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网络"恶搞"是一种典型的青年亚文化,"恶搞"的生产者和受众大多是青年大学生.当前,我国网络"恶搞"现象愈演愈烈,甚至突破了道德底线.它对大学生的政治、道德、文化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我们要综合运用政治、法律、道德、技术等手段对网络"恶搞"进行规制,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
自"微"时代诞生以来,青年亚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许多新样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屌丝"文化、"丧"文化、"佛系"文化.这三种文化代表着"微"时代青年亚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风格转向特征."微"时代青年亚文化起源于"屌丝"文化,其抵抗形式为二元对立式,以粗鄙性的语言风格来实现自身恶搞、自嘲式精神标签;"丧"文化阶段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徘徊时期,其抵抗形式是现代犬儒式,以"毒鸡汤式"语言风格来展现自身的颓废标签;"佛系"文化阶段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时期,其抵抗形式是退缩式的,以"微"清新的语言风格来呈现自身的消极性标签."弱"风格、"浅"抵抗是"微"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外在层面发展趋势,争夺网络话语领导权是其内在价值层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亚文化产生于现代性的背景下,从安尼·吉登斯自我认同的理论视角看,青年亚文化的话语本质是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危机。御宅文化、粉丝文化、恶搞文化等亚文化现象分别反映了青少年存在的焦虑、自我的迷失以及生存的无价值无意义感。用稳定的自我确定感克服亚文化的抵抗性,用自我价值的实现来改变亚文化的边缘性是通过重构自我认同来对亚文化进行引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网络恶搞已成为年轻一族展示个性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它冷视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注重仪式抵抗,张扬自我;另一方面,却又无法远离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其宿命的归属只能是或趋向商业化,或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最终被收编的态势。从后现代文化的视角进行观照,"屌丝"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生活,自有特殊的话语环境和文化归路。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网络恶搞已成为年轻一族展示个性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它冷视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注重仪式抵抗,张扬自我;另一方面,却又无法远离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其宿命的归属只能是或趋向商业化,或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最终被收编的态势。从后现代文化的视角进行观照,“屌丝”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生活,自有特殊的话语环境和文化归路。  相似文献   

6.
恶搞所使用的“拼贴、复制、戏仿”手段,使文本具有明显的互文性,它将主流大众文化作为其符号资源背景。割裂文化符号与意义中心的联系,并在漂浮能指之间任意嫁接,构成一个符号游戏的场域。恶搞文本的这个特点,满足了现代青年表达自我,构筑亚文化风格,实现身份认同的要求,成为被青年亚文化群体利用网络新媒体广泛创造的编码方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戏仿类短视频越来越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表达权利诉求的舆论场。由于戏仿类短视频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掌握着新媒体技术的青年网民为受众,使得它在体现文化内涵时具有与以往的亚文化载体不同的特点,即意见表达的三重复合形态——作为青年亚文化意见表达的工具、商品以及文本。“戏精牡丹”系列是戏仿类短视频的代表性作品,集中体现了意见表达的三重复合形态。首先,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工具形态记录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文化环境。其次,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商品形态建立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认知,维持群体认同。再次,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文本形态表达抵抗话语。戏仿类短视频是青年亚文化群体借助新媒体技术,以戏仿的方式达到与主流话语的换位思考,提示了从“抵抗”到最终“和解”的可能途径,体现了“亚文化”在短视频时代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恶搞"作为一种特殊的亚文化盛行于网络。网络恶搞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折射出青年学生价值观、法治观和文化观的迷失及缺位。对于不同的网络恶搞资源,我们如能加以正确引导、规范及利用,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构起到积极作用,比单纯地视为洪水猛兽而加以批评更有价值和意义。对于肆意恶搞,我们应坚决予以反对,而对于幽默恶搞,可鉴别加以利用,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潜能,把"恶搞"转化为"善搞"。  相似文献   

9.
以恶搞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符号学意义。具体而言,即研究符号运作背后以何种符号思维推动并以什么符号工具实现符号运作过程。将恶搞与狂欢化理论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在三个层面存在相似性,从而提出狂欢化符号思维是恶搞符号运作背后的驱动力量;通过对具体恶搞文本中符号片面化、符号降解和伴随文本三种符号工具的分析,例证狂欢化符号思维这一隐含的社会文化规约是如何驱动恶搞符号运作过程的。恶搞文化现象的符号学意义在于,在后现代主义观照下,以“狂欢化”符号思维主导的恶搞符号运作通过夸张、讽刺、搞笑等外显表达层面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也是在解构颠覆既定世界,重构新的意义世界,它隐含着对新生、创新、变革和多元化的憧憬。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数字短片已成为青年人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通过对优酷网和56网120个数字短片的统计分析与个案研究,发现数字短片作为青年亚文化的载体,内容多元,充满张力:一方面,与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距离,注重仪式抵抗,张扬自我表现,青年亚文化特征明显;另一方面,又积极向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靠拢,或趋向商业化,或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最终被收编的态势。总体上看,数字短片所呈现出来的青年亚文化仍将在保持自身特色与最终被收编的张力中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媒体恶搞时代的来临标志着大陆大众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恶搞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以戏仿、拼贴、反讽、恶俗化为手段,使传播信息获得意义的新质。由于其自身的繁殖特点,恶搞一方面得以迅速蔓延,一方面亦难以为继,必然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12.
约翰.菲斯克认为,作为大众文化内部驱动力量的快感可分生产的快感、冒犯式的身体与狂欢的快感,并对应躲避式、生产者式的两种快感运作方式,大众消费者从中进行意义生产、权力抵制。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快感理论与罗兰.巴特身体美学、米哈伊尔.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等思想有着丰富的渊源关系。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快感理论在积极意义、消极影响两方面为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系。  相似文献   

13.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恶搞”作品经互联网传播,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球,也引起舆论的广泛讨论,“恶搞”现象广受关注。网络传播是大众传播的方式之一,而提供娱乐,是大众传媒的功能之一。在这场以“恶搞”为代表的全民狂欢中,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得到彰显。但同时,娱乐应有限度,“恶搞”需要引导。  相似文献   

14.
带有颠覆性和娱乐性的"恶搞"已然成为当前流行的文化时尚,并初步显示出其商业价值,而广告活动自然需要从这种新兴的媒介文化中汲取养分。而今,将"恶搞"引入广告活动已经具备了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但在其运用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化秩序是文化现代化的核心维度,文化秩序的建构、解构及其再建构是体制改革内部规则的外在表征。从博弈论的角度建构"三方博弈"体制模型可以作为30年文化体制改革和当代文化秩序格局的一种分析范式,从博弈力量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体制运作机制呈现外在秩序相对均衡但内在秩序失衡的基本格局。因此文化博弈力量"均衡化"的秩序建构应该通过有限激进改革加速重心转移——从外在走向内在、由广度走向深度。这种秩序建构的重心转移有其内在合理性和可行性,有限激进改革有赖于挖掘重心转移的动力、转化变革阻力、寻找合理的突破口。当前秩序调整的重心转移和有限激进改革有利于启动文化体制建构的"后阀值效应",克服文化冲突实现文化和谐。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最近一段时间兴起了一股"舌尖"文化的热潮,这种文化现象可以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阐释,"舌尖"文化的大众性、平民化以及对精英文化的颠覆性这三个特征正符合巴赫金的大众狂欢理论。  相似文献   

17.
弹幕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持而对视频文本进行的再创作,其给受众营造了一场以弹幕视频为场域的狂欢盛宴。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内容分析方法,文章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弹幕的发展现状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同时以巴赫金提出的狂欢理论为研究视角评析了弹幕引起狂欢的机制和效果;旨在以狂欢理论为框架剖析弹幕满足受众追求自由平等对话与自我身份认同的使用价值并探讨弹幕的语言不规范与吐槽功能等可能会导致的娱乐至死及其目前用户小众化特点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带有颠覆性和娱乐性的"恶搞"已然成为当前流行的文化时尚,并初步显示出其商业价值,而广告活动自然需要从这种新兴的媒介文化中汲取养分。而今,将"恶搞"引入广告活动已经具备了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但在其运用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学研究中以"牧歌"来概括沈从文创作风格。但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充满着动荡、躁动和不安,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牧歌"审美价值的"狂欢"世界。呈现了节庆、婚嫁和丰收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嬉闹杂耍的狂欢场面;建构了以生死和肉体为核心的狂欢化意象;通过回环的叙事模式、双重的叙事空间及诙谐语言和咒骂语言构筑了鲜明的狂欢式话语系统。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应和了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指认着获得民族和文化认同的乡土"类狂欢"形态。  相似文献   

20.
网络丧文化是折射当代青少年心态和境遇的一面镜子,其中裹挟的负面情绪是网络时代值得关切的传播症候。网络负面情绪的兴起,是阶层固化导致的生存困境和时代变迁带来的社交孤独而引发的一场亚文化实践。在媒介技术的加持下,这场亚文化实践最终演变为情绪宣泄和自我满足的生活标签与符号意义。网络负面情绪呈现出颓废、迷茫、无病呻吟与多愁善感的叙事风格特征,具有三种现实意义:从个体角度,它是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的确认工具;从文化角度,它传递出对现实生活和主流文化的温柔抵抗;从经济角度,风格的实质是让受众沦为“数字劳工”,自由地、无偿地为商家提供“数字商品”并沉浸其中。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青少年负面情绪的过度传播潜藏着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意识形态隐忧,通过外部涵化与主体自律等措施可以化解青少年网络丧文化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