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洛丽塔》在美国正式出版之前和出版之初,围绕该书究竟是否为一本"淫书"这一话题,引起了一场激烈的文化论争。这次论争探讨了社会道德意识和文化的可接受性边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作家、对文学作品的发行和传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意义。《洛丽塔》的成功以及围绕它而展开的辩论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美国社会中文化的可接受性边界——这是纳博科夫对美国的文化生产所作的一次意义深远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泰戈尔1924年来华引起的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次论争为中心,依据中国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探讨了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这次误会产生的前因后果,探讨了这次论争与当时正深入开展的新与旧、中与西文化论争的内在必然联系,进而提出了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文学这个中外文化、文学交流中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撞击融和 ,必然带来社会思潮的昂进与嬗变。二十世纪初与末东西方文化的两次论争 ,带来了中国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然而 ,对于“文化”这一概念 ,论争双方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界说与逻辑前提。文化之间的比较论争 ,由于民族文化所给定的价值取向、思维习惯、行为预期与个性心理的不同 ,从而形成迥异的文化心态。重塑民族新的文化人格 ,端正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取的文化态度 ,是消除学术争执与解决民族现实问题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国古代科学教育传统为近代科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实施科学教育引发的激烈论争及影响,传统的治学方式对近代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影响等,又透视出传统文化对近代科学教育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5.
五四以来直到八十年代又重新勃兴的文化论争,其核心是探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文化界时断时续争论了七十多年,至今仍在继续。回顾这七十年文化论争史,笔者认为,如果从当时文化论争的方法论和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加以研究,可将其分为三个时期:(一)五四前后,在东西两极对立中思考的时期;(二)三十——四十年代,从对立观走向融合论的时期;(三)八十年代,由“东西之争”  相似文献   

6.
论争是人类古已有之的传统 ,能展示人类自身的智慧和风采。但是只有进步的论争才能真正推进文化、学术的提高与传播 ,这就要求作家、批评家们不仅要有战斗的“论争”精神 ,更应坚持理性、平等、自由的原则 ,本着对学术文化负责的态度开展论争  相似文献   

7.
关于传统思想文化的分析评判,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几乎统治了整个中国思想理论界。这期间,有对传统文化诸问题直接发表议论的,也有对这场论争本身间接进行反思的。最近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赵德志著的《传统意识的现代命运》(简称《命运》)一书,就是这后一方面中颇具特色的一部著作。《命运》一书是对当代传统文化论争进行再认识的一部著作,但它并没有直接对这场论争的各种意见直接发表评论,而是把视角伸向五四后三十年的思想文化发展,伸向这三十年中传统思想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在现代各场文化争论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从而帮助人们通过历史来反观现实。  相似文献   

8.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俄国形式主义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重点梳理俄国形式主义与庸俗社会学文论二者之间论争的文化、历史、政治背景以及论争的核心问题:文学的本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这场论争引发巴赫金尝试将二者结合,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诗学,启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续探索形式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对话问题。  相似文献   

9.
实用主义文化在美国多元的文化传统中表现得尤为显著,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国的高等教育在其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的文化选择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无论从其教育的公众性,课程设置以及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扩展方面都表现出实用主义文化选择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价值是教育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传统社会心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基本文化精神和历史个性 ,赋予了一个民族的独立和特色 ,传统教育的发展虽然忽视了教育与文化关系的具体研究 ,但我国教育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美国人类学的发展渊源与特点,通过对博厄斯及其弟子提出的考古、体质、生态、文化人类学4个学科架构的论述,发现美国人类学自诞生之初就深受德国自然科学经验主义和人文哲学的影响,强调文化精神或民族气质,关注文化的历史性以及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形成独特的美国人类学“文化研究传统”;美国人类学发展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争,引发了民族志表述危机。  相似文献   

12.
整理国故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中国的思想、学术和文学都在努力争得自己的位置,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由“整理国故”引起的现代思想与学术间的论战,也带来了文学话语的争夺。整理国故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学理问题,而且关系到新文学意义和秩序的建立。它既校正了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的偏激态度,重视传统与现代的理性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文学的思想启蒙力量。最终,整理国故被划定在学术和历史研究领域。新文学在离开学术资源背景之后,走向了日常生活和社会大众。  相似文献   

13.
理想主义是美国外交的一大传统。这一外交传统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即“美国例外论”和“天定命运论”。美国的理想主义外交政策可分为非进攻型和进攻型两类。按照这两种类型理想主义的相互关系,可以把美国外交史分为三个阶段,以此考察理想主义外交传统的发展演变:两类理想主义并行的阶段;两类理想主义冲突阶段;进攻型理想主义为主导的阶段。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传统,至今仍在延续。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美国语境中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建构,这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思考重点。在重建美国华裔男性形象的过程中,赵健秀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着重描写美国华裔中的父子关系,以父子关系来表现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纠葛;二是充分刺用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主义传统,通过对英雄主义传统的书写,寻找文化归属,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问题。赵健秀和汤亭亭之间,不但是构成了冲突和对话,还具有互补的作用.他们的文学创作.共同书写了华裔在美国语境中的人生轨迹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5.
汤亭亭的《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三部小说分别从华裔神话、英雄史诗与族群寓言三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化身份的诉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华裔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创造出华裔自己的文化,要求真正成为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一分子。汤亭亭的文化身份观在整个华裔文学史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好莱坞先后两部《功夫熊猫》的上映引发了中国观众的热议,其中主人公阿宝的文化身份问题更是争议的焦点。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影片中蕴含的中国元素,然后分别从颠覆"熊猫"的符号、"个人主义"的"美国梦"、"命中注定"的"速成超人"、遭遇和解决身份危机、"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模式以及惊险而幽默的好莱坞式风格等方面阐释了片中所折射出的美国文化价值观,旨在说明阿宝实质上是一只披着中国外衣的美国熊猫。  相似文献   

17.
试图通过对贝娄的《洪堡的礼物》,马拉默德的《基辅怨》和《店员》,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四部小说的典型人物的分析,将美国犹太文学纳入犹太移民与宏观的移民世界及微观的美国社会的文化接触这一特定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分析犹太身份着眼于阐述美国犹太文学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布鲁斯是由美国黑人创造的音乐流派。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用文字来吟唱布鲁斯,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一首古老的布鲁斯歌曲贯穿全文始终,整部小说洋溢着浓厚的布鲁斯美学。本文从布鲁斯美学的角度探讨黑人的身份认同、文化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中美陪审制度在历史、文化传统方面的比较,找出陪审制度发挥不同作用的根源是文章的主旨。美国陪审制深受个人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弥补了法律形式合理性的缺陷,而中国陪审制由于缺乏陪审所需要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相应的制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文化中心是美国近年在中国高等院校开展的文化外交工程,其传播美国文化思想的目的反映美国文化扩张传统,是在“宗教使命感”驱动下,由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美国文化外交理念在中国的延伸,并得到相对成熟的美国文化外交机制保障.比较美国文化外交理念和文化外交机制,中国孔子学院在开展汉语语言教学同时,应加强对中国文化思想的介绍,并在机制上给予保障,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