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美派”及其形成原因多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玲梅 《肇庆学院学报》2009,30(1):28-32,71
阿拉伯“旅美派”文学和哲学的成就已为人所注目。从20世纪早期叙利亚、黎巴嫩不利的人才环境着眼,对照美国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可以看出“旅美派”形成的主要原因:旅美派作家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们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西方优势和殖民奴役的强烈刺激,使他们奋发向上;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较自由的政治、宗教氛围,使他们有实现抱负的机会。相反,20世纪初的叙利亚、黎巴嫩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没有给知识分子提供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机会,更不可能提供宽松的思想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2.
夏道平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地区自由知识分子的重要代表,作为一位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家,从现实问题人手,抨击国民党在台湾的威权统治,同时很注意从本质规定性上把握自由的内涵,并将这个内涵努力在思想上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各层面,主张充分的市场经济,真正的民主政治和适应时代的现代文化,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有启示性的印迹.  相似文献   

3.
平社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批从欧美留学回来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组成的团体。他们以《新月》为平台,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并提出了许多批评与建设性意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中国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政治状况的变迁、自由主义理念的内在矛盾、平社学人思想内在建构的限度决定了平社的命运只能是昙花一现、聚散匆匆。  相似文献   

4.
夏道平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地区自由知识分子的重要代表,作为一位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家,从现实问题入手,抨击国民党在台湾的威权统治,同时很注意从本质规定性上把握自由的内涵,并将这个内涵努力在思想上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各层面,主张充分的市场经济,真正的民主政治和适应时代的现代文化,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有启示性的印迹。  相似文献   

5.
作为思想文化主要创造者的知识分子,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引领时代步伐先锋者的角色",李大钊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由传统的"士"转化成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从"自由漂浮者"转变为"民众的先驱者"的思想历程,他对知识分子社会身份的思考、定位与前途道路的选择,在一代知识分子中,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年是中国外交观念转型的重要时期,处于封建制度与民主政治激烈交锋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提出了鲜明的国民外交思想,表现了对外交民主化的诉求,从而使中国外交思想蜕去了皇权色彩。但由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外交观念是在因袭传统和吸收西方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制约,这一时期的外交观念还有传统思想的印记。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一生几经沉浮,代表了部分知识分子在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中的某种遭遇和走向。1966—1976年间,沈从文一家颠沛流离,他为此频繁写作家书。从“有情”和“事功”两个视角读解沈从文这一时期的家书,挖掘其潜藏在文本之下的话语蕴涵——乡土情结的重新阐释、家国忧思的深沉表达、生命意义的多重演绎,可以据此深入探析社会变动与文人心态之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形成是受历史渊源、政治因素等诸多因素制约的 ,当然也与知识分子本人性格情操相关。研究这一问题 ,对于构建民主的人文精神氛围 ,强化知识分子崇尚自由、尊重科学、倡导民主的主体人格 ,使中国文化以博大开放的姿态、自由自主的精神走向世界 ,无疑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作品中的泛神论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在20世纪40年代承认自己是一个泛神论者。泛神论这一舶来品在沈从文的视野下发生了异变,成为一个独特性的文学史现象。崇尚自由和执著理想是其泛神论的两个成因。一方面,沈从文崇尚自由的天性得益于地域文化、母性文化等的影响,使其以悲悯的情怀看待人与自然万物,消解了人与自然万物的界限。这为其后来泛神论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沈从文得益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外来文化的撞击,把描写“人性最深切的情欲”,重塑民族性格作为自己的文学理想。虽然20世纪40年代自身境遇特殊但信念执著,更加专注于“人性”的描写和研究。最终导致了泛神论的确立。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同时是相辅相成的。正是二者的同时兼备,促使沈从文的泛神论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包括社会成员在政治体系中持有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政治文化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持:政治文化的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提供依据;政治文化的研究路径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启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又呈现着多样的面貌。研究知识分子的政治文化,即从这一新视角为思想政治教育揭示了这一群体的需要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此为依据,引导知识分子的政治心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庄子任性逍遥的艺术精神与孤标傲世的生活态度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目前,众多现代知识分子对庄子思想中的批判意识及独立自由精神这一层面的理性认同已毋庸置疑.然而,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对庄子的批判意识及独立自由精神的体认与接受中,鲁迅堪称楷模,他能真正以整个生命与理性融通庄子思想.在文化品格构建中,庄子思想中的批判意识和独立自由精神始终会是重要的一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去台知识分子是影响台湾政治和文化生态的重要力量。在台湾光复过程中,其成为中国文化重心在台重建的核心群体。国民政府迁台时期,随着大批精英知识分子的涌入及台湾新教育体系的建设,五四精神和传统文化在岛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兴。去台知识分子的坚守传承对台湾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为两岸文化脐带的永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3.
1925年和1926年,徐志摩与胡适这两位自由派知识分子好友先后游历莫斯科。莫斯科之旅使他们发生了深刻的思想逆转:徐因苏俄之梦的幻灭而回归自由主义,胡则激赏新俄“伟大的政治新试验”而引起“新的兴奋”。由此,徐胡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苏俄问题的论争。徐对俄罗斯文化的“吊古”情愫体现了他的诗人本色,而胡对新俄政治新试验的欣赏则体现了他的“士大夫”性格。胡徐苏俄观的分歧表征着自由知识分子深刻的思想冲突。在这场思想论争中,诗人徐志摩成为古典自由主义原则的守护者,而作为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精神领袖的胡适,则因心仪莫斯科新政而成为苏俄革命的同情者。胡徐围绕苏俄问题的歧争是20世纪前期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饶有意味的事件。  相似文献   

14.
作为政治家的陈云,经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又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其文化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观理论框架下兼具一定的典型性意义.陈云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文化观的形成,显示出其文化思想的支配性意识依然是政治要求,但蕴含着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发展路径的极为宝贵的探索.建国后陈云对苏州评弹和整理古籍的冷静沉思以及对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视,反映了他在文化发展需要与政治要求之间进行的辩证考量,尤其是其文化思想中所揭示的文化和政治共生发展的问题,对于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以及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乏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中国政治文化的主题从"大同"转向"自由",实质是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组,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社会基础。通过对大同政治逻辑和自由政治逻辑进行梳理,揭示大同政治逻辑转向自由政治逻辑的时代意义及其相应的制度性内容。  相似文献   

16.
从公元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1300多年,中国神学发展的一大特征是其关注的重心从政治转向社会文化,再从社会文化转向教会。唐朝的景教关注统治者的宗教政策;元朝的也里可温教神学关注对政治结构的适应;明末清初的中国神学本身就是天主教传教士适应中国社会文化的结果。此后的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关注的是中国的社会形势和社会文化问题。20世纪上半叶的后期,部分中国教会领袖开始把关注重心转向"灵命"培养和教会使命而使中国神学"走向教会"。中国神学未来的发展将会把关注的重心从教会转向社会文化,再转向政治。  相似文献   

17.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半个多世纪的近代历程中,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这一过程可以大略分为以鸦片战争时期"师夷"思想的提出,学习西方自然科技和初步探求西方社会政治思想,以西方社会政治思想为基础寻求中国社会根本变革三个时期。在逐步加深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认识中,富于社会责任意识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与传统渐行渐远而趋向现代。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作为思想启蒙的承载者,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迁、经济发展、文化重建和社会转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2007年底在武汉举行的"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从"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政治"、"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文化与教育"、"中国共产党与知识分子"、"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分野"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化理念传播规律与战略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括生态危机的“现代性危机”以及生态经济新的发展趋势预示着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形态的到来。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也是生态文化主体的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问题。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俗文化感性文化层次;对前者进行理性升华的雅文化的理性文化层次;雅文化政治化的政治文化层次。生态文化理念的传播是一个生态“政治社会化”带动生态“社会政治化”的规律与战略的过程。其关键是观念性知识分子成为取得生命的内在自由的生态文化的先进教育主体,在公共领域进行生态文化的政治社会化的话语传播的实践,从而建构生态政治的合法性,使现代人确立“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内在关系存在论”的生态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形成两种和谐的关系:“主体间”的存在体验关系、“主体—客体—主体”的实践认知关系。进而建立符合生态正义的绿色差序格局和谐发展的理治社会。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20多年间,宁夏杂文作为宁夏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区域民主政治建设、铸造自由人文精神、反思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引导大众认知公共事件、争取公民话语权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牛撇捺领军的宁夏杂文作家群以宁夏杂文学会为核心,以现实批判的文人情怀和知识分子的良知坚持创作、出版文集、举办各类文艺交流活动,共建了理性自由的区域文化环境。这种空前繁盛活跃的创作、出版态势和良性的杂文生态已逐步进入全国视野,掀起中国杂文界关注宁夏的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