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本文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论述了民族文化旅游业对促进民族地区农村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及"三个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进而提出,民族文化旅游业是解决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澄清"基础教育"、"草根文化"等基本概念为出发点,从维系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成员的生存、培养其道德习惯与审美情感、促进其民族认同等三个层面,提出西南民族地区各民族"草根文化"所具有的基础教育意蕴.最后对落实"草根文化"的基础教育功能提出了三点建议:确立新的民族基础教育观、整理加工"草根文化"、加强校内外教育的融通.  相似文献   

3.
强调开发西部民族地区水电,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调查研究云南民族地区水电建设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分类分层”的保护原则、科学整体规划、加强相关立法工作、践行相关伦理责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但实践证明部分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因教育陷入贫困.研究使用文献法、档案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选取黔南民族地区、湖北恩施民族地区和吉林延边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比三者"教育发展与农户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教育致贫"的原因和"教育治贫"的对策,推动民族地区走向教育致富道路.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改善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关系乃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是改善民族关系,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因素。民主政治、民族文化的同步发展是改善民族关系,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因此,搞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实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文化与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民族八省(区)贫困的原因,认为民族地区的贫困与文化有关。在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市场竞争机制、公司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民族地区文化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张力。同时,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生态文化对精准扶贫也产生了一些阻碍作用。因此文章提出民族地区应该在文化自觉、自省的基础上,通过客观认识市场经济规律,立足资源优势,选择生产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来打好扶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与中国南方跨国民族地区毗邻的大陆东南亚地区,是中印传统文化与大陆东南亚本土文化相互渗透的"混合"文化地带."和平跨居"文化生态模式在中国与大陆东南亚交汇的边缘地区真实地存在.这里复杂的地理环境、松散的社会组织、多样且兼容的民族文化、特殊的人地关系,以及良好的国家关系等等,为塑造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具有丰富多样、开放兼容、跨国跨境以及和谐共存等特色的云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例证,提出坚持不脱离文化原生地的传承为主导、辅之以脱离文化原生地的传承等模式,并强调应重视实践层面的探究以及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民族文化事业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突出培育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意识等方面.但在当前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讨论这个问题,尤为重要的是树立一种保护与传承本身就是根本目的的"本体论"观念,这样才有望真正探索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民族关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民族利益、民族权利、民族发展来看,由于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在经济文化上的差距在逐步加大,我国民族"事实上不平等"的趋势还在加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要从民族关系问题的核心入手,缩小西部少数民族与东部地区存在着的经济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和知识发展差距。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民族之间必然会逐步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切实改变民族关系,消除民族间因为文化差异不同所造成的偏见和歧视。而民族关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是一种互动关系,民族关系从地位、本质、功能以及有利于多元文化融合发挥其文化功能的角度来看,又将会起到反作用,以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中民族文化的弘扬与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是营造民族地区城市的品牌和特色,是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的重要依据,是推动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民族地区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城市文化建设,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弘扬与重塑.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文化不得不置身于"传统、现代、后现代"的文化共时格局中。这样的"共时"格局一方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融合、创新的机会和途径,但另一方面也会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产生碎化的影响。因此,本文指出在"共时"格局中,少数民族文化在坚持"民族的"、"本真的"文化根基上,积极吸收"现代"、"后现代"文化的优秀成分,在动态变迁中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族传统经济与民族生存、民族个体发展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民族传统经济既要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特点,还要走向现代化、多元化和市场化,才能有效促进民族成员形成多元文化素养与跨文化生存能力,成为民族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才,从而促进民族经济、民族个体以及民族文化之间的良性循环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文化变迁一直是文化人类学工作者对族群的发展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变迁并不是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全部丧失,而是传统文化的互渗、整合和重构。我们以重庆市秀山县民族村为例,在现代化背景下,族群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观念民俗、游艺民俗等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通过理性的考察,我们认为,根据社区的具体特点和民俗文化本身的特质,对之善加保护,应是重庆少数民族社区民俗文化保护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4.
民族教育的发展须加大立法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民族教育与内地特别是东部沿海相比,差距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我国民族教育发展及民族教育立法现状认为,民族地区环境恶劣、办学艰难、经费短缺、民族教育性质特殊、尤其是民族教育立法体系不健全等是民族教育不能与全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提出保障和实现少数民族公平受教育的权利,需借鉴外国立法,加强民族教育立法,健全民族教育与全国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与民族边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马、恩对“统治”、“支配”自然的问题提出了最深刻见解 :“统治”自然的任务应是“控制”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不让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人类本身 ;人对自然的“支配”只意味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有意识的“控制” ,是以对自然的尊重、爱护为前提的利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民族边疆地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地区 ,处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交替的不发达状态。建设生态文明 ,发挥后发优势 ,能够突破“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发展模式 ,实现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式发展。民族边疆地区的生态环境既是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 ,又是该地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物质保证 ,对这一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关键的意义。生态文明理念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培育工作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基层抓起。领导干部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发展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生态产业 ,对实现民族边疆地区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相关的节日传说、习俗,论述了苗族"四月八"节日的起源,并与汉族"四月八"节日进行比较,说明其异同之处,指出了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应充分发挥这个节日的辐射作用,以促进苗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民族教育面临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民族地区要抓住机遇,发挥民族教育在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的后发优势,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推进民族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产生冲突,而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又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个案分析和比较分析法,探究广西桂林地区瑶族聚居地—红岩村和柑子槽的现代化进程与民族文化保护状况的差异及其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彝族文化研究虽已成就斐然,但彝族文化的审美研究还是十分薄弱而近乎空白的新课题。现通过彝族文化的审美研究,挖掘、整合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审美资源以充实现有的美学研究内涵;进而探索各少数民族审美研究的新路向,为建构少数民族美学作准备;同时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彝族文化的研究向深广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西部民族牧区城镇化道路不同于其他地区,不能简单地从经济效益来评价其成本收益。由于西部民族牧区生态地位的特殊性、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人稀地广等特点,它的城镇化问题解决起来,投入大、困难多、时间紧,更具复杂性,仅从经济效益来看,城镇化效益也许不如其他地区。但如果从牧区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多角度评价其城镇化投入所取得的效益,其城镇化有益于提高整个牧区的社会发展指数和牧民的国民幸福指数。因此,从民族牧区的长远发展和现实情况来看,民族牧区实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以及牧区和谐社会的构建都需要以牧区城镇化建设为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