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分析和评价,可以看出:(1)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共同性”、“一致性”和“整体性”的历史哲学范畴.(2)世界历史与民族史、地域史的关系,不仅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且还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3)世界历史发展的“三阶段”与“五阶段”是马克思分别从社会生产和生产方式两个不同的视角,对同一世界历史发展过程所进行的不同划分;二者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演化.(4)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是欧洲中心论,但他并不否认世界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世界历史时代有一个中心.  相似文献   

2.
<正> 社会经济形态学说是唯物史观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拟从唯物史观与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历史联系上,对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两重性内涵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什么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或谓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呢?对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作了科学的阐明。马克思的经典表述,是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历史三者统一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抽象。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一书中,在批判米海洛夫斯基时,引证过马克思《序言》中的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之后,分析了这个历史观之所以“第一次把社会学提到了科学的水平”,“第一次使科学的社会学的出现成为可能”的根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揭示了“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史观、资产阶级的阶级自我中心主义以及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失误,宣告了黑格尔“西方中心论”的破产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的形成和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在这一过程中,“自发分工”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自发分工”的逻辑建构,马克思在存在论层面上阐述了意识形态产生、形成和终结的过程,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存在论”策反.马克思认为,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它源起于“自发分工”;它的真正内涵是“活动”;它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它的终结之途径是“革命”而非“批判”.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鲍威尔哲学的三次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鲍威尔理论进行了三次批判。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批判鲍威尔犹太人的观点;在《神圣家族》中集中批判了鲍威尔的理论核心——自我意识哲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鲍威尔的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清算。这种批判过程既是马克思不断廓清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的过程,也是不断走向历史的深处、建构科学唯物史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得表征马克思哲学的唯物史观得以问世,那么马克思晚年用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审视现代化道路,就是对现代化道路本质的准确把握。马克思晚年用唯物史观对现代化道路实现的条件进行历史性分析,在批判传统现代化道路“唯一性”理论的同时,也表征了现代化道路本身应该是一种可选择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晚年唯物史观研究对从前思索的“猴体解剖方法”的运用,既将前资本主义社会研究正式纳入唯物史观的研究视域,又通过对私有制、资本主义国家起源问题等的回答,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可能。通过对古代社会氏族制度、西欧主要民族国家和俄国发展道路的个案分析,马克思晚年唯物史观在明确各民族和各国家之间社会发展道路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论证了“另一种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避谈 “市民社会” 的事实, 在学界引发了市民社会概 念是 “消失了的范畴” 这一代表性观点, 但从文本表述和文本内容相结合的整体性视角来看, 市民社会概 念实质上是 “隐匿” 而非 “消失” 的。 市民社会概念的 “隐匿” 主要源于马克思研究视域和批判方法的双 重变革: 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研究视域的转变促使马克思认识到现实的市民社会内蕴多重历史面相和理论意 涵, 马克思为革新和重构市民社会概念而刻意将其加以 “隐匿”; 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运用则推动马克思 自觉意识到应当深入市民社会内部展开具体的、 历史的分析, 这种批判方法的变革为市民社会概念的 “隐 匿” 留存可能性与合理性空间。 市民社会概念的 “隐匿” 不仅表征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种进步性指向, 也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展开的市民社会批判中自我革新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与社会形态理论密切相关。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一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五形态理论"视角;二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三形态理论"视角;三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世界历史理论"视角。同时,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我们认识现实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在科学说明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逻辑关系时,相应地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功能,对现实的批判功能和对未来发展的预见功能。作为唯物史观的马克思历史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批判的历史哲学,同时还应是一种预见的未来哲学,它对未来的钟情和向往是它实践唯物主义的内核必然要萌生和展现出来的一个斩不断的“情结”“未来情结”。本文从可能世界、目的世界、对象世界和理想世界四个界面,阐述马克思历史哲学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和构想,揭示其“未来情结”的秘密所在,说明其社会预见性认识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社会分工、历史构成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现实生活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基本前提的奠基,界定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现实维度;社会分工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基本路径的透析,界定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的理论维度;历史构成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基本架构的确证,界定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11.
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有针对性地批判拉萨尔劳动经济理论。他着重批判拉萨尔“劳动超自然创造力”的论断,科学剖析劳动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揭穿拉萨尔“劳动所得平等分配”的幻想,探讨实行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社会历史条件;驳斥拉萨尔“铁的工资规律”的谬论,为废除私有制而实现劳动解放指明方向。对拉萨尔劳动经济理论的批判内在地贯穿于马克思发展唯物史观的思想进程中,同时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自然的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一范畴。“现实的人”作为历史范畴,至少包括实践性、社会性、自然性、精神性、历史性等特征。它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及共产主义学说的前提和落脚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石,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探讨,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文本考察为基础,分析了1845年以前马克思肯定、赞同蒲鲁东的原因和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对蒲鲁东的具体批判,说明了只有以唯物史观为前提,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科学地解决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也才能对资本主义从伦理道德批判进到科学的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14.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著作批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创建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忽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涵义、性质、特征是什么?“德意志意识形态”同“一般意识形态”的关系怎样?本文试图从回答这些问题出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概念作一初步辨析。因为弄清这些问题不但对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也具有对现实的意识形态批判的价值。马克思的思想是紧密结合理论和社会生活的现实…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有着丰富的现代性思想.大多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维度:现代性批判和现代性超越.但实质上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在对现代性作客观的“历史评价”的基础上所作的辩证批判.因此,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就其内容而言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现代性肯定、现代性批判和现代性超越.从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学说”入手,具体阐释了这三重内涵.  相似文献   

16.
分析马克思主义学者科恩将分析主义的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对整个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进行了厘清、批判和创造性的重建。然而,对概念内涵整体性的割裂导致概念上的机械界定,对矛盾运动整体性的割裂导致解释上的功能解释,对事实与价值整体性的割裂导致决定论上的"机械决定",对文本与实践整体性的割裂导致研究上的"语言分析"。正确理解唯物史观,就要认清马克思唯物史观与辩证法方法论的统一,认清马克思文本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从整体上对唯物史观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7.
青年马克思的时代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幸福时代”、“时代精神”、“历史时代”和“时代问题”等思想内容。青年马克思认为风尚纯朴、积极进取、人民具有自由和人民优秀品质得以发展的时代是“幸福时代”,论证了所有人成为“自为的存在”实体的“时代精神”是可能的,明确指出“人的解放”已经是“历史时代”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提出“问题”是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还要求每个人都做当代历史的“同时代人”。青年马克思的时代观在不断探索演进的过程中,具有了自身的思想特征:综合社会不同层面来阐释时代,划分时代的标准具有综合性,没有把某一层面的尺度绝对化,从总体上看具有科学性;从社会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把握时代问题,把时代精神看成是历史总体性的存在,运用“主谓颠倒”的方法分析时代,分析时代的方法具有总体性、相互性和唯物决定论性质;其形成和发展与唯物史观的萌芽是一体的,具有探索性、具体性和实践性。青年马克思的时代观对于构建马克思时代观的内容体系具有理论意义:可以构建评价幸福时代和时代批评的理论,构建阐释时代精神的理论,从时空、社会、历史和主体四个维度构建把握时代问题的理论。青年马克思的时代观对于解决...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对哲学发展一大重要贡献。恩格斯曾经把“唯物史观”称作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具体科学的进步证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学术界关于唯物史观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的不同见解。在此,我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出发,结合其现实意义,以期能够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其意识形态学说确立了一种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的诠释方法论原则,事实上开创了一种新的诠释学即实践诠释学,从而实现了诠释学领域的重大革命。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突破了“理论指导实践”“意义先在”以及“释义学循环”的片面性或局限性,形成了基于“实践选择理论”的实践反思法、基于“意义生成”的理念生成法以及基于“意识形态批判”的经验析取法。要合理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诠释学,必须正确处理好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分别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实践哲学以及问题哲学等完全等同于实践诠释学。  相似文献   

20.
对于唯物史观的研究,我国理论界终于走出“注经”时代,开始了审思和重建的独立思考,这是令人欣慰的现象.因为这标志着我们民族在社会科学最高课题上的理性觉醒.本文略抒笔者对唯物史观意义的认识.说三点:一、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史观;二、唯物史观的社会功能;三、唯物史观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一、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史观马克思提出唯物史观的目的,与我们后人对唯物史观的要求,是不尽一致的.了解这一点,才能不苛求前人,要求他创建的理论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也才能明白我们自己的责任:我们并没有现成饭可吃,要解决我们的问题,就得借鉴和完善他的理论.简捷地说,马克思提出唯物史观的目的,不在于解释历史,而在于改变历史.或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这一点,不仅可以用他写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最后一条来证实,也可以用他发现唯物史观的研究过程和提出唯物史观以后的实践取向来证明.我曾写过一篇《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成三部曲》,从研究思路上追溯了马克思发现和阐述唯物史观的研究过程.马克思最初的研究兴趣,不在时间维度上的历史现象,而在空间维度上的社会现象.为了在实践上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必须探究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根源.这就是他要解决的“使我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