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1 毫秒
1.
翻译研究中的庞德/林纾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体探讨庞德和林纾翻译个案独特的特点,将这种不懂翻译的原文、译作类似创作的翻译现象界定为庞德/林纾现象。从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理论入手,认为庞德与林纾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翻译,在此基础上对庞、林两人的翻译方法及其译作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他们的译作具有翻译方法和翻译媒介独特、译作影响巨大等共同的特点。进而提出应该正视翻译中的庞德/林纾现象,对两人的翻译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梳理,探索两人翻译的秘诀。  相似文献   

2.
借用勒菲弗尔的赞助人理论,从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分析林纾的翻译赞助人对其译路走向与译作流传产生的影响。从林纾执笔翻译到停止翻译24年中,权威人士、合译者、出版机构等赞助人对其翻译事业的起步、译作的选择与出版流传,均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学翻译研究侧重于归化与异化译法及译作优劣的比较。而根据杨炳钧的翻译原型观,文学翻译可视作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试图穷尽原作样例与译作样例,以期达到最佳样例甚至实现原型的整合过程。翻译原型观解释了经典文学目录翻译的众多译者从选词、语义增补、小句语气转换等多个角度不断追求、力图接近译作"理想原型"尝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认知翻译学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进行译学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关注译作对原作描写的客观世界和原作者的认知世界"两个世界"信息的传递,注重原作客观性描写在译作中的准确再现及主观性情感在译作中的适度传递,为翻译过程和评估标准指明方向,提供原则。通过分析诗词外译多个版本传递的"两个世界",比较各译本的异同、译本与原作的异同,为诗词外译提供新的翻译视角。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对原作的理解和阐释 ,一个人 ,一个时代对一部作品的理解和阐释是有限的 ,一部原作的各种译作具有互补性 ,阅读多部译作有助于全面透彻地理解原作  相似文献   

6.
论译作的可接受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是为读者服务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译作的可接受性。只有为读者认可的译作才算是成功的译作。译作的可接受性具有动态性,会因人因时而异。译作可接受性判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在语言表达层面,译语是否规范,文体是否贴切;(2)在文化取向方面,译作是否符合读者的审美情趣和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3)在交际功能方面,译作是否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译作及其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动态的了解, 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译作及其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动态的了解, 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庞德是开创现代主义诗歌的诗人和翻译家。庞德的翻译涉及面广,大量译作反映了明确且系统的翻译理念。庞德译作体现了翻译生态的平衡、翻译生态的"适应和选择"规律、翻译生态的进化,其平衡体现在译者和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和谐统一,适应选择规律体现在庞德对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行为和其主观选择对环境的促进作用,进化则体现在庞德"译有所为",利用译作推动意象主义诗歌、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作用上。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是我国翻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从翻译动机、翻译主体、译作选材和译入语文化背景这四个方面对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做一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二者对中国文化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沪江大学社会学系师生的学术贡献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教会大学的社会学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沪江大学于1914年2月首创中国高校第一个社会学系。在其后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沪江大学社会学系大力推行国际化教学,并通过沪东公社等基地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美籍教授葛学溥、韦爱伦,以及国内知名社会学者张春江、雷洁琼等中外社会学学者的先后带领下,努力打造自身在社会学、社会工作领域的学科特色与学术地位。沪江社会学其特色与成就主要有:首创建系之功;践行教学、研究、服务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注重运用先进社会调查方法研究中国社会;具有较高的学术成就;我国社会工作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人之道与天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道论的核心内容。传统哲学依天立道 ,人道是天道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本质上属于天道。近代哲学依人立道 ,人道摆脱天道的束缚而获得了独立性 ,它既继承了传统人道的人文主义精神 ,又凸显了近代人道主义的精神价值 ,是对传统哲学天道的批判、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界文革前的研究焦点是阐释和解读恩格斯的经典文献,同时对某些"异己"的科学流派思想予以非理性的批判。然而,"非正统的"自然辩证法研究者,即理工科出身的自然辩证法爱好者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精神,深入贯彻并灵活运用于20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之中,使国内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与西方科学哲学研究始终保持着直接或间接的学术对话。自然辩证法具有马克思主义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个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其采取取消主义的态度是极端错误的。改革开放后,自然辩证法教材的基本构架为辩证自然观、辩证的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并且向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扩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哲学前沿与自然辩证法传统蕴含着一体性:系统科学群加深了对辩证自然观和科学中辩证法的理解;科学哲学有利于深化对科学观中"科学本性"的辩证理解;科学哲学和科学逻辑使得科学方法论原理更为精致化;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当代认知科学哲学研究进一步夯实了科学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法治困境的问题。法治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民主政治不完善 ;文化传统存在异质性 ;法律实施实际状况较差等  相似文献   

15.
从光纤陀螺、半球陀螺和激光陀螺的基本原理入手,简单介绍了这几种陀螺的发展动态、微电子技术的一些新进展,提出把微组装技术引入陀螺的信息处理中,使电路微电子化、模块化、组件化,并提出大力发展全集成光纤陀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仅规定了债权让与中债务人的抗辩权,但是债务人能否放弃抗辩权以及放弃抗辩权的效力如何却被学界所忽视,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无法解决。比较境外关于债权让与中债务人放弃抗辩权的规定,认为在交易活动中应限制消费者放弃抗辩权,否认其约定的效力。我国应对放弃抗辩权的主体进行区分,明确其作出放弃的方式及内容。  相似文献   

17.
大学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的管理者及其组成人员必须具备六种责任意识。即推进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先驱者意识,培养人才的质量意识,提升科研水平、端正学术风气的责任意识.坚持自主办学、崇尚学术自由的独立意识,引领良好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的表率意识,树立高尚雅正形象的自我意识等,需全方位强化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中国从1998年在大学设立公共管理专业以来,就不断地受到质疑,特别是其教学问题,如教学过程中存在忽视对学生处理公共管理问题的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及学科定位较为含糊,教学方面的案例选取与编写方面过于粗糙,过于注重学生对基本制度的学习,忽视了其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等问题。鉴于此,结合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的教学调查数据,利用TFV模型,探寻了影响中国公共管理专业教学的动态因素。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应该从教师、学生、政府及社会互动的视角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小城镇的不断发展,我国小城镇开始逐步进入以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持续提高和腹地逐步拓展为主要特征的战略转型阶段。然而在推进小城镇改革过程中,小城镇发展存在发展规划与产业规划相脱节、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城镇功能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等新问题。通过对福建省莆田市产城融合培育产业区的分析,提出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应突出小城镇发展重点、推进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发挥产业发展对小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等建议,从而促进小城镇转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1935年天坛修缮保护工程是中国近代以来大规模古建修缮保护工程之先例。文章通过对1935年天坛修缮保护工程诸多历史细节和经验进行梳理和反思,充分展现由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基泰工程司、中国营造学社、传统工艺匠师所组成的工程管理、学术研究、技术工艺精英团队的综合优势,为我国当今建筑遗产修缮与保护事业提供镜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