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赏析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林氏的翻译再现了沈复原著中中国文化特色之美  相似文献   

2.
从林语堂快乐哲学的关键词"醒悟"与"享受"入手,尝试揭示其实质,并就其在传统文化认识上的得失进行论述.进而说明林氏小说常是对快乐哲学的主观演绎,因而,其中作者的声音四处可闻.  相似文献   

3.
1920年代,西方语言学科班出身的林语堂,语言学家身份逐渐退隐,几乎彻底转入文学领域,成为世所熟悉的小品文作家。林氏在两个身份之间徘徊、转移,全面参与了包括白话文运动、汉语拼音运动、国语统一运动在内的现代中国的语文运动。林语堂倡导汉字与罗马字通约并行,并将追求“一等文学”作为文学革命的主要目标,而非偏执于白话与文言之争。他与传统小学大师章太炎弟子周作人文字、文学观念的投契,为〖JP〗审视现代中国的语文运动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即具世界主义色彩的西洋语文观念如何与从民族主义出发的中国语文思想之现代创构合流。林语堂作为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方言调查会主席主持《歌谣》的方言调查,并参加“数人会”,拟定“国语罗马字”,贡献卓荦。但中国当时建设现代语言学的专业环境缺失,语言学家内部就“革命”与否又分歧不断,这都冷却了林氏的语言学热情,而激发他与《语丝》文学团体趋近,促成了他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在向外传播过程中,不断被恶意改写甚至被曲解,而林语堂的作品却是个例外,在国外倍受好评。林氏《京华烟云》实为后殖民文学,但据后殖民译论研究,其创作过程也可视为一个翻译过程。杂合这一后殖民文学最大的特点在其翻译过程中也有所体现,并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上。通过杂合中西文化各自的特色,林氏把弱势的中国文化根植于西方强势文化中进行传播,不但没有使之失去自身的文化烙印,而且使之得以在其他文化中重生,这就是林氏成功输出中国弱势文化的秘诀——杂合策略。杂合策略满足了权势两方的需求,并调和了两者的对立,同时又瓦解了对归化和异化的争论,在传播弱势文化的过程中它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的幽默、性灵、闲适和娓语笔调及其小品文理论 ,都带有鲜明的个性文化特征 ;他在《语丝》、《论语》、美国、台港时期的小品文良多于莠 ;他的小品文古今中外、任意而谈 ,娓语笔调、亲切自然 ,亦庄亦谐、幽默有趣 ,语言平实、平中有奇 ,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的幽默理论在上世纪 3 0年代不合时宜 ,受到批判 ;但其作品和创办的小品文刊物 ,对当时的散文创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 80年代以来的散文创作和发展也是有益的。他对中西文学、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受到海外评论界的高度赞扬 ,誉为“文化人之龙凤”  相似文献   

6.
以林语堂英译《东坡诗文选》为个案,从审美现代性的四个维度出发,综合分析林氏诗文翻译主、客体中的审美现性特征,可以发现林氏和东坡有着相近的性情和禀赋,林氏翻译实践具有鲜明的审美现代性特征,以此为基点可以探索中国传统诗歌外语翻译及其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出发,指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受西方话语权的隐蔽制约.其翻译策略及文化身份定位,都显示了林氏未能脱离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用西方的期待视野来阐释中国,有对应依附的后殖民色彩.  相似文献   

8.
从弗美尔(Verm eer)和诺德(Nord)的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分析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具体目的,论证、阐述了林氏译文中的精妙之处和灵活手段。并得出结论:从事翻译应从翻译的目的出发,须考虑文化差异、读者需求等方面因素,其标准不尽为传统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的《论语》译介自具特色,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影响深远。就其促发因素看,闽南地域文化,特别是作为主导的儒家思想,不可轻忽。林语堂译介《论语》,既是向西方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国文明,也为东西方沟通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通道。作为濡染儒家传统的知识分子、深谙西方文化的学者、作家、翻译家、基督徒,兼具错综复杂身份的林语堂对《论语》的译介卓尔不群,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0.
从探讨林语堂编撰的《开明英文读本》系列教材的特色入手,考察林语堂文化对比视角下的语言教学观、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教材观,以及跨文化意识贯穿始终的教育观。研究表明,语言、文学、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林语堂教学观、教材观和教育观的和谐统一是《开明英文读本》成功的根本,从中得出,“教文字更教文化”是林语堂外语教育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让谁“安居不动”,原文作者亦或译文读者?长期以来在翻译界都是争论的话题。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个案,分析强势文化中林氏文学翻译策略的归化与异化共存互补现象;并指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选择的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背景。随后得出结论,在文化翻译中,最佳的策略是如林语堂先生的让读者和作者相互走向对方,即归化异化彼此杂糅,以达到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交流。  相似文献   

12.
让谁"安居不动",原文作者亦或译文读者?长期以来在翻译界都是争论的话题.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个案,分析强势文化中林氏文学翻译策略的归化与异化共存互补现象;并指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选择的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背景.随后得出结论,在文化翻译中,最佳的策略是如林语堂先生的让读者和作者相互走向对方,即归化异化彼此杂糅,以达到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交流.  相似文献   

13.
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幽默、小品文论争进行客观梳理 ,努力还现历史原貌 ,在此基础上对林语堂文学进行重新思索与评析。  相似文献   

14.
现代小品文来自于域外,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民族化。小品文是在老庄思想及老庄思想影响的言志散文传统的启示下兴盛的,小品文重个人、反载道的内容,幽默闲适、平淡自然的格调,随性而谈、不拘成法的文体特色无不是这种启示的表现。小品文在现代的兴盛,实际上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复杂的现代条件下,向传统思想寻求精神庇护的体现,虽具逃避倾向,但在客观上维护了人性之真,使得老庄思想在受主流思想激烈批判下保留了发展空间,延续了民族文化意脉。  相似文献   

15.
现代小品文来自于域外,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民族化。小品文是在老庄思想及老庄思想影响的言志散文传统的启示下兴盛的,小品文重个人、反载道的内容,幽默闲适、平淡自然的格调,随性而谈、不拘成法的文体特色无不是这种启示的表现。小品文在现代的兴盛,实际上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复杂的现代条件下,向传统思想寻求精神庇护的体现,虽具逃避倾向,但在客观上维护了人性之真,使得老庄思想在受主流思想激烈批判下保留了发展空间,延续了民族文化意脉。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多元性是内蒙古文化构成的一大传统和特色。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资源。鄂尔多斯地区是蒙古族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信仰文化保留较多、较完整的地区之一。如源于萨满教的敖包祭祀、苏力德祭祀以及以成吉思汗崇拜为核心的祭祀礼仪文化和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这些传统的信仰文化资源不仅是鄂尔多斯文化的鲜明特征,而且也是构建多种文化并存共荣的新文化体系的重要人文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小品文的写作始于二十年代,其时人们对小品文的认识存在许多模糊不清之处,小品文文体尚未成熟。论语派出现后,小品文理论贫弱的问题得到极大改观。论文认为,林语堂等论语派作家十分重视小品文文体建设工作,在辨明概念、多方借鉴的基础上建构起一套自成体系的文体规范,表现个性、广泛取材、采取闲谈体式、个人笔调、杂糅语言,就是这些规范的主要内容。在其指引下,小品文独特的审美品格和独立的文体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8.
《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一部经典的译作,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本文拟在切斯特曼翻译伦理的关照下,分析林氏的翻译动机,翻译策略及翻译风格在译作中的呈现,以期对翻译伦理学的进一步研究和翻译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30年代所提倡并阐明的"闲适格调",包含思感情致与文体风格两个层面.就前者而言,所谓"闲适格调"即表现闲情逸致;就后者而言,所谓"闲适格调"是指小品文笔调.林语堂对后者的论述以及所写的与之相适应的许多小品文,促进了现代散文的发展.当年与尔后的激进的作家们只看到并抨击前者,而忽视或抹煞了后者.郁达夫则作了全面的考察,并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可惜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虽没有西方那样激烈的宗教冲突和信仰论争,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信仰精神和信仰概念。儒家的许多范畴都包含有信仰的涵义,它们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揭示出信仰的完整内涵。“信”体现了信仰的执著精神,“忠”体现了信仰的献身精神,“敬”体现了信仰的行为外观,“诚”体现了信仰的精神境界。尤其是“诚”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信仰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信仰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