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为研究对象,对其悼亡词中所出现的意象和频率进行统计,从夜晚氛围的描写这一角度出发,选择 “月”这个意象,探讨夜晚氛围对于纳兰性德悼亡词情感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潘岳悼亡诗开"悼亡"诗题先河,对前代悼亡类诗有继承,有发展,对后代悼亡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潘岳悼亡诗感情真挚饱满,情景水乳交融,注重辞藻雕饰,擅长运用时空意象表达细腻情感,创造特定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唐诗人韦应物,以田园诗著称,诗风自然淡雅。所存十九首悼亡诗,上接潘岳、下启苏轼,延演于后世,诗人对亡妻的那份率真、至爱之情倾吐于诗中,凸显了悼亡诗"抚存悼亡"的共同主题,彰显了妻子勤劳、贤惠、与诗人心灵默契的美德,构建了悼亡诗的时空体系,丰富了我国古代悼亡诗创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从男性心理及其艺术表现范式演进的角度考察悼亡诗,可以发现悼亡诗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至西晋潘岳的《悼亡诗》始确定悼亡诗的特定内涵,即专门用来追悼亡妻,且书写的重心明显落在悼亡主体,而不是对象身上。二、唐代韦应物的悼亡之作注入了更多个人化的生活内容,使诗歌表现的重心由悼亡主体向悼亡对象转移。自韦应物之后,夫妻间日常生活琐事和丧葬经过写入悼亡诗中,成为诗家惯例。在艺术表现上,韦诗在意象营造的丰富性和细腻性上都有所发展。三、元稹真正将悼亡诗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到他的《三遣悲怀》,悼亡诗的艺术表现最终完成。此后的诗人在悼亡诗的艺术表现上已无多少开拓的余地。  相似文献   

5.
悼亡之作,始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邶风·绿衣》写鳏夫睹衣思人而伤悼亡妻,《唐风·葛生》写孀妇痛悼亡夫愿死后同穴,二诗当为我国悼亡诗之祖。其后,文人悼亡诗最著者有潘岳《悼亡诗》、元稹《遗悲怀》、梅尧臣《悼亡三首》等,多为悼念恩爱情笃的亡妻而作,所以狭义的悼亡诗即指那些悼念亡妻的篇什。然而,广义的悼亡诗还应包括哀悼其他亡人以及凭吊先贤英烈的诗篇,诸如沈约《伤谢胱》、王维《哭孟浩然》、白居易  相似文献   

6.
悼亡词最重要的是真情实感的抒发,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情真意切,透露出浓浓的人情美,表现了人类对最纯洁情感的追求,展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7.
悼亡诗是一类用以寄托对亡者思念的特殊诗歌形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开悼亡诗先河,对后世悼亡诗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潘岳的《悼亡诗》(三首)赏析,分析其悼亡诗在意象选择、取材的角度、艺术手法和诗歌的形式等方面的写作特点,进而探讨《悼亡诗》对后世悼亡诗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纳兰性德与李商隐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词人,他们的词风以优美流畅的语言与浓郁的感情相结合,将人性中最为深刻的一面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而悼亡词作为古代至为重要的写作题材之一,纳兰性德与李商隐对这类题材的创作更是独具一格,造诣深厚,其写作特色是用如泣如诉的语言将人性中最凄美的感情展示出来,让人不禁唏嘘。本文通过对纳兰性德与李商隐悼亡词的数首代表作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探讨他们的写作特色及其词风在史上对各个时期文人墨客所起到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悼亡主题在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一直都是引人关注的.潘岳以文人身份首次用诗歌形式直白地表露自己对亡妻的哀思,在文学史上首创悼亡诗之先河,进而在行文结构和艺术手法上都树立了一个典范.苏轼继承了潘岳悼亡诗的行文和艺术,创新性地将悼亡主题引入词中,使得悼亡文学又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中西悼亡诗看中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太康、元康时期,“善于哀诛之文”的潘岳,写就名作《悼亡诗》三首,表达对亡妻的悼念,写情叙悲,哀婉动人。后人以悼亡作为丧妻的代称,当然也可指悼亡夫。刘勰的《文心雕龙》把悼亡诗归于哀吊一类。首次正名“悼亡诗”的,要算南朝梁萧统了。  相似文献   

11.
潘岳、陆机悼挽作品同中有异。潘岳悼挽选材范围广,陆机悼挽集中在东吴集团故老人物上。悼挽以潘岳胜;伤逝以陆机为先。潘岳悼挽亡妻关注普通人死亡,在伤悼之情唤起和渲染表现模式上对“见景生情因景达情”、“物存人亡倍加伤情”模式把握更为娴熟。陆机发挥秋冬肃杀之气给生命个体带来的悲剧意识,多用日月、风、云意象,力图与宇宙、生命“非永恒性”相接,对宇宙人生哲学思考深刻。潘岳感情较丰富细腻,选用物象较具体,对亡人思念每多睹物思人模式,常用松柏意象。潘陆二人开拓了后世作家关注视野,使一些惯常表现模式固化和成熟,密切了特定创作主体与悼挽题材主题关系,有助于中国诗学范型等成熟。  相似文献   

12.
纳兰性德为我们留下了家家争唱的《饮水词》。词中所呈现出来的人生追求正是纳兰性德自我实现历程的显现:从追求普通人世的政治理想到失意情殇自疗,在红尘中跌跌撞撞了一大圈,终于感悟到生命意识的本源:缘起性空。他将个人的无奈、不幸上升到社会、人生的虚无空幻。纳兰性德虽然没有遁入空门,却在精神上得到了顿悟,成了红尘中的精神隐士,达到了真正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3.
纳兰性德的词中包含着太多的"风"意象,其中以"东风"、"西风"为最。纳兰在使用"风"意象时,既联系了时令,又传达了心绪,使其笔下的"风"具有了与传统相异的纳兰风格。  相似文献   

14.
潘岳的诗文通过对逝者的哀悼表达了命运不能自主、人生无法掌控的憾恨感,他对隐逸高情的抒写则建构了一个理想的自我.这两者都是潘岳面对人生困境的自我救赎:在“哀情”的叙写中,人生挫败感被引导、召唤出来,从而得到疏解和清除;在对“高情”的抒写中,人生的价值感得到重新确认,“失败”的自我也被重新建构.两者互为补充,折射出魏晋时代人们对于“情”的自觉.  相似文献   

15.
纳兰性德生于贵胄之家,少年得意,文采风流,无论事业、创作皆得天独厚,均想有一番作为。无奈天妒英才,其三十一岁而逝。纳兰词作为其文学创作之代表,与其人格品性如分开来看,确可作为文未必如其人之典型,而其独特词风的形成,又确定是其自觉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心向仕途路 闲居非高情——潘岳《闲居赋》别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岳是西晋时期极有争议的文人,他所著《闲居赋》,元好问评其"千古高情",可"拜路尘"积极入仕的潘岳和赋中的隐者形象大相径庭。仕宦、归隐始终困惑着中国古代文人,将潘岳与成功的仕人、著名的隐者相比较,不难发现潘岳将人生的天平倾向仕宦之路,《闲居赋》并非高情之作。  相似文献   

17.
论纳兰词的兴亡之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康熙朝权重一时的宰相 ,他本人是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 ,可谓生长华阀 ,官居高位 ;而他在词中却流露出浓厚的兴亡之叹。这与他先祖所属叶赫族的兴衰胜败密切相关 ,也和清初词坛怀念旧朝、慨叹兴亡风气影响有关 ,还与李煜词思念故国、感伤兴亡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8.
唐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夺情起复制度。官员起复后,可以从事一般的公务活动,但遇朝集、庙祭等重大活动和私人生活方式上依然有很多禁忌。唐初到天宝年间,官员夺情起复的比例逐渐降低。到唐中后期,大多数效命于中央政府的文职官员都能遵守服纪制度的要求,守丧终制。夺情之制多在外官和部分事物官中实行。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尚美时代"。这一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仕途艰险、生死难料,黑暗动乱年间的文人名士深切感受到了前途的渺茫,理想的破灭,从而放任性情,追求眼前享受,对各种美产生了狂热追求。玄学与佛学的传入,使这一时期的审美标准趋向多元化,注重从美的角度对人的个性、情感和才能加以品评。西晋文人潘岳无论其俊秀姿容,还是其性情与文采,均符合当时审美标准。另外,潘岳自身善良重情,对母至孝、对妻专情,亲情感人、友情真挚,做官清政为民,其勤政爱民的事迹至今仍为后人传颂。中国历史上才貌双全的俊男虽然众多,像潘岳这样能够生活在尚美时代,能够符合审美标准,能够如此至情至性的俊男却屈指可数,因此,无论时代审美观如何变化,他都将是中国的美男符号,是中国理想美男子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