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吉伯特和古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斯皮瓦克的《三个女性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琼.里丝的《藻海无边》都是对《简.爱》进行抗拒性批判解读的经典文本。作为批评家的读者,其抗拒性阅读有等级之分,建立在没有对话基础上的抗拒性阅读是主观臆想的霸权式阅读;从叙事与美学角度抗拒原文本意识形态属于理性颠覆阅读;通过建立自我叙事而形成的抗拒性阅读是建设性颠覆阅读。这三种抗拒性阅读的不同运作机制,体现出阅读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2.
以卡斯特的网络社会认同理论为视角,对央视东莞扫黄报道及其所引发的网络反应进行了文化分析,剖析了网络时代社会认同的转变和实质。研究发现,与央视通过议程设置,推动合法性社会认同塑造不同,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中的草根网民群体,却致力于建构抗拒性社会认同,以打破主流媒体所塑造的合法性认同的支配性机制。这种合法性认同与抗拒性认同的对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流媒体与民间社会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当前中国社会认同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3.
反思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物种灭绝的原因和不可抗拒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和意义等进行了阐述,从物种灭绝的不可抗拒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两个角度,辩证地看待并思考了当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4.
于晓威是有着悲剧意识的当代小说家,其创作一直体现着对人、人生、人的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荒诞”是其小说创作的核心性词语。他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审视中发现了荒诞的普遍性和不可抗拒性,可以说,荒诞既是他创作的起因,也是他探索的结论。对处于荒诞中的人的叙写凸显出生命、生存的价值,也使得小说避免了单纯的悲感而彰显出人生的意义。探索的激情促使他不断将艺术的触角延伸至生活的深处,表现出一个作家清醒的理性。  相似文献   

5.
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社会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从来都具有不可抗拒性,这是由分散的个体追求福利的合意性导致整体发展的合规性决定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从蒙昧时代步入理性时代。人类不再简单地、被动地适应环境,不再由自然决定自身的命运,而是逐渐主动地、能动地改变环境、试图掌握自身的命运。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  相似文献   

6.
对哲学困境、人类命运和终极关怀的自觉思考,使价值哲学脱颖而出.哲学要生存下去,必须以价值论为中心重构哲学.人类要生存下去,更需要价值论为支撑以安身立命.  相似文献   

7.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通过主人公在被毁损的人生中最终找到自我存在价值的经历,思考并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及命运。作者认为命运是被动与偶然的、命运是非理性的,文本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命运观:既不同于西方式的抗争,又不同与东方式的顺从,而是人与人互助、人与自然共存的现代命运意识。  相似文献   

8.
<正>政治问题是决定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党的命运和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全面性大问题.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笔下的世界魅力曾把个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搅扰的如痴如醉,但很快销声匿迹;今天,她再次"走红",其热潮不亚于当时的大上海,有学者命之为"张爱玲神话".分析原因,有诸多因素,其中更重要的是她的独特的女性书写,所展现的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把读者从对乱世女人命运的好奇引入到对共通的人性的认识和思考的深度,应该说是她的作品最大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独特的生命经历,让他无法绕过与"残疾"相关的题材。他的许多作品都关注残疾人的困境,思考对这种困境突围的方式与途径,那就是承认命运的不可掌握,要树立人生的目标,注重对生命历程的体验。难能可贵的是史铁生能够超越个人的不幸,表现出对人类共同处境与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湖北土家掉渣烧饼在一夜之间迅速蹿红,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掉渣烧饼的命运从一个侧面呈现出目前特许经营已多行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我国特许经营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为了加快特许经营的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借鉴、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特许经营发展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昭君和亲本是一个历史事件,但由于其“掖庭待诏”的身份,后世对昭君和亲作出了迥然不同的评价,其中不乏悲剧的论调。然而,那些论调大多没有抓住昭君人生悲剧命运的实质。从传统的儒家观念出发,君王与后宫女子的关系就是一种潜在的极有可能成为现实的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昭君与汉元帝的微妙关系,使得昭君和亲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王昭君,为后世文学创作留下了可供开掘的空间。和亲是汉家对匈奴的外交政策,在政治的大层面上考虑是一回事,具体到王昭君个人,那只能是被当作货物或筹码,牺牲、使用、被侮辱损害的对象。昭君悲剧的开始,并不始于和亲事件,也不始于她待诏掖庭的身份时,而是从她被征召入宫的那一天就开始了。与其他和亲女子一样,“昭君们”和亲可以做的,就是出卖自己的身体,获得国家社会的安宁和国民的富足。在这中间,她们非但没有选择的自由,也失去了作人的自尊。由于人生选择自由的被剥夺,无论如何,其人生结局都是悲剧性的。评价昭君和亲,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就会因为只看到了昭君和亲的皆大欢喜的结果,从而忽略或歪曲王昭君这个鲜活生命的想法和感受。与历史上绝大多数和亲女子一样,昭君和亲并不是个人的人生选择,而是政治和外交的一种需要。  相似文献   

13.
庄子观生死,是立于"道通为一"的高度,将生死置于"命"中。他认为,"命"即为"道",生死皆是由命定,人在面对死亡时,如果能顺应生死在大道中的自然运化,洞察生死之理,做到"安之若命",就能化解"悦生恶死"的桎梏,安然"顺死",从而成为与道合一的得道者。  相似文献   

14.
《土生子》是非裔美国文学的一座里程碑.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该小说的伦理意义,为重估它的文学价值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该书以别格·托马斯犯罪和认罪的过程表现出伦理禁忌的失范不仅不能有效地规范社会行为,相反这些禁忌会导致人们失去维系伦理价值观的基本理性.这一事实揭示出伦理失范已经成为了危害社会的犯罪诱因.别格无法逃脱死亡的厄运说明无论社会对触犯法律的个人负有多大的责任,他都不能任由自己的暴力冲动去杀人越货.因此别格的悲剧命运是他破坏社会安定秩序的行为必须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5.
道家对人之命运持一种自然的无可奈何的态度。所以如此,因为只有以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待一切,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淡泊与自由。而道家把心灵的宁静、淡泊与自由,看得比其他的一切都更为重要。心灵的自由与宁静,既是道家所追求的精神生活,也是道家天命论的立论基础和出发点。不把道家的天命论同其心性论联系起来,就无法区分儒、道天命论的差异,也无法理解道家天命论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进取人生观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他反对“天命”,主张人应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积极进取。继承和发扬荀子的进取人生观 ,有利于批判唯心主义 ,有利于启发人以奋发有为的姿态从事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7.
“红色经典”是“17年文学”特定的“历史情境”的必然产物 ,其“史诗”性的创作追求一方面成就了“经典”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其缺失 ;自“红色经典”诞生起 ,其随政治波涛起伏荣辱的历史命运更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现象。文章认为对经典的批评要以一定的文学理想境界作为每一位批评家的“果核”和“底子” ,从而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分析其文学意蕴 ,确立其文学史意义 ;轻易作出武断结论的批评态度是不可取的。同时文章也提出 ,当代文学要在新世纪开拓出一片新的天空 ,如何正确对待文学维度与政治维度关系仍是一个必须跨过的堤岸。  相似文献   

18.
先秦诸子性命论及其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胜高 《南都学坛》2008,28(5):61-66
先秦诸子性命论,关注于命从何来,性为何质。儒家以道德判断之,成德性之说;思孟学派认为命自天降,因天有道德之论,故命当因天德而性善;荀子弃先天道德而言性,故以为恶;杨朱、告子不以道德审视之,认为命为生命,性为自我,当顺命贵生,以全生性;道家则以天道审视之,认为命与天、地同生,三者皆须顺应自然,当安命以全天性。诸子取舍不同,成为不同学说理论体系差异之原因。  相似文献   

19.
纪永贵 《南都学坛》2007,27(4):53-59
二百余年来,关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一语,众解纷纭,迄无定说。尤其是20世纪《石头记》脂抄本被发现后,因甲戌本上在此句下有一批语“拆字法”,所以人们在这个“钦定”的指示下,不停地提出“新解”。但因为越解越复杂,越解越离奇,所以也就与作者“原意”愈加疏远。笔者胪列47种成说,经过分析,指出它们的不通之处,同时对研究此句判词提出了三条原则:第一,要承认这句判词是让人一望即知的谜语结构;第二,这是凤姐的判词,不必无端引申;第三,作者“原意”已不可知,“新解”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确定性的终结,个体自由不仅是至高无上的价值观,而且也是个体无法逃避的命运。然而,我们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却失去了安全感;世界被感知为极其不确定的、不可控制的和令人可怕的。个体自由需要集体/社会的保护,但是,我们决不应“为了社会的目的”而牺牲个体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