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转喻的界定,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定性,试图使用转喻理论对语言非范畴化现象进行解释,认为转喻是语言非范畴化生成和解读的深层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80年代起,许多语言学家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对词类去范畴化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动词为研究对象,尝试在经典范畴理论框架下重新审视此类语言现象,旨在为研究词类去范畴化的本质属性提供新的视角,加深对词类去范畴化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无厘头语言,作为一种非常规性的语言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语言非范畴化理论,对无厘头语言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进行研究,揭示该语言形式背后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机制,及其在语义、句法、语体、叙事结构诸方面表现出的语言结构非范畴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Vi+NP意为不及物动词后接名词或名词词组,历年来已有众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尚未得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运用非范畴化理论对Vi+NP结构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Vi+NP句式的非范畴化的剖析,掌握Vi+NP句式的非范畴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Vi+NP非范畴化的语用特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重点分析,得出“语言规则的变化性和人类语言使用的心理认知动因是Vi+NP句式得以非范畴化的最根本机制和内在动力”这一结论,为Vi+NP句式的语用构建和解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语法化与范畴化:语法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研究者现已不再仅从形式结构方面来研究语法化,而是从语义、语用和认知等方面,从一种综合的角度对语法化进行考察.但是这类研究中对语法化的认知过程及运作机制触及得十分有限,也不成系统.语法化和范畴化密不可分,从认知本质上讲就是一种重新范畴化的过程,是对词汇项等进行的重新范畴化.这种重新范畴化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触发条件,再经过突显、隐喻、概念整合等过程.在重新范畴化结束后,词汇项本身的意义经自动化形成了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6.
指类句是针对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特征、规律、现象做出描述性刻画的陈述句。目前的指类句研究集中在逻辑和语义方面,有关指类句认知方面的论述不多。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结合范畴化理论对指类句与经典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存在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非范畴化指在某种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中典型特征的过程。网络流行语"×哥"是一种典型的非范畴化现象,其非范畴化包括三个方面:结构的非范畴化、语体的非范畴化和语义的非范畴化。"×哥"族词语中,其结构出现多样化、搭配不稳定等特征。从情感意义来看,原有的亲属称谓中的褒义、尊敬之意已经弱化,出现褒义、贬义和中性意义。"×哥"其亲属属性特征已经脱落,而且其年长的特性也不稳定,而且随着"×哥"意义的丰富,其语义的男性特征也有脱落的迹象,可以指女性,也可以指物体。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认知语言学和委婉语的理论阐释,认为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注重认知和语言的关系,而委婉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进而指出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原型理论和范畴等级结构,可以用来解释部分委婉语现象,从而进一步证明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范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是认知的基本概念。对范畴的研究,经历了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到维特根斯坦的现代范畴理论,即原型范畴理论。经典范畴理论与现代范畴理论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前者认为范畴具有客观性,范畴成员由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所决定,范畴边界是清晰的;后者认为范畴与人的体验有关,范畴成员的地位不相等,范畴边界是模糊的。对比二者不难发现,现代范畴理论更接近人类的认知方式,更具科学性和解释力,其在语言和非语言层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同时两者又具有互补性,在某些方面,可以共同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某些方面的范畴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在"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非范畴化与聚合关系。通过对专有名词、兼类名词、个体名词等的历时语料的观察和分析,认为专有名词聚合于该结构主要取决概念的内涵意义,或典型事件的特征意义,其适用性与语境有关;非范畴程度高,或已再范畴化的名词可聚合于该结构,名词高度形容词化;普通个体名词聚合于该结构主要受先前非范畴化现象的影响,取决于交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回文语言的独特性,绝妙的文字驾驭,是其它修辞所无法比拟的。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回文的语义范畴,认为回文语义存在一定非范畴化特征,即在语义上表现为范畴成员逆向对称重叠的并列组合关系;句法上,范畴成员位置移动,突破了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的常规限制,使得回文的后部分语义发生非范畴化变异;语境上,在认知参照点的作用下,回文的前后部分语义关系可能相似而形成统一关系,也可能相反而产生对立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回文语义发生非范畴化变异,在语用功能上违背了常规语言关系的限制,从而实现回文前景化语言的震撼性修辞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语言非范畴化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英语名词非规约性使用的句法语义表现,主要体现在英语名词可数性的转化、形容 词化和副词化。英语名词在非范畴化后,其在语义、句法等范畴属性上发生改变,呈现新的语法功能。作为非范畴化的工作机 制,转喻认知促成名词非规约性使用的认知处理和语义构建。非范畴化作为一种思维创新方式和认知过程,是名词非规约性 使用的内在认知动因,而追求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则是其外在的语用动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原型理论及非范畴化理论,从认知角度比较了动词-ed结构与动词、形容词及介词等基本语法范畴的语义句法功能,说明了动词-ed结构的边缘成员逐步远离动词范畴,呈现出特殊的认知语义句法特征的非范畴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词义是具有认知和心理基础的。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高级认知活动被称为范畴化。范畴化就是把通过体验获得的概念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认知过程。然而词义在范畴化的过程中也可能由于某些因素而丧失其原有范畴特征,经历非范畴化的过程。文章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探讨词义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框架,通过对海洋科技英语语料中名词性隐喻的实例剖析来栩栩如生地展现它的功能特征。由于名词和动词的非范畴化导致了名词性隐喻的产生,因此非范畴化理论为解读词汇隐喻的概念陈述功能和人际沟通功能以及名词化语法隐喻的抽象指称功能、语篇拆卸功能、衔接连贯功能和概念整合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汉语口语存在一个典型构式“好(你/一)个X”。在结构语义上该构式可以分化为三个小类:好(你)个+消极性词语NP;好(你)个+表人名词或短语NP;好(一)个+NP/VP。构式“好(你/一)个X”的构式义是“结构赋义”的结果,三个小类在语境适切性、定指与不定指、焦点结构及主观性等方面各有其独特的语用特点。基于真实文本语料分析了构式的外部结构关系,“好(你)个X”通常前置,而“好一个X”倾向于陈述维度,可前置也可后置。最后分析讨论了构式形成的几个可能动因,如类推、非常规语序、反向认知、叠加强化和去范畴化等。  相似文献   

17.
语言对比研究是否需要一个理论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Popper的一些基本科学哲学观,探讨了在语言对比研究中究竟要不要理论和理论框架的问题,认为一项具体的对比研究通常需要有一个理论框架,一方面为审视和观察语言事实提供一个整体理论视角,同时也为语言材料的分类和描述提供一个具体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结合Langacker语言图式三分学说和Gibbs基于直入理解模式的习语分类,文章提出“非可正常分析习语的语言图式认知框架”,并对该框架下的七种类型习语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语言图式的心理加工过程对习语习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模因论是语用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新兴的热点分支。国内语言模因论相关研究起步虽然比较晚,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模因学的研究,其系统性和理论化的特点已日渐成为这一学科理论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但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尚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对于语言模因论这一新兴领域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等还缺乏系统的界定;在微观层面,研究的类别还不够宽;在宏观层面,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理论语言学理论的借鉴还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