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命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范畴,朱熹论命有天命、性命之义,由此引出命的两个维度,即从理与气、所禀与所值讨论命,赋予命以丰富的内涵.其中尤其重修德行仁,这是从道德层面谈命.天命在我,强调主体对命的把握,这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命.他对命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表现为提出知命、致命、改命,并在实际生活中践履它.  相似文献   

2.
天命之性是程朱理学核心概念之一。意思是,人的存在即性,与生俱来。性有二重,一曰气质之性,一曰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即理。按现代观念,人的社会存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每个人一出生即落入某些社会关系之中。说社会存在与生俱来,或许成立。但是,朱子所说的天命之性,指的是天理(仁义礼智),落在人身,实为文化存在。此学说的涵义是:人生来就是高贵的,具备尊严。这为现代人人平等的观念奠定了基础。但仁义礼智是否与生俱来,却是个要研讨的问题。本文的解决思路是:将“天命之性”之“天”解读为意义世界,即属于第三世界;而将“天命”解读为来源于意义世界,因其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得其教化。于是,工夫论要作调整,由朱子的复性论改变为充实完满论。自我,即本己存在。自我建构不仅有文化存在维度,还有社会存在维度。社会存在维度可以设计;文化存在维度目的唯一,即朱子所论。戴震深刻剖析了朱子的天命之性,恢复天命之性乃是气禀(血气心知)的古代学说,否定性即理,解构理义、气质二本,破性本善,开启了现代解读之路。  相似文献   

3.
《西河诗话》载:曹能始先生《得家信》诗:"骤惊函半损,幸露语平安。"以为佳句。一客谓:"‘露’字不如‘胜’字当。大抵‘平安’注函外,损余曰‘胜’,若内露,不必巧值此字矣。"人以为敏。余独谓不然。"胜"字与"半"字不相叫应,函不过半损,则剩者正多,不止"平安"二字。"幸露语平安",正是偶然触露,所以羁旅之情,为之惊喜耳。若曰不必巧值,则又何以知其必不巧值耶?  相似文献   

4.
王充的伦理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王充评判一切社会问题的标准。王充伦理思想的使命和宗旨是“疾虚妄”,即对一切不符合其“命”论思想标准的天人感应论、随命论等虚妄现象进行声讨和批判。王充通过对天体、天道与天地论的批判,对道德神化进行了否定,摧毁了“天人感应”论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人性论的批判,提出了禀气成性及人性有善有恶论,将人性归于所禀之气,认为是气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性的善恶之分;通过对“随命”论和“遭命论”思想批判,提出人生的一切在于初禀所得的命,否定了“随命以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王充的《论衡》一书,虽然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无神论作品,但对《周易》术数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易学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王充《论衡》中,"气寿篇"、"命义篇"、"无形篇"、"初禀篇"等都论述了命,并且论述了人的命和"禀气"有关,为古代人们探讨自身规律的"推命术"奠定了基础。另外,《论衡》在前人的基础上丰富了当时的"相术"说,其"诘术篇"丰富了当时的"风水说"。  相似文献   

6.
呼吸锻炼在我国源远流长,先秦时期,道教创始人之一的庄周,就把吐故纳新作为养生益寿的方法。他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道教养生提倡辟谷食气,所谓食气就是指呼吸锻炼。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指出:“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云笈七签》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于人之气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  相似文献   

7.
《改良女儿经》拚命宣扬“各自居,也要命,命不遇,只是贫”。这是反动儒家大肆贩卖的“死生由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论的翻版。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都把孔老二的“天命论”捧出来,为其反动统治辩护,把阶级压迫造成的男尊女卑,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统统说成是上天按排的,把私有制造成的贫富贵贱之间的差别,统统说成是命里注定的。“天命论”这  相似文献   

8.
(一)以、夭宣公十二年传曰:“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凶也。”杜预注:“水遇夭塞,不得整流,则竭涸也。”孔颖达疏:“水当盈川而以壅,故竭;是水遇夭塞不得整流则竭涸也。夭遏是壅塞之义,故云遇夭塞也。”注、疏于“以”字均无解。章太炎《春秋左传读》曰:“‘以’若读本字,则不必有此字,但云‘盈而竭’足矣。”甚是。章氏谓“以”当借为“台”(yí),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释周公华钟》:“古铭,以多作台,二字义通。”《方言》:“台,失  相似文献   

9.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的"臣锴曰"历久弥新,今仍可持用解难,举三例四字以明:1)"疾""病"二字,锴注胜于清代段玉裁注,揭示《说文》的"疾加"是"(病)危重"义;2)《说文》"表,上衣也",据"臣锴曰",原文当作"衣上",指皮衣上的毛;3)"瞷"字"臣锴曰:戴目,目望阳也。""戴目"即"望阳",是正确训诂该词的钥匙。因此,当前要高度重视"臣锴曰"的训诂价值,正确利用《说文》小徐本。  相似文献   

10.
张载"为生民立命"的命题涉及两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认定其异文,二是如何解读其思想。这一命题既有对孔孟命论的传承,也有对儒家命论的创新。张载"为生民立命"的"命",与孟子"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的"命"一样,都不再指天的命令,而是指人的命运。他受孟子划分"正命"与"非正命"的影响,第一次把人的命运分为"德命"与"气命",认为对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命运都应当予以安立,但格外强调要以"德命"驾驭"气命"。张载的"立命"观是沿着孟子所开辟的方向立说的,但孟子仅着眼于士人君子的修身"立命",而张载则要为社会大众"立命",即为民众确立命运的道德价值方向,使民众能够据以做出正确抉择,从而掌控自己的命运,赋予生活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夭夭”一词在《诗经》中出现过两次.《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毛传》:“夭夭,其少壮也.《邶风·凯风》:“棘心夭夭”,《毛传》:“夭夭,盛貌”;《郑笺》;“夭夭,以喻七子少长.”按照传统的解释,“夭夭,是“少壮、茂盛”义.可是,闻一多先生否定了这种一千多年来的传统说法,认为“夭夭”当是“屈曲”义.他考证说:《说文·夭部》:“夭,屈也.”《凯风》篇曰: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谓棘受风吹而屈曲也.乐府古辞《长歌行》:“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飞相追,咬咬弄音声”,语意全本诗风,“夭夭枝叶倾”者,正以枝叶倾申夭夭之义,倾与屈义相成也.《桃夭》  相似文献   

12.
"后汉三贤"王充、王符与仲长统在各自著作《论衡》、《潜夫论》及《昌言》中都有关于"天道"的精辟论述。王充指出"天道自然,非人事也",将人从天人感应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王符主张"天道曰施,地道曰化,人道曰为",强调人之调和阴阳、和谐治道的作用;仲长统进一步提出"天道为末,人事为本"的观点,突显个体价值。三者天道观的历时演变轨迹正是东汉一代士人思想解放、自我意识萌发的过程,其中有对前朝"天人感应"言论的承继,亦透露出后世玄学思想的新动向,并映射出后汉一代士人欲突破天命、寻求个体价值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3.
金梁据《满文老档》所编译的《满洲老档秘录》,其中《大福晋获罪大归》一条说:"天命五年三月,皇妃泰察又告上曰:大福晋以酒食与大贝勒(代善)者二,大贝勒皆受而食之,以与四贝勒(皇太极)者一,四贝勒受而未食.且大福晋日必二三次,遣人诣大贝勒家,而大福晋深夜私自出宫,亦已二三次矣.似此迹近非礼,宜察之.上闻此言,遂命达尔汗侍卫扈尔汉、巴克什额尔德尼、雅孙、蒙噶图等四人,彻底查究,知泰察所告果非虚诬.大福晋因上曾言,俟千秋万岁之后,以大福晋及众贝勒悉托诸大贝勒.日必二三次,遣人诣大贝勒家,每值赐宴会  相似文献   

14.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六《公荐门》云: “韩文公(愈)、皇甫湜,贞元中名价籍甚,亦一代之龙门也。奇章公始来自江、黄间,置书囊于国东门,携所业,先诣二公卜进退。偶属二公从容,皆谒之,各袖一轴面贽。其首篇《说乐》。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僧孺曰:‘乐句。’二人因大称赏之。问所止。僧孺曰:‘某始出山随计,进退唯公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的命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从天命的角度来阐述自己对性与命的看法;第二个阶段是对第一个阶段性命论的深化,具体阐述如何才能做到天人之道相合,从而达到"通乎命"或"正命"的状态;第三个阶段是从命既有天命又有命运的含义提出了"莫非命矣"的看法,主张要实现对命的自我超越,进而将全副的精力用于人事。所以,王安石命论总的倾向是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而绝非学界所认为的其命论带有消极悲观的情绪。  相似文献   

16.
剑崇拜是中国古代兵器崇拜之一。在《列子·汤问篇》曾有这样的传说,孔周自称他有三剑:“一曰含光,视之不可见,运之不知有,其所触也,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二曰承影,将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际,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识其状,其所触也,窃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疾也;三日宵练,方昼见影而不见光,方夜见光而不见形,其触物也,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此三宝剑共同的特征是给人视之若无的视觉效果,以及斩物若无物的锋利程度。接着又说西戎曾献锟之剑给周穆王,剑长一尺八寸,“练纲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尸子》也说“昆吾之剑可切玉”;刘向《说苑·指武》更记载:  相似文献   

17.
答马似丧其耦《释文》:"耦本亦作偶,"《文选.北山移文》,卢湛《赠刘琨诗》注,《一切经音义》二八又八八,《衍义手抄》一五,《御览》七一○,《玉篇》人部,引并作偶.《释文》引司焉曰:"耦,身也,身与神为耦."《疏》曰:"身与神为匹,物与我为耦也,……离形去智,答马堕体,身心俱遣,物我两忘,故若丧其匹耦也".俞樾曰:"'丧其耦'即下文所谓'吾丧我'也,郭注曰'若失其配匹',未合丧我之义.司马云'耦、身也',此说得之,然云'身与神为耦',则非也.耦当读为寓.寓,奇也,神奇于身故谓身为寓."案偶像之偶,本即寓字.《汉书·郊祀志》"木寓龙一驷,木寓车马一驷",  相似文献   

18.
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沈曾植对此论深表赞赏,他在《菌阁琐谈》中说:“易安为婉约主,幼安为豪放主,此论非明代诸公所及。”其实,明代的王世贞早就说过:“言其业,李氏、晏氏父子、耆卿、子野、美成、少游、易安至也,词之正宗也。”(《弇州山人词评》)杨慎也曾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词品》)清代刘体仁称李清照:“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七颂堂词铎》)沈谦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刘清韵赞李清  相似文献   

19.
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清代语文学巨大成就,得力于其古音学。《墨子閒诂》云,術令即《尚书·说命》,術与说、命与令皆音近相通,《礼记》作兌命。《史记》说字《索引》作悦,《汉书》作怵。据此,本文就命、令、術、术、怵、说、兑、悦八字,以上古音证之。又,《上同下》"中情将欲为仁义",孙诒让云"情""诚"通用。"实"亦"诚","请"即"情"字。鉴于"情"字涉及青、生、性、姓、星、争、净、静、稍、俏、烧、翘、枢、区各字,一并以上古音证之。  相似文献   

20.
周代有七祀之制,王及诸侯皆祀司命。司命有二:一为百姓所立,祀于国中;一为王室所立,祀于宫中,司王与诸侯之天命、爵命。从楚简来看,楚所祀司命与《周礼》《礼记》所载制度相合。《九歌》中,《大司命》言楚王薨后灵魂升天,《少司命》言新王继位而受命,其中所歌细节合乎楚怀王、顷襄王之际史事。秦汉后,王与诸侯的司命之祀式微,司命演变为民间泛祀小神,二司命的早期祭义遂湮没不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