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清真寺楹联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有着独特的穆斯林民族风格,是中国古代楹联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清真寺楹联高度概括地反映了中国穆斯林特有的心理习俗、价值标准及审美情趣.它有着内容广博、种类齐全、形式多样等诸多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探索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审美意境,目的在于对我国古典建筑关学内涵的深入挖掘。通过对具有代表性园林特色的剖析,得出了重要研究结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欧洲古代建筑结构、风格迥然不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对神仙崇拜的超然美和寺观影响下的宁静美等多重审美特征;集中展现出其所具有的含蓄婉约、张扬个性、细腻精致的丰富审美意境;达到了贴近自然又高于自然、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崇高境界;涵盖了山水、建筑、绘画、诗歌、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以及耐人寻味的情愫、无限丰富的意趣,成为写进自然的史诗,映入人文的山水。  相似文献   

3.
徽派建筑装饰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重要建筑文化对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创新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以砖雕、木雕、石雕和楹联匾额装饰等为主要代表的建筑装饰艺术理念促使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将文化、民俗与创新相互融合,为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和家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湘南传统民居门窗木雕装饰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南传统民居门窗木雕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日积月累、世代相传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表现形式,既有中国传统朴素的审美情趣,又具有实用和理性的价值观,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艺术风格和特征。从不同层面对其雕刻手法和艺术特征进行描述,可以从中领略传统木雕艺术与地方特色的精彩。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书院是一种非官方教学组织,它独立于政府规制之外,有其各自的办学特色和相对自由度.从书院独具一格的选址与布局,到以楹联题刻、讲会、书祭等为代表的多元人文环境,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书院环境的营造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这种“书院式精神”在无形之中对整个教育教学作了暗示和引导,对学术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某些理念至今仍有精华之处,可以对当代教育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和谐之美是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的重要美学原则,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深得儒家、道家文化影响,是一种追求心灵复归、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中国传统建筑通过建筑物的美学形态,切合了华夏子民的审美心理,是礼乐之行的完美与统一,它将建筑凝固了礼的精神,并赋予其乐的意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物化表现形式。讲求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生态追求和审美追求,这一理念也深刻地影响着华夏子民对建筑艺术的认识,也是人们对审美精神复归的家园。这种美学原则应充分利用于当今建筑,并物化成一种精神习惯。  相似文献   

7.
作为扬州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一个独特地域性符号,福祠因其祭祀性、主人身份地位的标志性、建筑空间的视觉引导性及砖刻的艺术性等特质而占有重要地位。扬州古民居福祠总体上依据中国传统建筑立面装饰形式,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三段式装饰。在装饰纹样的选用上,传统吉祥纹样与祭祀纹样和谐共存是福祠装饰艺术的一大特色。福祠与宅园合一的整体布局一道,彰显出扬派建筑的质朴与从容,具有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极高的地域审美文化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古代建筑装饰艺术样本。诠释扬州古民居福祠装饰艺术对中国当代设计的语意表达及扬州古民居保护和修缮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高师美育应努力发掘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中的审美文化精神内涵,深入认识中华传统文学和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特质及其积极影响作用,并在中国艺术审美文化精神引领下多方探索开展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途径:努力营造富有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积极设置与开发中华传统艺术选修课程和校本美育课程,切实加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经典教育,鼓励学生审美实践等。  相似文献   

9.
书院楹联是书院有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书院楹联在内涵上呈现着丰富的意蕴美:它饱含敦教深情,颂扬教化伟业,指点治学门径,追绍先贤道统,彰显书生意气,参究天人性理,闪耀着儒家的浪漫与理性光辉,是后人了解江西古代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一扇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0.
楹联是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本文通过对楹联的历史进行探源以及楹联发展和分类进行概述,将楹联的大致情况呈现出来,并且浅析了楹联这一民族文化特色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无论从文艺美学的现代发生还是从文艺美学的存在来看,都可以将文艺美学看成是中国美学的现代性事件。一方面,伴随着现代性遭遇中国,文艺美学由潜学科转变为显学科;另一方面,文艺美学的存在也是一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事件。认识并回答文艺美学的现代性问题是关乎文艺美学存在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中国电影艺术家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运用于电影视听时空艺术的创造上,追求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美学风格,为观众营造出既符合民族审美心理,同时又充分体现中国艺术哲学精神的影像之境。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中国传统文学中“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了宗白华艺术化人生观及其意境理论的成因:“意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意境审美精神源于他的人生意识和精神;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成为影响他人生观及学术观的最基本要素。阐述了宗白华生命艺术化、艺术生命化,能及三位一体的人生观、艺术观、美学观。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的研究现状出发,通过对众多理论学人对文艺美学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的分析,来展现文艺美学研究在当代中国的三种不同研究形态,着重点出了文艺美学学科在当代中国语境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新美学氛围中的中国艺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注重虚实相生的艺术精神;认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使之反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出在当代新美学的语境之下,中国传统美学理应得以发扬光大,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6.
艺术程式是存在于艺术活动过程的技术格式和形式规范,规范化、标准化和审美化是艺术程式必备的三个要素。艺术程式在中西方艺术的存在,因为中西艺术不同的思维起点而形成鲜明差异,中国艺术程式以近乎纯技术、纯形式的抽象程式为主体,呈意象化特点;西方艺术程式以真实再现自然的系统程式为主体,呈科学化倾向。艺术程式既是对艺术创作过程实践部分的经验总结,又是艺术家艺术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并固定地承载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艺术活动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艺术程式与艺术创新也有着深刻的关系。规范性、可塑性与排外性是艺术程式的三大特点,排外性突显了艺术程式的自身价值,成为规定艺术创作本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宗白华对庄子的钟情使其"生命"美学染上了庄子底色,生命之"动"的现代理念与庄子艺术精神的融合使得庄子美学具有明显的现代祈向,突出表现在:1.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表现着生命之"动"--气韵生动,而其基本境界却是静的,这种"静"主要得益于庄子开拓的精神境界;2.中国艺术的空白乃生命流动之处,其渊源也是老庄、特别是庄子的宇宙观,庄子的"心游"更是中国艺术空白的生命源泉.宗白华对庄子的美学阐释别具一格,在庄子美学的现代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先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艺论著关系密切 ,但是终究离不开哲学思想。事实上 ,任何美学理论都有自己的哲学根基。意境 ,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核心范畴 ,更不能例外 ,它是在文学艺术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汲取并融合了各种哲学思想逐步形成的。中国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以儒教、道教、佛教各学说为代表的哲学思想 ,这三家思想对意境理论的形成肯定有一定的影响。而正因为有这三大文化哲学作其背景 ,意境理论才会有如此突出的民族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的审美艺术观是一种主足于人,以人为核心的精神。它体现了一种审美艺术和与人紧密联系的人文观念,是一种以关怀人为终极目的的人文理想。同时,《论语》美学思想揭示了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对艺术性和艺术规律的追求,体现了对艺术理想的追求,是一种超越现实与人生的艺术回归。《论语》中的美学精神在儒家美学中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是奠基性的,它应该成为我们建构现代中国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