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精神现象学》中以意识为对象提供了辩证法的经典范例。如何把握黑格尔的辩证法,历来见仁见智。伽达默尔认为“黑格尔对辩证法深度(dieTiefe)的把握是前无古人的。”①由于“柏拉图的辩证法是黑格尔经常想到的榜样(dasVorbild)”②,这就可使我们比较黑格尔的思辨与柏拉图的对话来把握黑格尔的辩证法。1  辩证法:最高等级的理性知识。比较黑格尔的思辨与柏拉图的对话,必须从探讨柏拉图意义上的辩证法开始。辩证法的概念首先出现在柏拉图的《美诺篇》中。此前的柏拉图的对话基本上是在复制苏格拉底的观点。与…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的辩证法思想是在赫拉克利特的流变说、自然主义的自然本体论的基础上加以苏格拉底的概念学说提升而形成的;是在反对埃利亚学派的消极的辩证法、智者的驳斥术、否定的主观辩证法的过程中创立的.它是一种客观理念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辩证法的缘起和本真意蕴,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回归古希腊,分析古希腊辨证法的产生和逻辑演进过程。分析表明:源于古希腊的辩证法是在追寻世界的本源问题时产生的,具有本体论的意蕴;它在经历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完善之后产生了分化,形成了苏格拉底辩证法路向和柏拉图辩证法路向,且二者都面临着在解决“一与多关系”问题上的困境;此后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的路向在思辨领域解决柏拉图的困境,而马克思在出发点上继承了苏格拉底辩证法的路向,并在本体论问题上扬弃了经黑格尔完善的柏拉图辩证法的路向,创立了实践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非存在是柏拉图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随着其思想的发展在内涵上发生了重要转变。在《智者篇》中,柏拉图重新思考了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问题,提出了通种论,并在此基础上对非存在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非存在概念内涵的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柏拉图思想本身的转变。因此,澄清这一概念的转变,对于进一步研究和理解柏拉图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们容易把柏拉图的“辩证法”看作一个单纯性质的概念,然而基于意见与知识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柏拉图辩证法前后期有着明显差异。柏拉图前期为了批判智者派把意见与知识混淆,强调意见与知识的对立:意见是变动的、杂多的,知识的对象——理念(eidos)是静止的、不变的。后期辩证法反思前期辩证法的观点,而得出:意见对于知识的获得有着重要意义,真意见即知识;同时,理念是运动的、变化的、内在蕴含矛盾的、相互之间充满联系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思想史上首位系统研究政体的学者,柏拉图在《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三部著作中分别阐述了其早期、中期、晚期不同的政体主张。从早期的贤人政体到晚期的混合政体,他的政体观经历了一个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柏拉图从理想向现实的转变,其所阐述的法治思想和混合政体主张构成了西方法律思想的传统,并对近代的启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柏拉图真哲人与真智者的二元对待进行德勒兹式阐释.柏拉图以真理为根基评判对真理知识的种种宣称.真哲人居于宣称者等级的顶端而智者被示为作伪.真哲人以绝对真理为知识模型,由于对真理的分有度最高,其知识为绝对真理的优秀摹本;而智者仅为他的模型真哲人的仿像,其对相对真理知识的宣称因此被指斥为没有根基,为仿像.德勒兹则恢复智者差异的权利,赋予仿像永久、切近、临在的在场地位.柏拉图式二元对待也就此被揭示为德勒兹式仿像.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是讨论正义问题最多的古希腊哲学家,他的《国家篇》是西方古代正义论的典范之作。柏拉图在对话中概括了当时流行的功利主义正义观,并指出这种观点把正义的本质规定为利益,把正义的起源归于人们为趋利避害所订立的契约。柏拉图对这种正义观进行了一系列批判,指出它使人为了利益而追求不正义,错置作为美德和智慧的正义,随之而来的就是分裂、仇恨和争斗,最终将破坏不正义者的幸福。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探寻正义的真正本质才能最终驳倒功利主义。根据麦金太尔、卡西尔、列奥·施特劳斯对柏拉图正义论的评价,可以将柏拉图的正义论概括为"本质主义的正义论"或"整体主义的正义论"。  相似文献   

9.
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在哲学史上居承先启后之地位。如果说,《理想国》代表了柏拉图的政治社会理想,那么,《法律篇》则是柏拉图晚年所作的面对现实的对话体著作。在《法律篇》中,三位老人,即克里特人克列尼亚斯、斯巴达人梅奇卢斯、雅典来客(暗指柏拉图  相似文献   

10.
《帕默尼德》被称做柏拉图最难解的对话之一,前后两个部分在形式与内容上看似极不平衡,纯哲学的逻辑讨论包裹在戏剧情节下,开篇的情节看似离题,实则是理解第二部分的钥匙。开篇戏剧场景的设置包含了柏拉图对哲学基本处境的深刻洞察。在《帕默尼德》的开场,克拉佐枚奈的爱智者与埃利亚的爱智者都被置于雅典城邦的政治中心,哲学的探问处于宗教节庆的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11.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遥远的古希腊开始,先哲们已经开始歌颂爱神、探讨爱情。系统的爱情观在柏拉图的著述中已经论述得淋漓尽致。本文主要从《斐德罗篇》、《会饮篇》这两篇最伟大的柏拉图对话著作入手,来发掘柏拉图的爱情哲学观。  相似文献   

12.
《蒂迈欧篇》是研究柏拉图宇宙观的重要文献,也是其理念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柏拉图联系宇宙的生成对其早期和中期理念论作了修正。这篇的“理念论”主要继承中期理念论的“模仿说”并加以修正,认为宇宙的创造主,即神,注视其自身,以自身为理念,模仿自身而创造宇宙万物。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的自我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门尼德篇》是柏拉图(Platon)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柏拉图对自己的以《斐多篇》—《国家篇》为代表的“相论”的错误的反思批判,在第二部分,柏拉图尝试重建“相论”,结果是一个初步的范畴论。  相似文献   

14.
《法律篇》是柏拉图晚年的对话体的古希腊文作品,一直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被翻译成法、德、希腊、拉丁、英等多种语言文字,促进了人们对柏拉图法律思想的译介与传播。在我国《法律篇》的译介经历了由英译本转译到由希腊文直接翻译,由节译本到全译本,由介绍柏拉图的文艺思想中法律与文艺的关系到全面译介柏拉图的法律思想的发展过程。《法律篇》中译本的影响也从文艺界逐渐到哲学法律领域,成为人们了解希腊思想史的重要著作,构成了我国法理学和法史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从《老子》认识、修养方法及其方法论三方面说明,《老子》只有朴素的自然辩证观,但没有转化成为它的方法,所以不能称《老子》的思想方法为朴素辩证法,也不能说它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文章还探讨了《老子》辩证观没有转化成为辩证法的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相关问题的论述、特别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关于辩证法问题一系列论述的整体出发,论述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的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实际上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17.
虚静思想是《老子》中需要凝练的概念,它是《老子》思想中较有特色的内容.《老子》之道的本体状态、观物的态度和思维方式、统治术的指导思想,都与虚静思想直接相关.《老子》的虚静思想在《管子》四篇中得到继承和发展,表现为在政治学方面的运用.首先表现在因应学,它以形名学为起点,总结出一套依"法"自治的无为而治,具有时变的特质.其次表现在统治术,四篇借助身心关系等比喻,继承《老子》无私无欲观点,并对虚静思想进行操作化阐释.再次,表现在为与不为问题的遗留,《老子》的无为而治经过因应和时变的发展,成为《管子》四篇中系统可行的无为而无不为,但同时也加深了"为"与"不为"的矛盾.最后,《管子》四篇剖析了人欲和私心对政治统治的危害,挖掘出《老子》虚静思想的根源,试图建立起一套去私人化的社会管理系统.《管子》四篇丰富了《老子》虚静思想的内涵,并运用到政治学上,促进虚静思想在战国时期新社会背景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是西方文明的先哲和巨人。他的巨著《国家篇》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开山之作,是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源头。《国家篇》从治国方略的视角分析了城邦国家的起源和德治原则,并比较了不同的政治体制。书中强调实现国家正义与个人灵魂的正义,统治集团实行财产"公有制"以及男女平等,由国家举办教育等。《国家篇》中的政治观对西方后世政治思想家包括欧洲启蒙学者和空想社会主义先驱者都有启迪和影响,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理想国》中在对传统的三种正义观批判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正义思想,认为正义是对立统一的,分为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两种,国家正义优先于个人正义。柏拉图的正义观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观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问题未受重视,也未得到深入研究,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问题全面准确的理解。殊不知,黑格尔有相对系统的劳动观,马克思在批判这一劳动观唯心主义性质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劳动观,具体表现如下:人的本质是劳动、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中介是劳动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客观基础是劳动。马克思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发展出独具特色又是博大精深的劳动辩证法,劳动辩证法的展开是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