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清词史的分期是晚近词学家十分重视的论题。概而观之,按分期数目,有三期、四期两种分法;即使是同样的分期数目,由于依据不同,意涵也有所不同:或着眼清词整体的演进;或依据词学史上变化鼎革的大事件;或立足流派更迭;或参照社会历史的分期;或考察整体的盛衰。晚近词学家对清词的分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凸显了清词的价值,强化了对清词艺术特质的认识,反映了清代词史发展的规律和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2.
王士禛曾以擅词著称。其词抒写心音,情兼哀艳,萦怀故 国之思,歌咏男女艳情,后者更是对“词为艳科”的复归,成为有别于诗的显著特色。艺术 上,小令、中调、长调,或婉约,或豪放,不拘一格,既破除二者壁垒和对立,又融合二种 风格和艺术精神,为清词昭示一条改造传统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梅村词在清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一再被推为本朝词家之“冠冕”.吴伟业具有由“诗史”观延伸而来的自觉的“词史”意识.其“词史”观及梅村词对清代“词史”观的确立发展及后世“词史”创作具有开山之功和重要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明末清初词风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临桂词派需要在清词三期及其与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的比较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定位,也需要在晚清词坛流派纷呈、社团林立的社会时代大环境中定位,立足于临桂词派渊源、命名、领袖、团队、宗旨、纲领及其理论基础等文学流派构成要素的研究,才能认识临桂词派对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的超越和创新,也才能更好理解临桂词派作为文学流派的价值作用,确立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词经典化是清词研究的热点,而陈维崧是清词创作的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对陈维崧词的经典化是清代词学的重要命题。通过考订乾嘉时期的稿钞本《笠者词稿》,可知该书作者为凌立仁,其创作模式较多效仿陈维崧《湖海楼词》,由此印证了陈维崧词在清代的接受与经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诗有“诗史”之称,《梅村词》也表现出时代风会与个人遭际的影响,以其《满江红》词表现最突出,可称词史。明清易代之际的大背景促成了吴伟业词风的变化,也促成了时代词风的变化,即由软媚柔婉到慷慨悲凉。由媚而雅是明清之际词学转变大势,直接影响到清词的品格,开启清词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7.
“清词承宋之绪而后来居上”,这是著名古代文学研究家钱仲联教授十年研究之心得。岳麓书社新近出版他选注的《清词三百首》(“韵文三百首系列”之一),正是这一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首先,钱教授认为,较之宋词,清词更多地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宋词所表现的很多是词家个人“小己”的生活,内容多为相思、欢会、欢宴、伤春。即便是“壮怀激烈”的岳飞、文天祥辈,用今天的光眼看来,也未能超出“民族英雄”的范畴。而清代的爱国词更多的已  相似文献   

8.
清词发展到嘉道时期,呈现出新变格局.首先,清词由抒写“空中语”转为抒发哀世之音,与社会现实愈发靠近;其次,词人的审美情趣由“娱”转“郁”,显示出与以前不同的气象;第三,常派的理论在词坛虽有相当大的影响,但其创作却处于缺席状态;第四,浙派词人沾染了江湖气,并遭至猛烈批评;第五,浙、常两派正视对方的存在,并处于一种离合的复杂状态.对于清词的发展演变而言,嘉道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与清初和晚清相比,嘉道词坛虽然名家辈出,但缺乏可以与之媲美的大家,即缺乏在词学理论与词体创作上都能引领潮流的领袖型词人.然而,嘉道词人能在因袭中渐趋变异,坚持开辟词之新界,亦是很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9.
试论陈维崧的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清词阳羡派的领袖。有《湖海楼诗文词全集》。他的词不仅以数量之多,而且以雄劲苍凉的豪放风格,在清词坛上独树一帜,清代词学界肯定了他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锡鬯,其年出,而本朝词派始成……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居七、八。”“擅词场、飞扬跋扈,前身可是青  相似文献   

10.
清词的复兴既与改朝换代的历史变化有关,也与一些天才的词人有关。明末云间派已经带来了词风的一次转变,而清初词人陈维崧更以其博大的才力大大开拓了词境,造就了"无意不可入词"的阳羡词风。  相似文献   

11.
陈澧是清代词史上的一位重要词人。参加越台词社对陈澧的创作有重要影响。有学者以为陈澧词突破了浙西词派和阳羡词派,此说不确,事实上陈词正属浙西格调。陈澧词向有“学人之词”之誉,无论是从岭南词史还是整个清词史来看都值得重视,且这种特质还有功于清词词境之开拓。另外,考察陈澧词有助于对浙西词派后期的发展有更为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浙西词派”是清代影响大、绵延时间长、词学鲜明、创作实绩突出的一大词派。其词学思想的流变,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朱彝尊开宗立派,倡导新风,一呼百应,开清词未有之新局面;中期,厉鹗一柱擎天,尊崇周、姜,鼓倡雅词,重比兴寄托,独领风骚;晚期,吴锡麒、郭摩补偏救弊,“正变斯备”,开放通达,但终究无法挽回颓败之势。  相似文献   

13.
清朝的建立者满族作为世居关外的少数民族,之所以能取代大明王朝,除了八旗劲旅的强大和无坚不摧外,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归降对明清易代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些汉族知识分子的参与,加速了明清更替的完成,缩短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时间,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选本之盛是清代词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清人将词选本作为体现自己词学思想的工具,对词坛风气走向产生了重要作用。清代词学史上的词选大致有三种:宋人所选唐宋词选、新编历代词选、当代词选。清人对各种词选之于词坛创作风气的作用高度重视,将词选作为词学批评的工具和词学理论的载体。在清代词史上,几乎每一个流派的出现,每一种思潮的兴盛,都与相应的词选有关。词选是清代词学理论的重要形态,在清代词学史上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代词学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严守诗词之别,强调诗言志、词言情和诗雅词俗;在风格的取舍上,崇尚婉约,贬抑豪放;"小道"、"卑体"的词体观居主流。明代词学思想上承宋元,下启清代,对清人的词体观影响较大。作为词学史上的一环,明代词学思想自有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全清词·顺康卷》及其《补编》的出版极大地促进了清词的研究,但总集的编纂是一项长期而且浩大的工程。由于清代文献浩如烟海,遗漏在所难免。今翻检清人别集,为之辑补2家31首,以补《全清词·顺康卷》之缺。  相似文献   

17.
清代苏州竹枝词作为一种吴地文化现象 ,无论在创作风格还是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广度、深度方面较前代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创作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苏州现存清代竹枝词达 10 0 0余首 ,名姓可考的作者有 10 0余人。以竹枝词记苏州风貌的不仅有尤侗、汪琬、叶燮、王士祯等著名文人 ,还产生了多位专以博采吴郡故实撰写竹枝词为己任 ,并结集留名的高产作者。  相似文献   

18.
曹溶是清初著名浙江词人.他的词表现了深沉的故国之思.由于他贰臣的特殊身份,这种故国之思多比较隐晦.词人往往采用一些隐含故国之思的意象,如南国、汉宫、落花等意象.由于宋和明的相似历史命运,曹溶还大量使用了与宋朝有关的意象.  相似文献   

19.
绿营兵营制总册是清代有关绿营兵基本情况的档册记录,目前学术界既无此类文献的研究论著,也较少将其应用到清史研究中.营制总册作为最为原始也颇具权威性的绿营兵资料,是清代政书、史志"军制"、"武备志"等篇目的重要资料来源,对于补充、考辨史志有关绿营兵的记载以及加强研究清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宋祥兴二年 ,陆秀夫负宋幼帝赵曰丙 蹈海而亡 ,赵宋 32 0年的皇脉断绝 ,同时也揭开了大批宋文人遗民生涯的序幕。身为遗民 ,“立功”一途受阻 ,他们更自觉地担当起“立德”、“立言”之任 ,在文字著述中寄寓他们的亡国哀痛和存续传统的苦心。而“诗词末技 ,存江山以不朽” ,于是宋元之际乱离易代的环境 ,既磨砺了一代封建士人的节操 ,又成就了一期遗民文学。宋遗民词即以其深刻的悲剧意蕴和文化内涵成为词在宋代发展的一个光耀而悲壮的终结。在宋末元初的遗民词坛 ,江西遗民词人虽没有如江西诗派成员一样的自觉的流派认同意识及共同尊奉的创作宗旨和词坛盟主 ,但他们因地缘关系、政治倾向、创作风格等方面的相近或相同 ,彼此间不仅有着密切的社会交往 ,同时也有着频繁的诗、词、文的酬赠活动 ,构成了一个以文天祥为轴心的相对独立的地域词人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