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肖邦叙事曲与混合曲式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邦在叙事曲中运用混合曲式结构 ,这与他生活在浪漫主义时代强烈地追求音乐上的创新、追求强烈对比的感情表现、追求音乐与其他艺术的综合等相联系 ;又与肖邦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音乐审美理想、追求创造新的音乐体裁形式、在传统体裁中采用新的艺术手法相联系 ;更重要的是与具体作品内容的表现需要相联系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爱因斯坦的终身爱好。在音乐和科学这两种不同的事物中,爱因斯坦感受到了它们共同的气息:音乐的和谐与他追求的科学的和谐共鸣;音乐的特征与他追求的科学创作特征也产生了深深共鸣。  相似文献   

3.
幻想性与审美追求——浅析舒曼钢琴变奏曲中的幻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曼的音乐深受德国早期文学家的影响,其钢琴变奏曲于同时期的浪漫派文学作品表现着相同的特征———富于幻想。舒曼对音乐的追求体现在他的音乐创作中,而其变奏思维与音乐的幻想性紧密相连,充分展现了他对音乐的审美追求,而这种追求又使舒曼钢琴变奏作品在幻想中表现深刻的思想,使音乐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外学者对肖邦钢琴叙事曲结构的分析并不一致。在肖邦以较复杂的曲式结构运用于如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幻想波洛涅兹舞曲等的大型作品上,众多理论家因分析的角度、方法、观念的不同,他们即使对同一首曲子的分析也有差异。肖邦在音乐中运用混合曲式结构,这与他生活在浪漫主义时代追求音乐上的创新、追求强烈对比的感情表现、追求音乐与其他艺术的综合运用等相联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音乐创作中形象化手段的总结与阐述,得出形象化音乐审美的价值在于追求音乐的“可视性”、“可知性”。而音乐审美中“可视性”、“可知性”的形成原因之一,即为“付诸视觉”的意欲。“付诸视觉”的意欲迫使人们在音乐创作和音乐审美过程中追求“形象”,形成了形象化音乐审美方式。形象化音乐审美_方式对音乐走向大众化审美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 ;西方音乐发展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横线性织体思维 ,以线条为主 ;西方音乐倾向于纵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 ,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 ,略于形式 ,极富变量 ,为开放性结构 ;西方音乐形式严谨 ,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 ,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 ,注重感觉 ;西方音乐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 ,追求力度与强度 ,乐思明晰而实在。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音乐艺术的特点,对音乐艺术的鉴赏与人们的审美境界有关,在对音乐审美最高境界作出界定的基础上,提出根据音乐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加强音乐艺术实践,提高音乐艺术的修养,提升音乐审美能力,以追求音乐审美最高境界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传统音乐千百年来的演变过程中,从中国传统音乐存在的整体状况来看,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的音乐关学思想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始终起着某种潜在的主导作用。中国音乐审美中对简淡、自然、内涵等的追求, 无不与道家学派所提倡的“有与无”,“大音希声”,“无为与自然”等音乐美学思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声乐学生表演的音乐内涵领悟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共性关系。丰富学生的音乐内涵,提高声乐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注重声乐学生在表演中的美学追求和技术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儒道两家的哲学美学观对中国音乐审美观念和风格的形式发展有重大影响,儒家音乐思想是入世的,道家音乐思想是出世又入世的,儒家主张"乐以载道"、"乐与政通",道家所长"大音希声"、"通神养生";儒家追求"中和、善美",道家追求"自然、希声",儒道互补的音乐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绵延不绝的民族和谐之音。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与民间音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轼自幼热爱音乐,一生与文学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尤其是把诗歌创作与民间音乐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给自己的作品注入新鲜血液,使其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巴赫的音乐是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对于整个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来说,巴赫的音乐成就是架在这座殿堂上的圆顶。巴赫谙熟他的时代的所有音乐形式,并对其中任何一种都能运用自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管弦乐作品逻辑性强,变幻多样,主题贴切感人,旋律丰富多姿。《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是全球目前最受欢迎、知名度也最高的双小提琴曲目,其手法重在炫耀主奏乐器独特的演奏技巧和华丽的装饰音,深刻体现了巴洛克音乐那种富于装饰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肖邦与李斯特钢琴音乐的风格特征是富有特色的新音色,具有高度表现力的和声;同时他们还采取不同的体裁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各自的民族精神。肖邦与李斯特钢琴艺术的独创性铸就了钢琴艺术史上的丰碑。肖邦在表现音乐的抒情性方面显示了他的独创性,而他那灵活多变的节奏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李斯特则发掘了钢琴中交响乐队的音响效果,同时他使钢琴艺术发展到了物理上可能的极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史料考证屈原生活的音乐之乡、音乐之国和受到的良好乐教及音乐素养,分析屈原诗歌中对音乐的描摹、屈原的音乐创作及其《九歌》唐代在民间的影响,认为屈原是伟大的音乐家。  相似文献   

15.
音乐天才莫扎特不仅在音乐史上,就整个艺术史而言,也是罕见的人物,他的音乐使欧洲音乐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他的钢琴音乐在其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主流位置,本文通过对其钢琴奏鸣曲、钢琴幻想曲以及钢琴协奏曲的简要分析,揭示了莫扎特钢琴音乐简洁、和谐、欢乐、悲情以及戏剧性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朱熹好琴,精于乐律,著有不少谈论音乐的文章,其提倡雅乐的思想具有崇古性,其提出创办音乐学校、培养精通音乐的专门人才的思想又具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17.
姜夔不但能作诗词,而且精研乐理,能创作乐曲。他的乐曲既能反映他独特的人品气质、内心情感,又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体现出声情韵律的高度统一。品味姜夔的众多词作,都具有清雅之韵,于婉约、豪放之外,自树一派。姜夔的词作在音阶、调式以及词调旋律、字调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音乐风格与其清雅之韵是一致的。此外,姜夔还善于用名贵的古曲、独特的自制曲来表达他一生中经历的情感的高峰体验。  相似文献   

18.
泰勒曼是巴赫和亨德尔的同时代人,他生前声望甚高.时至今日,泰勒曼却已成为"冷门音乐家"之列.本文主要总结概括了泰勒曼的历史地位、艺术创作及其社会音乐教育事业的贡献,认为他在理论上的建树, 作曲上的前瞻性,以及对公众音乐生活空间活动的开拓等方面, 我们都可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相似文献   

19.
曹操酷爱音乐,其诗歌创作与音乐活动密切相关,使其诗作留有明显的音乐痕迹;曹丕诗歌既有向民歌学习的一面,同时也注重辞采,其诗歌在形式创新方面的意义要大于内容创新意义;曹植的诗歌创作则基本脱离了音乐的束缚,他的诗歌开始寻求文字内在的声律之美,从内容上也渐渐摆脱“代言”的局限,从而完成了诗乐分离的趋势。三曹诗歌中的诗乐离合关系,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文学自觉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