念,从古代到当代,人文精神的历史内涵不断丰富扩大,依次包含了以人为本、个人的自由与尊严、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和价值观、道德感等层面。与之相应,人文教育的内容就包含了主体性教育、民主和个性教育、人格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及道德观教育。人文精神从本质上包括道德精神、哲学精神和宇宙精神。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8.
彝族古文献《玛牧特依》是彝族历史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通过梳理其基本内容,分析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流传形式,揭示 其文献史料性、哲学思维、教育性、语言学元素、民族习惯法、廉政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潜在价值,为当代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 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对墨子人格精神的研究,学术界侧重于墨子人格特征的研究,对墨子人格精神的思想渊源考察不够.墨子的人格精神是出自于多元化的思想基础:其源于尧舜禹之道、源于清庙之守、源于地域文化、源于实践而独创,通过探究墨子人格精神的多元化思想渊源,为墨子人格精神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