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唐开国,军事制度基本上是沿袭拓跋魏、杨隋以来的府兵旧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整顿和发展,府兵成为唐王朝内固畿辅、外备征御的主要军事力量。府兵之外,唐初统治者又建立了北衙禁军,使中央军事系统具有南衙北衙之别。“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①”。南衙卫兵即统辖于中央十六卫的番上府兵,是唐中央宿卫京师的主要武装力量,北衙为唐代宫廷禁卫军,是专职保卫天子的亲军。唐前期的北衙军队,是指在唐初元从禁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军,合称北门四军。  相似文献   

2.
隋朝承西魏、北周旧制,厉行府兵制,中央设置十二卫,以统率全国府兵。正如《新唐书》卷50《兵志》所云: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于隋,唐兴因之。隋制十二卫,曰翊卫,曰骁骑卫,曰武卫,曰屯卫,曰御卫,曰候卫,为左右,皆有将军以分统诸府之兵。府有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以相统治。这里所说的只是隋朝军队在平时状态下的情况。至于战时状态,则往往另设“行军元帅”或“行军总管”,以统率军队出征作战。“行军元帅”之名,始于北周。《周书》卷49《稽胡传》云:(建德)六年,高祖定东夏,……乃以宪为行军元帅,督行军总管赵王招、谯王俭、滕王辶…  相似文献   

3.
在讨论曹魏西晋民屯和军屯租率时,往往有引用晋傅玄奏疏作为依据的。其实,傅玄上疏在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而民屯早已在魏咸熙元年(264)和晋泰始二年(266)由当时政府下诏废止;而且,奏疏中明确指出,屯田的对象是“兵”、“士”、“佃兵”或“兵作”。因此,傅玄疏中讨论的田租率,显然不是指民屯。  相似文献   

4.
《汉书·高帝纪》“而彭越、田横居梁地,往来苦楚兵”之“田横”二字并非衍文田横参与“苦楚”行动的事迹应当得到承认。  相似文献   

5.
据明嘉靖《河间府志》记载,明代河间府内卫所为“河间三卫”,即河间卫、大同中屯卫(寄治)、沈阳中屯卫(寄治),另外还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和沧州守御千户所。“从征”和“谪发”是河间府军户的特色。明初卫所人口迁徙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相似文献   

6.
试论曹魏西晋时期军屯的两种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曹魏西晋民屯和军屯租率时,往往有引用晋傅玄奏疏作为依据的。其实,傅玄上疏在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而民屯早已在魏咸熙元年(264)和晋泰始二年(266)由当时政府下诏废止;而且,奏疏中明确指出,屯田的对象是“兵”、“士”、“佃兵”或“兵作”。因此,傅玄疏中讨论的田租率,显然不是指民屯。傅玄谈的是否是一般军屯的租率?看来也值得怀疑。由于问题比较复杂,首先需要弄清一般所认为的“军屯”的含义。《晋书》卷26《食货志》载应詹表疏有云:  相似文献   

7.
对清代新疆兵屯的叙述和研究,前人作过不少工作。但是,大部分人只是从兵屯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作用上着眼用力,而对其内部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在经济方面往往是得不偿失,却不大触及,对兵屯向民屯的发展和演变,更很少作深入研究,而这恰恰是兵屯发展的方向和演变的必然归宿,也是清朝在新疆统治能够坚持到底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利用军队在新疆屯田(史称“兵屯”,亦称“军屯”),以保证驻军和其它方面对粮食的需要,是我国历代中央政府统治新疆所采取的重大措施之一。早在西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  相似文献   

8.
清华简《系年》简文“康丘”的出现,弥补了传世文献对康叔所封之“康”失载的缺憾.根据简文所载,成王平定商人叛乱后封康叔于“康丘”,康叔所建之国遂以“康”称之.康叔虽为卫国的始封君,但在其受封时应称“康侯”,而且直至康昭时期,“康”仍作为封国名称存在.“康丘”应位于《左传·定公四年》卫祝陀所言的“殷虚”范围内,即原商都故地.“淇卫”之地在西周早期即已成为康叔之国的领土范围,后世方正式以之为都邑,“卫”亦正式成为封国名称.  相似文献   

9.
(续 )  二、部族的统治机关第一 ,最高行政机关在辽制中 ,部族最高行政统治机关叫北枢密院。《辽史》卷四十五《百官志一》中有这样的记载 :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 ,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 ,故名北院。元好问所谓“北衙不理民”是也。据此 ,全部契丹人即游牧民都属于这个机关统治之下。《百官志》还载 :  契丹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 ,凡契丹人民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 ,故名南院。元好问所谓“南衙不主兵”是也。这样 ,也可以理解为属于北枢密院的契丹人也属于南枢密院。史籍记载的…  相似文献   

10.
在渤海之滨,两条清澈的河流环绕着一个正方形城堡,气势巍峨,高崇坚固。这就是有名的古城宁远城, 也就是今天的兴城。它是我国现有保存得比较完整、古建筑特点突出的古城之一。兴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728年)叫宁远卫城,重修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81年)改名宁远州。据《盛京通志》记载:“宁远州,州城即明宁远卫城也。本广宁前屯、中屯二卫地,明宣德三年,总兵巫凯、都御史包怀德上状,请分二卫地于曹庄、汤池之北,建卫治。赐名宁远,筑城。”城高三丈,外用大青砖,内用巨石筑成,底宽一丈六,顶宽一丈五,周长千丈有余。东西南北各有一门。东门谓春和,南门谓延珲,西门谓永宁,北门谓威远。城门外有半园形瓮城,四角有角台。四门中间一条十字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与李建成在兵力和政治地位的对比中居于劣势,以及李世民800勇士入大安宫被建成等人察觉,为了杀兄逼父两事万无一失并避免全面内战,李世民采取了宫内伏兵计。收买监门卫中郎将常何和北门守将敬君弘、以及李世民身居“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一职使伏兵计得以成功。世民及其部属早在武德七年已有伏兵宫内袭杀李建成的初步设想。史载高祖以“天象预言”警示世民实为以建成、元吉状告世民蓄养800勇士图谋不轨之上表警告世民。使伏兵计得以成功的关键人物常何实为监门卫中郎将,北门守将敬君弘亦为世民同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存在过屯田制度。屯田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关于西汉屯田,海内外大多数学者主张有军屯、民屯两种;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西汉屯田乃指军屯,没有什么民屯,存在着分歧意见。主张西汉有“民屯”的学者很多,其主要依据就是“徒民实边”。例如,“文帝时,晁错首先建议屯田。他主张移民实边,一面当兵,一面屯田”:到汉武帝时,“与军屯并行,民屯也大规模进行。……竟有一次达七十万人之多者,可谓‘盛矣’。”近年  相似文献   

13.
在《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一书中,伊犁维吾尔人回屯与新疆绿营兵屯的收获计算单位都是分。回屯之分与兵屯之分能否等同?回屯是如何以分计算收获量的?回屯分的确切含义又是什么?国内学界有关回屯的文章对这些问题尚未涉及。日人佐口透氏在其《塔兰奇人的社会》(载《史学杂志》1964年)一文中进行了探讨,但其结论不无商榷之处。笔者不揣谫陋,试辨析之,作为对拙作《清代新疆的回屯》(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85年1期)一文的补充,并就教于有关专家学者。一、回屯之分与兵屯之分能否等同? 我们先来看《钦定皇与西域图志》一书中对回屯与兵屯分的记载。《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32《屯政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先秦哲学背景下,就几微性对《孙子》分三层论述:“求之于势,不责天人”,视战争为争斗变幻的整体;“投入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在败亡的惮惊中兵者先行把捉了这一整体;“天命靡常”,“天地孰得”,兵者从时入化地将斗争具体展开,切实融入整体,在“势域→生死→天时→势域”中领会了用兵之道  相似文献   

15.
“不时御神”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不时御神”的“时” ,旧释为“善”。据《诗经》语法 ,认为“时 ,善也”之“善”乃“嘉善”之义 ,“不时御神”的“时” ,当为“识”的音误  相似文献   

16.
军国民教育是通过对青年学生及国民灌输军事知识和尚武精神,强健体魄,振奋民族精神,最终达到“寓兵于民”、“强兵富国”之目的的一种教育。《大公报》能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要求,努力介绍和推动军国民教育主张,表现了其作为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民初《大公报》军国民教育主张产生的历史条件、具体内容及评价的探讨,意欲理清该报对这一思潮的态度和主张。  相似文献   

17.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学”应是动词“学习”。《论语》“学”共有66处,大多作“学习”解。以“学习”解读“学而时习”,更有助于把握《论语》的主旨:人贵在学,学贵在道、在取友,取友贵在忠恕,忠恕之道贵在教,“学”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相似文献   

18.
《屯》卦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屯卦》是六十四卦之一,“屯”是“春”之古字,从文字学上“屯”“春”一也,在哲学上《周易》经传都是从春天的角度阐发其哲学意义的。根据古代春天尚生的原则,又从婚姻礼俗学与《周易》结构学证明,《屯》卦是从天地人三方面完整地表现了春天的风貌:自天言之,描写的是春天雷雨之象;自地言之,是春天草木破土之形;自人言之,表现的是春天“劝生”之俗。《屯》卦阐释的“生”的意义正是由春天的意义引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诸多篇章包含着周人的家国情思。他们一方面享“家”之天伦,一方面卫“国”之忠诚。家与国具有同构性,周人家国精神在“礼”的规范下达到了统一。周人无论对家还是对国都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和责任感,家与国之诗保藏着他们的赤子心和的爱国情,洋溢着他们对天伦的诗化追求和对国家精神的诗性阐释。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孙子兵法》对武术技击理论的影响。依据《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致人而不致于人”,“奇正相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形像水”、“因敌制胜”等战略思想;以太极拳为案例,论述了武术临战状态、技击行动和技击战略思想,从而说明《孙子兵法》对武术技击理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