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重视和陕北地区的战时环境,陕北地区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在支持抗战、奠定陕北地区工业基础的同时,对陕北地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陕北地区当地居民在物质生活、社会意识、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岁时风俗是一种现实的民俗文化现象,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现象的积淀,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地区农牧交错地带,历史上先后在这里生活过的民族众多,相互交流,故其燎百病风俗深受汉族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影响,包含着鲜明的农本价值指向和强烈的除病驱邪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因此,墓葬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是当时社会信息的载体,也是社会文化风貌的主要保存形态。在赤峰地区,随着辽代晚期墓葬的不断发现和研究,墓葬成为探索辽代晚期赤峰地区文化风貌的重要媒介和...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陕北婚俗资料,从社会文化角度论述了陕北人的婚姻模式——风俗性婚姻。藉此,作者认为,只有变更陕北人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陕北婚姻纳入法制化轨道。这并非要消灭风俗性婚姻模式,因为它所依存的规范体系将长久存在。只有将风俗推向良性发展道路,才能使风俗性婚姻更具现代性,从而为法制婚姻居于主导地位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5.
陕北民俗丰富多彩,包括民间艺术、人生礼仪、年节风俗、社会礼俗、民风习俗、民间谚语等,丧葬礼仪是人生礼仪中的一种。丧俗,就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陕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6.
楚骚文化是建立在楚地文化风俗基础上的一种独特文化,蕴含着意蕴深厚的美学思想,并积淀于汉代艺术的文化精神的深层。在中国诗学发展的逻辑链上,屈原及其骚体诗创作实践以及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个重要的起点,对于魏晋时才标举的"缘情"说,具有奠基和示范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谈古华作品的风俗描绘康铁成风俗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俗等的总和.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能表现"时代的生活和情绪",显示生活的丰富色彩和情调.它不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认识作用.风俗描绘在...  相似文献   

8.
汉代的河内地区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风俗区,其风俗以刚强耿直、恃强凌弱、好利轻礼、方术文化盛行等为特色。从历史发展来看,殷商文化、西周时卫文化、春秋时晋文化、战国时秦韩魏多国文化的影响最终导致河内各种风俗的初步形成。从自然环境来看,河内地区的地形地貌、农业耕作环境、交通形势与这种风俗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陕北有着极其浓厚的巫术性地域文化,强烈地影响着陕北人的心理构筑和生存观念,培养和塑造了陕北地区民众独特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人格品性。而在这一基础上,也极大地影响着陕北民间艺术在民间生活中的作用和存在意义,并形成与之相关的民间艺术的造型语言、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0.
2009年9月"陕北民歌译介工程"启动,同年10月首届陕北民歌译介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音乐学院举行。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南京大学教授王宏印的《西北回响》一书出版了,该书首次对105首陕北民歌进行了英译。在翻译这些陕北民歌的过程中,在处理方言土语、保留特殊句式以及对民歌歌词的"译释并举"中,王宏印先生既大胆又灵活地运用了劳伦...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是一种具有特殊政治功能的文化,大众文化的"乐趣"是一种抵制和顺应并存的悖论性的政治乐趣。面对大众文化的"乐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面临存在理由、"失趣"和有效性等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走出困境的有效策略是:在正确解读大众文化"乐趣"中实现"知乐";在深刻剖析大众文化"乐趣"中实现"懂乐";在合理借鉴大众文化"乐趣"中实现"雅乐";在大力创造大众文化"乐趣"中实现"快乐"。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以后,"文化"概念的定义发生了质的改变,与古典时期的定义两相对峙。古典"文化"强调教化,含有强烈的价值判断意味;现代"文化"则去除了价值判断,主张多元平等。美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与现代"文化"概念具有一致性或亲缘性,美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摆脱现代"文化"概念,选择古典"文化"定义。现代"文化"定义和美学共同暗中为"三俗"的产生和蔓延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3.
“超越”具有更为广泛、深邃的内涵,是人类及其社会特有的品质和机制,本质上是一个文化现象,宪法文化具有同样的品质。中国文化具有“内在性超越”的本质属性,宪法文化也同样具有这一特点,具体体现在宪法序言和条文的规定中。深刻体认这一特点,是现行宪法进而贯彻实施宪法不可或缺的哲学基础。中国宪法文化与西方的宪法文化形成鲜明的反差,西方宪法文化是“外在性超越”。这两种文化特点各有所长。中国在发扬“内在性超越”宪法文化优势的同时,也要吸收“外在性超越”注重制度性的约束机制的特长。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寺院养老模式可称为“在寺养老”,其又分为居舍养老和敬老院养老两种形式。通过对藏传佛教寺院养老文化的透视,我们认为居舍养老类似于现代社会中居家养老,它孕育于藏传佛教文化和藏族传统文化之中,是最适合自身文化传统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首先从理论上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文化属性及潜在的经济价值两个层面具体解析,认为"开发"与"保护"二者之间自然蕴涵着和谐共生、内在一致的关系,这一理论认识是实践中有效"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洮岷"花儿"是对甘肃洮岷地区所流行山歌的特定称谓。秦汉年间,大批汉族人迁入洮岷地区屯垦,中原文化与当地羌人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并最终形成一种新型的西秦文化,为洮岷"花儿"的产生孕育了良好的土壤;洮岷"花儿"中的情爱主题与《诗经.国风》中的部分诗篇主题相合辙;以赛"花儿"与祭祀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花儿会"是先秦祭社活动的延续。故而洮岷"花儿"应是在秦汉年间,大量汉族人迁入洮岷地区后,汉地民歌与当地羌族民歌相融合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迷文化”是大众文化的强化形式,而网络小说“迷文化”更具有其独特性。网络小说“迷文化”的研究始终离不开网络小说社区,这是由网络小说的性质决定的。网络小说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一直影响文本的创作与发表。网络小说迷读者在网络小说社区进行文化实践活动,使网络小说社区“迷文化”呈现出其独有的特征,并直接影响到网络小说的生产与消费。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的“古苗疆走廊”,不仅是连接西南边陲云南与内地之间一条交通大动脉,并且也是由国家权力强力主导开辟的一条“国家走廊”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空间,对曾系“苗疆腹地”的贵州省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历史上“古苗疆走廊”的形成过程的回顾.探讨了其“国家化”特征、汉族“移民文化”与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间的“整体性”与“多样性”之关系;并对贵州文化的“主体性”缺失和建构、文化的“族界化”现象、文化的“地域整体性”等问题也进行了若干反思,并就今后展开“古苗疆走廊”研究提出一些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影视文化中,“正常化”的“性别暴力”正在成为一种建构力量,它不仅使女性再一次沦为“色情”和“暴力”的牺牲品,而且还巩固和维系着既存的文化秩序和性别权力关系,其根源主要是盛行于性别关系领域中的权力统治格局。随着女性主义的深入影响和女性意识的抬头,学术界比较普遍地对充满“色情”和“暴力”的影视传播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以规约影视文化未来的发展,消除“性别暴力”对性别文化发展的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父与子”、“受难”以及“宗教”三个层面对美国当代著名犹太裔作家哈依姆·波托克代表作《选民》中的犹太文化母题进行了探究。“父与子”母题主要体现在父子两代人对传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冲突性态度上;“受难”母题源于对上帝会派使者弥赛亚来拯救犹太人于苦难说法的笃信,但在新的历史情境下,对于犹太人经历的诸如大屠杀等种种磨难,“受难”一说也遭到了质疑甚至颠覆;作为高度宗教化的民族,犹太民族奉《圣经》为圭臬,坚信本民族是与上帝“契约”中的选民,甚至将这一信念贯穿到日常生活中。《选民》中犹太文化母题的探究拓宽并加深了对小说的解读,同时为如何应对异质文化提供了借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