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南21-3等7个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双列设计组配一套不包括反交的组合。对雄穗主轴长、雄穗分枝数、雄穗总分枝长进行配合力分析及相关研究。结果表明,3个雄穗性状的GCA、SCA效应及变异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3个雄稳性状的GCA、SCA与其性状表现型值(X)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除主轴长与分枝数的GCA外,3个雄穗性状的GCA和SCA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35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单株籽粒产量的遗传参数及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单株籽粒产量的遗传力、遗传进度均较低,直接选择效果较差。通过各独立性状进行间接选择,效果亦不理想。将各性状分别与单株产量建立指数方程进行综合选择,则以穗粒数、剑叶面积、单株穗数为好,相对效率分别为112.47%、107.92%、103.20%。在所有三个以上性状所组成的选择指数方程中,凡包含了单株产量的构成因素: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穗数的指数方程,其遗传进度最大,相对效率最高。由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穗数、单株生物产量、剑叶面积所组成的选择指数方程:y=0.2127x_1+0.1932x_2+3.8454x-3-0.3406x_4+0.0598x_7,相对效率达173.13%,超过了大部分由6个以上性状所组成的选择指数方程的遗传进度。在育种工作中,对这些性状综合筛选,将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3.
对45个试验点的资料分析,多抗、丰产、优质、广适小麦新品种绵阳26的主要性状有效穗x1、穗粒数x2和千粒x3、单穗重x4与产量y的回归方程为:y=-614.8425+9.8683x1+7.3223x2+10.5315x3+22.5748x4。经偏回归和偏相关分析,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有效穗对绵阳26产量的贡献和影响最大(b'3=1.7435,b'1=1.5372,R3y.=0.7983,R1y=0.6991)。在现有产量的基础上稳定千粒重,主攻穗数和穗粒数,是发挥绵阳26高产潜力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因子分析法,把70个四川绿豆地方品种的13个主要农艺性状分成受7个独立公因子制约的7个性状群。这7个公因子是;f_1,荚粒数因子,它是由单株英数和单株粒数构成的;f_2,粒重因子,由百粒重、英长和英宽构成;f_3,节、枝数因子,由主茎节数,单株分枝数构成;f_4、f_5和f_6均由一个性状组成,分别称之为单荚粒数因子、株高因子和生育期因子;f_7,产量因子,由单株粒重,播种至开花日数和小区产量构成。受同一因子制约的所有性状称为因子群,文中建议在育种过程中按因子群进行性状选择。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因子分析法是处理多种性状,确定数目较少的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的一种有用方法,文中介绍了因子分析法的统计学原理和具体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5.
糯杂种高粱的9个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绝大多数大于表型相关系数。茎粗与千粒重相关的环境效应大,而基因型效应小,提高茎粗对增加千粒重主要靠环境效应。穗粒数与穗粒重的基因型相关和环境相关系数均大,故穗粒重的提高是基因和环境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穗长和穗粒数与穗粒重呈正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一级分枝数和千粒重与穗粒重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对穗粒重的直接效应最大,而穗长主要是起间接作用。从分析的4个性状来讲,对穗粒重的直接效应分别是穗粒数>株高>茎粗>穗长。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旱栽水稻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亩有效穗(x_1)、一穗颖花数(x_2),一穗粒数(x_3)、千粒重(x_4)和小区生物产量(x_5)与籽粒产量(y)的表型和遗传相关都极显著;对 y 的直接贡献:x_3>x_1>x_2>x_4>x_5;对 y 的间接贡献:x_3→x_2→Y 的贡献较大,x_5主要是通过其它四个性状对 y作出贡献。分析结果指出:x_3对旱栽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应主攻穗粒数,才有利于实现旱栽水稻的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7.
以 5个矮秆小麦品种 (系 )为母本 ,8个主要农艺性状较好的品种 (系 )为父本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 ,研究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结实小穗、千粒重、单株穗数、单株粒重 7个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 :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和不同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存在较大差异 ,7个性状由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 ,其中 6个性状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 ,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对单株粒重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小麦三雌蕊突变体与绵阳29杂交,再以绵阳29为轮回亲本,多次回交,并结合人工选择,构建了小麦三雌蕊性状的近等基因系.对小麦三雌蕊突变体,绵阳29以及小麦三雌蕊性状近等基因系的小穗数、穗长、穆粒数、叶长、叶宽、茎粗、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中除小穗数和穗长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余6个农艺性状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近等基因系在穗粒数、叶长、叶宽、茎粗和单株粒重这5个农艺性状明显高于轮回亲本,而千粒重明显低于轮回亲本.由此可见Pisl基因有增加穗粒数、叶长、叶宽、茎粗和单株粒重的效应,有降低千粒重的副效益.  相似文献   

9.
主要讨论了4个不同素因子的Nicol数,得到了如下结果:(1)4个不同素因子的Nicol数只可能是3-Nicol数或4-Nicol数,同时也证明了Nicol猜想在4个不同素因子情况下是正确的;(2)4个不同素因子的4-Nicol数只能是2^α1·3^α2·5^α3·P^α4,P≥7为素数;(3)4个不同素因子的3-Nicol数只能是下列形式之一:n=2^α1·7^α2·11^α3·P^α4或n=2^α1·7^α2·13^α3·P^α4或n=2^α1·5^α2·P^α3·q^α4,P≤41.P〈q或n=2^α1·3^α2·P^α3·q^α4,P.q为素数且5≤P〈q。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省内120个县市的720份资源的主要数量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千拉重、穗粒重和穗粒数是影响高梁单产的主要性状。但千粒重通过穗粒数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是一个很大的负值,说明我省地方品种的大粒类型并非是高产类型。  相似文献   

11.
《紫颜色》中色彩象征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篇小说《紫颜色》有一个完整的色彩象征体系 ,它对理解黑人妇女文学的艺术独创性极有帮助。在小说中 ,黑 ,象征卑贱 ;蓝 ,象征生命冲动 ;红与黄 ,象征自由与希望 ;紫 ,象征女性的幸福完善 ,而作者用紫颜色做标题 ,精心构筑一个以紫颜色为中心色彩的象征体系 ,则暗示黑人妇女只有通过自主的斗争来争取幸福完善的理想生活  相似文献   

12.
清代中叶江南粮食供需与粮食贸易的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江南的粮食短缺及其与其他经济区的粮食贸易是江南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课题。直至18世纪末,作为一个整体,江南的米粮供应缺口不太大,存在严重粮食短缺现象的是江宁、苏州、杭州、太仓州以及松江东部,粮食短缺主要原因是庞大的城市人口的存在,太仓州和松江府东部诸县则是因为"土不宜稻",而其余地区尚有余粮可以供应别地。因此18世纪江南的粮食短缺并不严重,常年数百万石的供给缺口,在丰年基本能够自给。18世纪大量关于江南米严重不足的记载,不是今天习称的"江南"全境。对于这些严重缺粮的地方来说,供给缺口的填补并不是全部依靠长途贩运的米粮,来自江南其他府县的内部调剂也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针对哈尔滨市有机水稻发展现状,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正县为例对有机水稻开发与利用情况进行探索性研究。首先从水稻生产、粮食购销及加工企业、效益、订单销售四个方面分析了有机水稻的现状。然后从自然资源、水稻栽培技术、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四个方面总结了发展有机水稻的优势。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扩大产业规模、有机稻米的精细加工与品牌创建、加强基地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监控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14.
粮食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波动溢出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为例,选取2009—2016年的相关日度价格数据,运用BEKK-GARCH模型考察了我国粮食期货与现货市场间的价格波动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我国粮食期货与现货市场之间存在价格波动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在不同粮食品种之间有差异。主粮作物小麦、稻谷和玉米期货对现货价格的溢出效应较弱,非主粮作物大豆期货对现货价格的溢出效应较强,四个粮食品种现货对期货价格的溢出效应均较弱。分析表明:由于我国在调控粮食市场的思路和力度上对于主粮作物与非主粮作物存在较大差别,从而造成了四个粮食品种期货与现货市场间价格波动溢出效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以通径分析的方法对杂交水稻新品种岗优501主要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产量构成主次关系方面以每穗实粒数为第一位,千粒重第二位。故岗优501在今后推广和生产中,应以增加每穗实粒数为提高产量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以汕优63和D优10号两个杂交组合在田间条件下连续两年观察了秧苗移栽时的单株茎蘖数对少穴栽培杂交中稻栽后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10叶期栽插和每公顷本田植75.0千穴至150.0千穴的少穴栽培条件下,单株有效分蘖数和最高苗数均同移栽时单株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有效穗在移栽时单株茎蘖数为8~23苗范围与单株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在单株茎蘖数为8~15苗范围与单株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清代前期安徽在稻米供需格局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清代前期,安徽因耕地的不断垦辟、双季稻和杂粮的广泛种植增加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压力,使稻米的大量输出成为可能;徽州地区虽常年仰赖外粮,并不影响安徽的粮源地地位;而高估了口粮消耗量,则影响了学者对清前期安徽粮源地地位的认识.安徽以江浙为主要销区,经常性地大量输出稻米,是清代前期重要的稻米供应者,但不是位居首位的稻米输出者.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七连增",然而粮食依然处于供求紧平衡的状态,水稻作为我国首要的粮食作物,是老百姓最重要口粮之一,研究如何通过价格的手段保证水稻增产、稻农增收意义重大。在全面回顾和总结我国水稻价格保护制度演变历程的基础上,认为:现行价格保护存在收购价格水平偏低、收购价格范围偏小、收购价格时间偏短、收购主体偏少等问题;建议提高水稻保护价格,扩大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区域,延长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实施的时间,构建多元稻谷储备主体,将稻谷价格保护制度法制化以及构建稻谷目标价格制度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冈优501五年16个试点的主要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分析表明:有效穗与产量、着粒数、实粒数、千粒重呈负相关关系。尤其与着粒数、实粒数高度负相关,穗数与粒数矛盾突出。粒数、粒重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适当控制群体,促进个体发育,有利于发挥穗重型品种多花多实的产量潜能。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综合运用DEA Malmquist指数法、面板工具变量法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节水灌溉设施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节水灌溉设施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进两条路径提升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且技术进步效应大于技术效率改进效应;从区域与作物异质性来看,粮食主产区节水灌溉设施的增效效应大于非主产区,节水灌溉设施对小麦、玉米和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提升作用;节水灌溉设施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其正向影响随农村人力资本、人均种粮规模、人均GDP的提高而呈阶梯型上升。因此,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设施,与外部经济环境发展相协同,政策扶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节水灌溉设施产权和管护机制,是实现节水灌溉设施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