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休假制度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经济学是研究旅游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文章从休假制度变迁的历程着手,利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中国休假制度变迁的目标、影响因素,并从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两方面分析新休假制度取代"黄金周"制度的过程,最后本文作者认为,未来休假制度变迁的方向是全面实施和完善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弹性休假和根据不同区域实行国民休闲计划.  相似文献   

2.
关于制度变迁方式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制度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交易行为的信息成本和协调成本,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由政治代理人(如政府)从外部强制推行的方式;二是由分散的经济组织经过创新、仿效、选择、接受或抵制过程,即由一个从需求到供给的诱致型模式,通过建立市场模型来分析比较这两种制度变迁模式在不同时期和环境条件下的优劣,并探讨中国市场经济在现阶段应该选择的制度变革道路。  相似文献   

3.
制度变迁的类型及转换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度变迁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 ,每一种变迁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在实际运用中要把两者结合运用 ,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需要强制性制度变迁来完成后期任务 ,强制性制度变迁也需要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来进行前期探索 ,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4.
在管制型政府形态的制度供给模式下,由于不能满足市场和社会主体对制度的需求,出现制度实际供给与需求意愿不一致的制度失衡.通过实现从管制型制度向服务型制度变迁,达到制度均衡,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机制.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均衡路径有三种价值观念对公民权的重视、服务型制度本身的均衡以及服务型制度与管制型制度的均衡.  相似文献   

5.
中国转轨时期农地制度变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代替了人民公社制度,开始了农村土地制度在转轨时期的变迁。从理论上看,制度变迁的原因在于制度变迁主体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组织成本与人民公社制度的组织成本相比确实降低了许多。实践证明,这种改革路径、模式和策略的选择都是特定制度环境下成本最低、推进最稳、效率最高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变迁要受到各种初始条件的约束,其演进轨迹依赖于制度变迁前的各种制度要素.建国以来我国的制度变迁采取的是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这一模式的选择决定了政府在构建新制度及实施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在我国现阶段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应逐步将自身纳入制度化轨道,通过制定合理的产权制度、提供适当的激励机制以减少摩擦成本,促进经济增长,使制度变迁沿着良性循环的"合辙"(Path dependence)型轨迹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7.
中国粮食政策补贴转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国粮食政策经历了一个从间接补贴到直接补贴的制度变迁过程。从制度收益视角分析了中央政府、主产区政府和农民的潜在制度需求,认为粮食直补、粮食安全成本分担机制和粮食销售协会都可以使这些主体获取制度收益;而从制度成本视角分析了不同制度主体的潜在制度供给,认为三类制度安排都须付出制度成本。三个制度主体和三类制度安排的制度成本和制度收益对比关系决定了中国粮食补贴制度变迁的方向为粮食直补,选择的模式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粮食间接补贴到直接补贴的变迁经历了一个由制度均衡到制度非均衡再到制度重新均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温州模式”的变迁和浙江的改革经验为例,实证分析了如何在解放思想的摩擦成本最小化的条件下,推进以准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为主的改革;并适时向真正意义上的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转换,在不同领域和不同阶段,根据改革的不同约束条件,选择多种制度变迁方式并存和渐进转换的改革道路,从而化解“诺思悖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首先从制度角度分析城市、城市经营的本质,然后重点分析城市经营制度变迁的环境以及推动这种制度变迁的行动集团,最后得出结论: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使城市经营不仅成为现实,而且打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收支格局,城市必须经营.以资金短缺为核心的财政压力与以生产要素竞争为核心的城市竞争压力把城市政府推向制度变迁的最前沿,从而成为推动城市经营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户融资制度研究现状、历史变迁与供求非均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学者关于我国农户融资制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都比较丰富,但系统研究和动态研究略显欠缺,将制度供求理论引入研究的文献很少.结合我国农户融资制度的变迁及制度变迁理论来看,我国农户融资制度变迁的实质是城市利益导向的金融抑制与金融约束并存的政府管制与操纵,这是导致农户正式融资制度供给不足与过剩并存的、非均衡的政策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制度的设计必然与农户的实际需求背离.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时沉淀成本十分普遍,仅仅依靠市场制度实现经济价值并非最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其他非市场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补偿沉淀成本。否则,因沉淀成本的存在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第一,因沉淀成本导致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第二,因沉淀成本导致人力资本既不增加投资也不减少投资,仅仅处于维持现况;第三,因沉淀成本导致人力资本投资过度,产生路径依赖。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投资成本回收,尽量避免出现沉淀成本,不至于影响人力资本再生产过程,这是我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最根本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枯竭,林业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生态、社会矛盾。本文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约束和制度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对林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从政府行政制度、城市管理职能、产业制度、管理体制、产权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构建了林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背景,从投资成本补偿不足产生大量的经济性、体制性和社会性沉淀成本角度剖析东北地区落后的原因,从而将补偿这些沉淀成本,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流动,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保证。在补偿或减少沉淀成本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价格市场化,而且还需要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必要的产权结构置换,同时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文章抓住资源型城市最突出的经济特征,从经济结构的视角考察了环境规制对资源型城市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认为单一的产业结构和偏国有的所有制结构抑制了环境规制就业创造效应的发挥.利用中国2005—2016年282个城市(包括112个资源型城市和170个非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对于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就业效应均存在明显的门槛特征;当产业结构越过门槛值时,环境规制对资源型城市就业由促进转变为抑制作用,相反对于非资源型城市则由抑制转变为促进;当越过所有制结构门槛值时,无论是资源型还是非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都会对就业率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做优做强第二产业,降低国有企业投资比重,是解决当前资源型城市再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腐败行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腐败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制度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现象。腐败活动是源于既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下,腐败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的一种合乎经济理性的行为。彻底的反腐败应该是一场长期的、全面的制度性的努力,即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改变腐败活动的成本收益状况,把腐败活动的私人总收益降低到最小,并把惩治腐败的社会总损失降低到最小  相似文献   

16.
主要关注沿边开放地区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基于2003—2018年我国8个沿边省份的73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模型、分位数回归、门槛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科学严谨的研究,主要结论有:(1)沿边开放的制度变迁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并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2)分位数回归发现,随着经济增长率分位数点的增加,沿边开放地区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先变小、再变大的U型特征;(3)门槛效应发现,随着制度质量水平提升,沿边开放地区制度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特征;(4)异质性发现,城镇化方面,高城镇化的沿边地区制度变迁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低城镇化地区。创新水平方面,在高创新水平地区,沿边开放的制度变迁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低创新水平地区不显著;(5)中介效应发现,沿边开放地区的制度变迁主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沿边开放地区发展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一定经验依据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赋予农户产权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引发了林地细碎化所带来的生产成本上升、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需要构建满足农户合作需求的制度安排以有效激励农户合作,实现林地规模经营。笔者首先分析了现行合作经营方面的制度安排所赋予农户的权利内容,其次通过对415户林农在合作行为与意愿方面的选择信息分析了农户对合作经营的权利需求。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分析合作经营制度供给和农户需求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根据农户需求的内容提出合作经营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形成的历史原因,即深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指出在制度与产业技术的双重约束下,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具有高度刚性.提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即尊重市场和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将原有的资源性产业、相关的供给结构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要考虑区际分工,尊重市场对产业的选择.最后探讨了资源性产业的两条退出途径,增量型退出和存量型退出;概述了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模式,包括新型产业对原有产业的替代模式,产业链扩展与延伸模式和多元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农村信贷供给制度的变迁历程,认为这一制度变迁完全是由政府推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它与农村经济主体金融需求相悖,导致了严重的路径依赖;农村内生性金融制度变迁是一个农村经济主体自发选择过程,它能够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从外生性走向内生性是农村信贷供给制度变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教、科、文、体、卫等领域的供给和需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要求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等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在于根据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进行分类,建构合理规制多元投资主体的利益需求、管理上更多样化和分散化、兼顾多元价值诉求的现代事业制度,即建构现代事业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