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健全人民群众监督机制是防止腐败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是党政干部滥用人民权力的结果.实行人民群众的监督是防止和反对腐败的治本之道.人民群众的监督效果取决于是否具备健全的人民群众监督机制.人民群众监督权力、人民群众监督制度、人民群众监督法律三者共同构成人民群众的监督机制.其中落实人民群众监督权力是核心,完善人民群众监督制度是关键,制定人民群众监督法律是保证.  相似文献   

2.
特权思想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因此,反腐败必须首先反特权.毛泽东从端正党风和廉政建设出发,提出了反对党内特权的思想.他认为共产党员和干部,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严格要求自己,反对特权思想和行为,为人民无私奉献,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廉洁的政府,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3.
再论人民表达权的行使与政府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人民表达权的行使以政府对表达权的保障为前提,保障人民的表达权是法定的政府义务;保障人民表达权的行使有利于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的表达权才能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保障人民表达权的重点在于保障批评性意见的表达.不仅要让人说话,还要保障其他表达方式的实施;不仅要保障表达,更要保障不同意见的顺畅表达;不仅要保障言辞表达,还要为自主表决提供配套措施.善待说真话是政府保障人民表达权的突破口.政府崇尚说真话是人民表达权正确行使的前提;保障人民的表达权是巩固执政基础的基本功;应当让人民在行使表达权的过程中学会表达.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人民观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基础上,在新闻舆论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其内涵体现为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三个层次.在实践中,这种人民观要求新闻舆论工作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5.
人民主体性既是一个哲学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来自于人民,又植根于人民.为人民服务、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是其人民主体思想的共同内核;邓小平不仅继承了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而且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创造和发展了使人民主体性得以实现的条件和形式,从而使人民主体性在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族-人民的”文学观意在表明,只有属于人民的文学,才能是真正的民族的文学.“民族-人民的”概念要求超越将人民性狭隘化为阶级性的认识,来构建一个以民众为基础的、非阶级性的精神共同体.而打破知识分子与人民之间的分离成为构建“民族-人民的”文化的关键.“集体意志”是“民族-人民的”文学或文化与“文化霸权”的实际连接点.  相似文献   

7.
人民美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贡献.在现实条件下,应注意从三个方面构建人民关学的时代含义,即立足人民主体,坚持人民美学的整体之维;立足现实本位,把握人民美学的理性之维;立足本土创造,固守人民美学的中国之维.在现实矛盾、文化冲突、民族纷争依旧复杂尖锐的今天,重提人民美学,正确把握其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什么是政党的先进性的理论观点入手,现实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之所在.进一步阐明,要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归根结底是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也就是说,一个政党如果她能够代表并且能够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她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她就是先进的,否则就不是先进的.所以,保持党的先进性,核心是坚持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说到底就是要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就是我们要牢牢把握的党的先进性的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9.
青年毛泽东的历史观经历了从圣贤创世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从精神力量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到人民群众的斗争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的改变.这两个改变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伦理原则,人民成为价值主体和评价尺度,这标志着青年毛泽东人民主体价值观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0.
“民族-人民的”文学观意在表明,只有属于人民的文学,才能是真正的民族的文学.“民族-人民的”概念要求超越将人民性狭隘化为阶级性的认识,来构建一个以民众为基础的、非阶级性的精神共同体.而打破知识分子与人民之间的分离成为构建“民族-人民的”文化的关键.“集体意志”是“民族-人民的”文学或文化与“文化霸权”的实际连接点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以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来建构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毛泽东倡导为人民服务,并把它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人民至上是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做人民公仆,是毛泽东的人生准则.邓小平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原则,把人民利益引入社会主义范畴,是为人民服务道德观的最高体现;把为人民服务规定为共产党员的最高准绳,提倡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力求达到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江泽民指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立党之本,执政之本;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讲政治、讲正气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意大利烧炭党运动从发动到结束,走了一条逐步与人民群众脱离的道路.人民群众在烧炭党(一个由人民群众支持参与而建立,靠人民群众献身而壮大,最终又抛弃了人民群众的组织)中的命运,给我们留下思索由于"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的模糊性和这一群体的分散性,统治者利用"民族主义"这面旗帜,使人民群众在历史上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始终把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当作第一位的政治问题,认为要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的党必须以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能否实现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共产党员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心系人民,关心群众,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并要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相似文献   

14.
领导权力的"两重性"、委托过程、运行过程都决定其需要人民群众进行监督.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对人民群众透明度不高、领导干部不愿接受监督、群众的监督意识不强等.人民群众监督领导干部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党务、政务公开制度,人民群众参与制度,人民群众监督制约机制,责任约束机制等.只有监督的客体与主体达到统一,才能实现有效监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主要包括:相信人民创造历史、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向人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等内容,这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认识我国的人民民主需要理性的规制,实现人民民主是党和人民共同的责任.现实中,人民民主并没有达至理想的结果,核心的问题是我们尚未开创出其成长所需的各项条件.尽管实现人民民主理想目标的最终路径仍需艰辛探索,但通过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与人民民主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机制,为人民民主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应是一积极而稳妥的方策.  相似文献   

17.
政府作为经济社会治理的主要执行者,掌握着国家公共权力,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责任.政府的行政活动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政府民主更容易促进人民对民主政治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实践.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中国政府全部工作的根本宗旨.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孟加拉国人民联盟政治地位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联盟(The Awami League))在孟加拉国的建立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孟加拉独立后肩负起了建设国家的重担.在特定的形势下,人民联盟的领导由民主政治转向选举独裁,为孟加拉的军事独裁铺平了道路.但在军事独裁统治时期,人民联盟又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为结束军事独裁统治而奋斗,作为执政党阻止了军事统治的复发.人民联盟在执政期满后,和平地把权力移交给了中立的看守政府为孟加拉国民主政治现代化作出了榜样.2007年,谢赫·哈西娜(sheikh hasina)领导的人民联盟将又一次接受孟加拉国民主政治的考验,争取通过人民的选举再次成为孟加拉国的执政党.  相似文献   

19.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宗旨,是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党80年的基本实践.新的时期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牛郎织女》以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村生活为背景,反映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反映人民对封建压迫的反抗;歌颂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劳动和自由的热爱.这一鲜明的主题,是通过两个主要人物——牛郎和织女的悲欢离合、斗争考验而展示的.牛郎是一个善良、勤劳、诚恳的农村青年,是一个典型的劳动人民的形象.他热爱劳动,辛勤工作,但是却饱受兄嫂的虐待,得不到一点人的待遇.牛郎的这种生活命运是旧社会农村中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普遍遭遇;他热爱老牛,百般照顾,吃睡都和老牛在一起,这又反映劳动人民对牲畜的深厚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是同人民对劳动的热爱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