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实践层面理解,是指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文化层面来审视,则是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和不断提升的过程。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更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文化自觉的生动反映。基于此,该文试从文化自觉的视角来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经典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对于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实践的角度而言,实践的现实需要是区别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根本标准,传统文化不存在抽象意义上的好与坏,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建构起文化自觉前提下的“文化免疫”。从矛盾的角度而言,应辩证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统一性是矛盾主要方面,对立性是矛盾次要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应努力超越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特殊性”界限,建构具有世界“普遍性”意义的新生活样态,以此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在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现实性,现实性是从可能性转化而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因素很多。本文试着从文化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一是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二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文化,能够进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视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性因素之一;三是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容上的契合性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四是近代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建立繁荣富强的国家的过程中形成的求解放、求自由、求民族独立的精神文化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以马克思主义不断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的过程,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和解读的复杂过程.从实践和文化的双重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和历程,对于我们不断通过时代的自觉实践,从根本上反思和全面提升文化传统的现代性,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推进过程中,有三个"内在性"关系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理论逻辑上是一种蕴含或总体同一的关系,在缘起、层次、功能、表现等方面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具体差别,二者的实践基础是共同的,实质都在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本的方面都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逻辑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它世界(化)哲学一样,都存在一个根源于语言和文化形式差别的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关系.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关系产生的实质根源在于实践,本质上不是一个"语言问题",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世界化关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形式上看似有历史和文化上的对立,但在超越西方现代性、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等实质方面则可以走向统一与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直接理论资源.对以上三个"内在性"关系的理解,最根本的还是要把握其实质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哲学自觉是一个政党思想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而 “存在论” 自觉是哲学自觉的思想前提。 中 国共产党从接受马克思主义起, 就注重从哲学的层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并逐步构筑起自己的 “存在 论” 基础。 马克思通过 “存在论” 革命开启了 “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的新的哲学范式; 中国共产 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和认识工具,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哲学自 觉;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赓续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血脉, 承袭了一百多年来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传统, 不断推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当代实践内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进一步增强 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 “存在论” 自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是从社会实践和文化解读两个方面展开的.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准确的理解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代表性,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包含的主要思想,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一种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应对包括文化保守主义在内的社会各思潮的挑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中的重要情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当时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以及如何解决,乃至中外文化关系如何处理,以本位文化派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构成了间接但却是根本性的挑战。为此,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积极的回应。从回应的方式来看,体现在间接回应、直接回应和完备回应三种类型上。从回应的内容来看,主要表现在:运用唯物史观系统地分析当时中国所存在的问题;强调以统整并包含文化建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对中国社会问题加以根本性解决;注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以综合创新的思路处理好中西文化关系;主张以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方法"扬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回应,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现实正当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以一种先进文化形态的身份,同中华民族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和信仰的过程。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政治意义上的认同建构应该以文化的认同建构为基础和前提。从文化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整合、提升,并实现自身不断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理解、接受、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个体价值维度。从社会价值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的过程;从个体价值维度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却是一种信仰教育,是优化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主体能力的过程。据此,准确理解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的可能性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新型民族文化形式.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可知马克思主义不会与传统"彻底的决裂",而只能是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一是上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中国化”思潮;二是延安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科学认识。这两个基本方面从不同角度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推动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其他任何事情一样要以思维为先导.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思维类型及其表现形式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分为具体化、理论化和民族化三个层面.在具体化过程中主要运用分析综合、演绎推理思维;在理论化过程中主要运用比较归纳、抽象概括思维;在民族化过程中主要运用反思扬弃、融合创新思维.在运用这些逻辑思维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理解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事物的对立统一性、量变质变性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性质.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明智的做法是以辩证思维为指导进行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主体性思维与经典文本交互作用的过程,是经典文本的生成及其实践解读过程。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历时性和内生性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必须结合时代的实践需要。从主体的向度和历史反思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中国化的阶段性成果所表征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加以区分和比较,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演进逻辑,包含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从中华民族历史上看,这条道路深植于“天下一统”的政治形态,经历了中华民族由自在向自觉的转变;从民族理论角度来说,这条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从实践逻辑上看,这条道路诞生于各族人民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卓越实践。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探索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凝聚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合力、创造有利于民族之间交往的社会条件以及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关系提供生态环境保障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从五四运动传播以来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成功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有其内在机制: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性的理论品质;中华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及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迁实际而产生的理论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相融;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地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文化宽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政治;从发生学的角度来审视,文化宽容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程;从事实判断的角度来审视,文化宽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进程;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审视,文化宽容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理论遵循。在新时代,应进一步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行动自觉,在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联、发展逻辑和未来走向,如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构当代中国新文化,是当前学术研究的重大前沿课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鲜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和中国社会结合、融合、磨合、整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观念形态转为实践形态的过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就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引导性和主导性作用;就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其竞争性和凝聚性作用;就要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和资源性作用;就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创造性,增强整合性,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更加多姿多彩。为了更好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这一重大课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它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起联结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理论通路。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演进历程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要义,亦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先决条件,创造性地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之问与实践之需。新时代新征程上,“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域日益敞开,应秉持“三种精神”,为“两个结合”加注活力与生力,使其持续嬗迭意涵,扩充义理,释放效能,并在此视域下求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未来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