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竟陵体     
竟陵体一称最早出现于明万历末年,竟陵体虽孕育于晚明的公安派诗风,但它更是竟陵派诗人感受时代风会,追求诗歌创新的一种产物。竟陵体以“隐秀”为旨归,以“孤清”为诗趣,具有灵朴苍寒、不避险怪、用字细幽等风格特征,仅以“深幽孤峭”来概括它的特征,尚是不全面的。在明诗的历史演进中,竟陵体与公安体的形成俱是晚明诗歌革新运动的体现,对明诗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用选本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文学主张,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独特的理论传播方式。晚明竟陵派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主要得力于他们的文学选集《诗归》对其文学主张和流派创作风格的传播,因此,以《诗归》的选择标准、选择理念及评点为依据,系统阐述竟陵派"幽深孤峭"的性灵说,即灵而厚的创作要求,以达到使人们重新认识这一派别的目的,从而也说明了竟陵派之所以能在晚明文坛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明代的主流诗学重雄浑而轻清逸 ,重李杜一脉而轻王孟统绪 ,故胡应麟论“清” ,兼容雄浑与清逸两种风格 ,注意区分“格清”与“才清” ,显示出主流诗学试图吸纳非主流诗学的趋势。将“诗为清扬”作为重大的诗学主张提出并认真加以阐述的则是竟陵派的钟惺。从理论设计看 ,竟陵派所界定的“清” ,排斥俚俗和雄浑壮阔的风格 ,既是为了规范公安派的“性灵” ,又是为了改变七子派忽视情趣的失误  相似文献   

4.
竟陵派为晚明文坛重要流派之一,回顾近400年竟陵派散文研究的历史,对走出竟陵派研究误区,更新明代散文研究理念,都不无裨益.明末几社对竟陵派的批评开清代批评之先河.清人对竟陵派散文的种种非议和指斥,对现代的研究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动下,现代研究逐渐形成反对清代批评主流的庞大声势,历经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批评争鸣,在80年代后走向繁荣.近400年研究史形成"矫弊说"、"对立,,说、"互补"说、"亡国之音"说、"脱离现实"说、"格局狭小"说、"革新"说、"保守"说等批评范式.在竟陵派散文研究有待深化之际,我们提倡多元的批评,主张摆脱陈旧的批评范式,密切关注散文创作,深入探讨竟陵派与晚明社会的关系,加强竟陵派作家个案的系统探究.  相似文献   

5.
竟陵派对公安派性灵说的修正,本是针对公安派末流之弊而发。但竟陵派讲为诗为文“期在必厚”,实际上是要“独抒”以“深幽孤峭”为宗、“以古人为归”的“性灵”。这就抽掉了公安派性灵说以我为主的主体性,去掉了公安派所说性灵包含的人性的宽泛性、鲜活性和世俗性。其说虽然自成一派,却未能尽祛公安末流之弊,反而从根本上替换了公安派性灵说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竟陵派以“厚”作为诗学审美理想。文章讨论了“厚”的审美内涵,以及“厚”和“灵”、“学”之间的关系,并且认为“厚”是竟陵派用来医治公安末流和自己诗病的药方。  相似文献   

7.
晚明时期,经济因素、社会生活、思想界、文学界的种种变化以及上层统治者的执政表现等导致了文学领域“公安派”等重真情、重自我、重现世的文学流派的兴起。然不久又出现了虽讲文学写性灵却又崇古尚厚、写“幽情单绪”的“竟陵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古代有一种极为深固的以古为高、蔑视下俚的审美心理基础,容易导致对俚俗的反拨;晚明本身就有一种有别于狂禅的主张渐修的思想流派;“破舟漏屋”般的朝政与每况愈下的形势又使文人充满无奈与失望,只能缩回到内心的天地。诗文“代而趋下”的观念也使他们只能到古人那里找致“厚”的良方。这些观念决定了竟陵派的创作面貌。但钟谭二人的创作是同中有异的。  相似文献   

8.
“竟陵版”《茶经》是明嘉靖二十一年所刻的最早的《茶经》单行本.对其仅存的北京国图本(柯乔本)、台湾“国图”本、北大本、杏雨书屋本的四种善本形态进行了比较,并结合其附刻对“竟陵版”《茶经》的出版源流进行了追溯:“柯乔本”为监察御史柯乔授意西塔寺刊刻并由鲁彭、童承叙承揽的官刻本;台湾“国图”本、北大本是续用了“柯乔本”原雕版的私人刻本;杏雨书屋本是“竟陵版”《茶经》的万历续刊本.鉴于“竟陵版”《茶经》的底本为“百川学海”丛书本中所录之《茶经》,将“柯乔本”和“百川本”中的《茶经》正文进行了比较,发现“柯乔本”刊刻同时参照过“百川本”中的“华珵本”和“左圭本”两种版本.“竟陵版”《茶经》是历代《茶经》刊行的祖本,在《茶经》流变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初诗论是三百余年来诗学批评的一大源头,顺康间有关竟陵派的纷杂评说与激烈争鸣,促成着一代诗学的发展与形成。钱谦益、王夫之等人从文运关乎国运上批评竟陵之诗为"亡国之音",遭到朱鹤龄、魏裔介等人的反驳。朱彝尊、冯班、阎若璩指责竟陵不学之病,王夫之、宋征璧等人攻讦竟陵诗歌门户,虽有着特定的论诗之旨,然非公允之论。清初有关竟陵诗弊之说,其大端有五:幽峭为宗;立论取材偏狭;雕刻粗浅;淫哇鄙俗;用字之弊。相异之调,大端亦有五:不失淳古;瑕不掩瑜;"清气"出之;深情苦语;幽清孤峭不当废。《诗归》之评,以毛先舒、贺裳功绩最著,余论纷纷,多道听途说。有关竟陵派之争,对清初诗学形成、创作风尚及后世批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竟陵诗派与清代诗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竟陵诗派在清代诗坛被指责为亡国诗妖、不学之诗。少数独具慧眼的诗人学者曾对竟陵诗派做出过公正评价,但在批判竟陵诗派的强势舆论中细若游丝。喜爱竟陵诗风的诗人只能暗取其艺术精髓而另换门庭,几乎没有谁愿声称与竟陵诗派有渊源联系,中国诗歌史上出现了从没有过的文化恐怖。这种文化恐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随后乾嘉诗坛的虚肥啴缓之气;对竟陵诗派“不根”、“不学”的诋责,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清诗根柢于学,清代诗坛折入学人之诗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杨万里的诗风有4次发展变化,通过文本细读与数据统计可以发现:"诚斋体"的成型与诗人的创作进阶并不同步;《朝天续集》时期创作变化的实质是将七律改造成流转圆活的风格;求"变"伴随着杨万里的全部创作历程。就"诚斋体"而言,从个体诗风特质萌芽到定型的过程是诗人寻找新的语言、新的审美范畴,逐渐摆脱成法和定式,自然而然地对古典诗歌既有的单元化秩序进行解构的过程。不过以"趣"为审美核心范畴使"诚斋体"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迄今,学界对"汉音"和"魏响"的内涵和区别仍属不甚了了,因而对曹操诗文的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就言之不确.文章认为,就艺术表现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俗"、"虚"、"滥"、"质"与"雅"、"理"、"实"、"丽"的不同,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犹是汉音";就情感特征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又体现在由大众性到文人化、由政治性到抒情性、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由社会性到个性的转变上,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又"纯乎魏响".因此说,曹操的诗文具有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的独特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13.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迄今,学界对"汉音"和"魏响"的内涵和区别仍属不甚了了,因而对曹操诗文的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就言之不确.文章认为,就艺术表现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俗"、"虚"、"溢"、"质"与"雅"、"理"、"实"、"丽"的不同,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犹是汉音";就情感特征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又体现在由大众性到文人化、由政治性到抒情性、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由社会性到个性的转变上,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又"纯乎魏响"。因此说,曹操的诗文具有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的独特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14.
日语判断句的"普通体"、"郑重体"、"文章体"、"演说体"、"敬体"是日语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文体问题.文章对现代日语判断句的文体进行全面考察,通过例句同汉语判断句的文体进行比较.并对日语判断句各种文体的汉译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考察、对比、翻译,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日语判断句的文体特点,从而达到恰如其分地运用其进行语言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梨花诗的口语化与中国古典诗歌通俗化趋势一脉相承,梨花诗是现代白话诗的极致——它既是对现代白话诗语言形式的继承,也是对其思想内容的反叛;梨花诗渗透着打油诗的讽刺批评精神,从原生态的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趣与俗是梨花诗进行后现代诗探索的两个路径。  相似文献   

16.
缘于对五四启蒙文化精神的共感,舒芜受到胡风的激赏和提携,跻身于七月派.舒芜在七月派刊物上的理论和杂文,表征了七月派的发展趋于自觉的态势及其内部建构的转型.他的理论批评彰显了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所引发的论争强化了七月派的声势和品格.在理论批评中舒芜与七月派同人存在着互动性和协同性,他们共同对胡风的文艺思想和其他成员的创作实践做出了有力的呼应,但在畛域和路径上,舒芜是从哲学和接受的角度立论,有别于其他成员从创作和艺术层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风格是作品中语言和非语言的个性特征,也是衡量文学翻译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首先澄清了风格的定义,总结了风格的特征;其次概述了风格标记理论的含义,解析了微型小说原作《初秋》的五点语篇特征;最后运用风格标记理论中的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方法,以张白桦译作《初秋》为研究对象,从用词特点、句式特征、段落安排、表意方式、人物心理描写等五方面来阐释译作对原作的风格再现,以期为微型小说风格翻译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就艺术社会学立场探讨黄慎代表性人物画所具有的社会因素,及其作品内涵所反映黄慎当时艺术社会交往的互动条件,可深化纯粹风格论所造成的偏颇。黄慎的绘画风格与闽派上官周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此中演变过程即为黄慎个人风格形成之所在。由此,黄慎之于扬州画派,及与闽派的联系略可清之。  相似文献   

19.
比亚兹莱的插图散发着浓重的情色意味,它对于海派小说的影响也是包含着正负价值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海派作家的创作对性持有着开放的姿态,另一方面部分作家的小说流露出世纪末的享乐主义情怀,从而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和思想深度。比亚兹莱的插图以诡异的变形夸张而著称,这种怪诞之风在部分海派作家身上也有体现。海派插图受比亚兹莱插图影响不大,其中受其影响最明显的是叶灵凤的插图。  相似文献   

20.
梨花诗的口语化与中国古典诗歌通俗化趋势一脉相承,梨花诗是现代白话诗的极致--它既是对现代白话诗语言形式的继承,也是对其思想内容的反叛;梨花诗渗透着打油诗的讽刺批评精神,从原生态的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趣与俗是梨花诗进行后现代诗探索的两个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