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将“文艺”专刊改为综合性副刊。《解放日报》改版前的作品更多地是呈现知识分子对于自由婚恋的憧憬与理想,探讨婚后女性面临家庭与事业难以兼顾的窘境以及个人私欲与革命信仰进行博弈而产生的离婚危机。改版后,综合副刊上刊登的婚恋作品主人公大多是工农兵出身,呈现出政治进步可以成就美满婚姻、夫妻共同参加生产劳动可以促进家庭和谐、男女努力学习知识就可以收获爱的体验的新型婚恋观。文章通过考察改版前后不同时期《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涉及婚恋问题的文学作品,发现了延安时期男女婚恋观念的嬗变轨迹,认为《解放日报》对男女婚恋问题的反映与思考,对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二拍"婚恋故事中有一群特殊人物,他们多作为配角出现,但却是故事中促成男女婚恋的关键人物,在男女主人公相识相知相恋,乃至成婚,甚至婚后夫妻的离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论是出入闺阁的女性,还是断案的男性官吏,抑或是鬼神之属,或成就金玉良缘,或造成悲情孽缘,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起到了为男女婚恋牵线搭桥的作用,有意无意地充当了男女婚恋的"牵头"。"二拍"婚恋故事中的"牵头",各有其形象特点和特殊作用,作品赋予了他们深刻的涵义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大地》三部曲中,赛珍珠对中国妇女的婚恋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她描述了封建社会末期、军阀混战时期以及现代中国初建时期女性的不同婚恋模式,包括传统型、传统与现代并存型以及现代自主型,并由此揭示了中国女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命运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唐五代婚恋小说中的两性情爱关系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考察了大量唐五代婚恋小说基础上 ,对其间的男女两性情爱观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了较清晰的梳理与阐释 ,得出如下主要观点 :1、唐五代婚恋的自由与开放 ,体现在强烈性爱与情爱一统的爱情观中 ,它作为自由精神张扬于门第、财富、时名联袂的婚姻观前 ;2、自由与礼教、任情与专情 ,是唐五代男女情爱两对主要矛盾 ,它们始终体现在男女两性的身上、并存于唐五代的婚恋观中 ;3、情爱观又是发展流动的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 ,男性与女性情爱观的侧重点也各有所变化 ,反映出唐五代婚恋的时代特色。以文献的路子 ,阐释唐五代婚恋领域自由开放态势下的两对主要矛盾之对立统一与发展是本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老舍和曹禺独具特色的婚恋择偶标准既是他们女性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和女性真切交往的现实反映。理性使老舍没有在那场刻骨铭心、美好曼妙的初恋失败后走向沉沦,反而坚定务实地寻找适合于自己的人生伴侣并组建起幸福温暖的婚姻家庭。激情使曹禺大胆走出不满意的婚姻,勇敢寻找自己的真爱和归宿,三次婚姻并不代表曹禺朝三暮四、喜新厌旧,恰是他作为现代文明人,认真思考严肃对待男女两性婚恋的明证。老舍、曹禺无论是从理论抑或实践都给我们现代人在婚恋择偶方面做出了示范,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对现代中国的贡献也许不简单地限于文学范畴。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的"第三者"乃是一个现代认识装置,它是现代婚恋观念的普及及其制度化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现代文学场域中的"第三者"可以归结为两股叙事潮流:一是以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作家为代表的启蒙文学潮流;一是以蛰居上海的现代主义作家叶灵凤、穆时英为代表的先锋文学潮流.二者之间偶有重合之处,它们所蕴含的价值、道德、伦理判断依然泾渭分明,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力图在现代婚恋模式的固有矛盾和认同困境的框架下理解当下青年人“边焦虑,边躺平”的婚恋实践。通过对两本网络小说的文本、读者反馈及个案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网络文学为青年人提供了情绪价值和压力释放,以“异托邦”的方式帮助他们逃避和缓解了婚恋焦虑和认同危机,也折射出他们关于理想自我的构建和突破认同困境的努力。在低探索、低承诺的认同弥散状态下,他们幻想“强者”身份,渴望平等的、指向心理回报和自我成长的“纯粹关系”,期待一个强大的、具有献身精神的伴侣,但自己却无力在婚恋关系中成为勇敢奉献的一方。另一方面,网络文学投射了男女不相契合的自我理想和婚恋理想,要促进现实社会中男女的互相理解和婚恋协商,需要正视女性权利的发展,从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情感重构。  相似文献   

8.
嫁贫农、嫁工人、嫁军人,嫁大学生、嫁大款,四十多年来,女性婚恋观念的主旋律就这样随着社会变革的大潮此起彼伏,潮涨潮落。女性婚恋观念的沿革变迁,是反映女性自身发展状况同时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维度。时至今日,女性婚恋观念落在“嫁大款”的坐标上,这种价值取向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社会人们的择偶观念一向表现较为含蓄,"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开启了思想启蒙之牖,而且也打开了自由恋爱之闸。其时的报刊杂志是知识男女青年获取新婚恋观的渠道,也是他们表达自己择偶心声的场所。《大公报》、《中外日报》、《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女子月刊》等都十分关注两性话题,反映出男性在接受新婚恋观时,渴盼与一位学识相当的女性,共同结成具备知己与爱情的婚姻关系;而经自由平等理念影响的知识女性,则在抗命挣脱传统婚姻枷锁后,更难抵御恋爱至上的浪漫诱惑。其时的婚恋自由开始成为青年知识男女的共同诉求。然而,由于新旧观念的冲突与杂糅,男性在婚恋中期盼的实际上是同时具备新知识和旧道德的女性;而女性在爱情理想中既追求人格平等,又仍然执着于寻求男性的庇护。  相似文献   

10.
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女性观念和女性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唐代婚恋题材小说的创作与接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韩翃与柳氏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叙事版本,两种叙事中柳氏身份的变化显示了中晚唐婚恋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妓女化倾向。以此为中心,通过同类故事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唐代"才子佳人"小说采用"文士-妓女"模式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1.
南北朝民歌是我国民歌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一般来说它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作品中十之八九反映的是男女婚恋的内容,这样大规模的情爱题材集合,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见的。本文按照婚恋状况的不同将南北朝民歌中的女性分为三类:即婚恋状况中的少女类型,少妇类型,弃妇类型。  相似文献   

12.
现代女性创作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曾有过一场婚恋伦理道德探讨,它与半个多世纪后新时期女性创作的婚恋伦理道德讨论内容近似、性质相同,都发生于一场思想启蒙与解放后爱情婚姻家庭震荡变动之时,历史惊人地在做着某种复述。但尚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发生的探讨对正在演变中的现实婚恋更多取批判之态,婚姻家庭改造的愿望与尝试之表述更为强烈激进,这些既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后女性现实生活仍充满问题,某些方面更其尖锐,也说明经历了“五四”洗礼,科学民主、平等解放等启蒙意识深入人心,依然新颖。  相似文献   

13.
作为特权阶层,贾宝玉和源氏在封建伦理道德秩序下形成相似而相区别的婚恋观念和实践。二人都认同和践行一夫多妻制,对女性都有着占有欲望,但贾宝玉始终追求理想化的婚姻,而源氏则以渔色为其人生第一要事。在婚恋问题上,源氏是封建秩序的维护者,而贾宝玉在追求理想婚姻时在客观上起到了反封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说《不想上床》以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和性爱生活为视角,展示了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从特定视角描摹了现代女性在情爱炼狱中的迷惘、沉浮与痛苦无奈,以此昭示了作者对传统女性形象和爱情婚姻观的颠覆与解构,并彰显了对现时社会婚恋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有恋爱中的女性、婚姻中的女性、生产劳动中的女性等。这些女性形象具有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其个性风貌的形成和周代社会状况、礼法制度、婚恋习俗和社会风尚等都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6.
当代凉山彝族婚姻文化中女性角色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变迁,彝族原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凉山这块土地上不停地碰撞着,以致于使得凉山彝族婚姻文化中的女性角色也由婚变潮中的被动逐渐转为主流,形成在扬长避短,注入新的文化内容之后,彝族女性婚姻角色正朝着城镇、农村整体变动的突破血统、等级、种族联姻方式以及婚姻自主精神、婚变中主角被女性取而代之等等悄然兴起的现代、开放的方向进行重构,虽然这种重构还未能完全成为当前彝族婚姻生活中的主流,但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7.
婚恋与情感是人类文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婚恋小说理所当然成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新时期,在1980-1990年代和1990-新世纪两个发展阶段,由于时代的发展、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影响、新世纪之后和谐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主题等因素,造成了人们思想观念、婚恋观念的极大转变。而女性婚恋小说中体现出的两性观念则经历了由对男性的激烈对抗到两性关系的多元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强奸之所以为罪,是因为它是对性秩序的最大触犯;强奸之所以严惩,是因为它严重侵犯了男性的性产权。传统社会是男性同性博弈,因而性权利是单向的,逆强奸之所以无罪,是基于两性博弈的结果。随着生育与性的分离、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现代社会演进为男女两性博弈,因而性权利是双向的,逆强奸不为罪不仅仅侵犯了男性的性权利,它还同时侵害了女性的性权利。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人们的婚恋观念相比以前的含蓄婚恋观而言,比较开放,价值多元化.然而,生活的压力,交往半径的缩小,性别比例的失调,价值观的多元化,这些都使得单身男女在择偶方面都遇到一些障碍.各种各样的结婚活动(即婚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为单身男女搭建了一个相互交往的很好平台,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也加入到婚活中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剩女"面临着高学历与低婚率并存、传统与现代观念相碰撞、高期望与低期望交织、高文化资本与低社会资本相对的婚恋困境,她们成为婚恋中的"隐形贫困人口"是社会生存压力大、个体社会化程度低、社会期待与自我实现冲突、高校教育结构变化、社会流动加速等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个人观念的转变,她们的婚恋方式也会出现诸如闪婚、试婚、维持单身、找寻开放式关系等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