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在论述了蒙古兴起前中国民族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蒙古能够统一中国,并与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建立关系的外在原因。认为中国南北民族实力对比发生的变化、中国民族之间差异日益缩小和中国民族在蒙古兴起前处于分裂状态是蒙古统一中国并与中国众多民族建立关系的外因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阐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的同时,提出了关于"民族走廊"的理论,指出西北地区还有一条走廊,从甘肃沿丝绸之路到新疆。西北民族走廊以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为主干道,南北有两条平行的辅道,还有与之交叉的南北通道。围绕西北民族走廊,历史上有氐羌、匈奴、鲜卑、汉、藏、蒙古、回纥等民族频繁进出,在此长期交往,并出现了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定居于此的民族。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中国的主要宗教也在此传播会合。西北民族走廊地区的历史演变,又与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区紧密相关,而且在历史上多次影响全国。今天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又具有自己的许多特点。研究西北民族走廊的历史和现状,对于民族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代中央王朝对岭南、西域的文人输出是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置贬官流犯和激励忠臣名将的文人输出差异反映了唐代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的重北轻南。唐代中央王朝对西域、岭南民族地区的治理在征讨挞伐与羁縻怀柔,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交流,经济政策与经济交往活动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而造成民族政策差异性的原因主要在于羁縻民族政策的灵活性,南北地理环境的不同,南北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同及南北民族形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清朝治理新疆的民族政策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朝统一新疆后,因地制宜的采取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制定了因俗而治的行政管理制度;招抚任用少数民族上层的政策;利用和限制宗教的政策以及民族隔离政策等。这些政策对维护新疆稳定,促进新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清朝国家和民族思想的矛盾二重性使得这些政策也隐含着诸多弊端,为后来乃至当代中国解决新疆民族问题留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5.
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左宗棠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以平待回"即平等对待广大回族人民的民族政策,使西征军获得了以回民为主的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取得了收复新疆之战的迅速胜利.同时,这一政策也促进了新疆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实质就是不同民族共同体之间在利益和精神上彼此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发展能力的贫困是制约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加强民族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普惠性;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控制各民族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加快建设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及民生工程;提高民族间文化的相互理解、尊重和认同;进一步发展与新疆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等,是构建和谐新疆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影响民族关系的一些问题依然存在,但民族间关系发展的曲折性不会影响民族间平等、团结、和睦相处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7.
杨勇曾担任贵州和新疆的主要负责人。在贵州工作期间,杨勇认真宣传和落实民族政策,扎实开展民族工作,多次指示:贵州是个多民族地区,兵团政治部和各军、师政治部要对干部战士加强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各级政治机关要注意从地方报刊、杂志、档案中收集有关贵州的政治经济情况、民俗风情、地理气候、生活习惯等资料,研究云贵川的社会情况。在新疆工作期间,杨勇充分认识新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开展民族工作调研,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尽力解决少数民族生活困难,重视发展民族教育,注意保护民族文化。在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推动了贵州与新疆社会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朝统一新疆以后,逐渐以民族“大一统”观念取代了以往的“华夷之辨”。同时在吸收借鉴历代封建王朝统治众多少数民族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元明以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同时,又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当地当时特点的民族政策,使其深入人心。虽然其民族政策具有以满族统治者的民族利益为最根本、在维吾尔族聚集的南疆地区实行汉回隔离政策等局限性,但从总的方面来讲,是加强了新疆诸族与内地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密切了新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效地抵御了外来侵略。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疆的民族关系经历了很大的冲击和变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民族关系方面的冲突与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民族关系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好坏的重要视角。新疆北疆既是边疆又是多民族地区,历史与现实的发展决定了它也具有不同于南疆和东疆民族关系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0.
转型时期的新疆民族关系:现状及相关研究的实证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疆伊宁市的调查,我们从民族交往、民族通婚、民族迁徙和民族意识等方面考察了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新疆民族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从政策安排和制度设计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同时对一些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1.
清代新疆自乾隆朝统一之后的一个半世纪内,一直是重要的流放地。本文主要依据流放官员的诗文·从吟咏新疆各民族风情、赞同各民族友好交往、重视加强与协调民族关系这三方面论述清代新疆流人与民族关系。意在阐发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部分,是多民族与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的。特别是清统一之后,更是促进了民族友好交往,获得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以来,新疆始终是祖国领土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现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和宗教观的视角,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与交流的历史层面,试述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历史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清代西北边疆地区民族政策研究>的重要价值在于作者对清朝政府所实行的民族政策既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考究,又对其内在延续性和规律作了质性的评价,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新意迭出.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力图将民族学和社会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主题中,尤其是对民族政策学的探讨,有一定的前瞻性.本书不足之处在于对西北各区域的研究存在不平衡性,对一些重要的政策(如土司制度)没有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歌颂祖国的统一,赞同新疆各民族友好交往,反分裂与反侵略等方面论述了清代西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5.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12,32(3):48-56
清代诗人以少数民族为描写对象的《竹枝词》,大约有600首左右。其中所描写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台湾的高山族,西南地区的苗族、白族、土家族,西北地区的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东北地区的满族、鄂伦春族等。这些数以百计的"少数民族竹枝词",不仅在乐府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昌盛,也是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与作用的。同时,这些《竹枝词》又表现出了两大特点,即一为鲜明而浓郁的民族性特色,一为融文学与史乘于一体的纪实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苗疆边墙与清代湘西民族事务的深层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把清代苗疆边墙放在明清数百年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对话中详加检讨,形成一个对今天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基本结论:与明代边墙不一样,清代边墙已不再纯粹是一道军事工程,而是国家为解决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民族矛盾,在长期的民族政策对话中实现的一项民族制度创新;它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是基于军事安全基础之上的,国家权力在多民族社区的成功运作,并成功地实现了国家对多民族社区的近代化重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唐代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民族和亲事件。唐代诗人不仅在诗歌创作中对汉代的昭君出塞进行了历史咏叹,同时也对当朝的公主和亲事件作了现实关注。唐人的诗歌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他们对和亲政策或反对或赞同的态度,探其原因与诗人个人经历、朝廷政策以及唐边疆稳定与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乾隆中叶,清朝统一新疆。为了活跃新疆经济,清朝采取鼓励内地商民出关贸易的政策,大批内地商民纷纷携资入疆。乌鲁木齐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使商屯最早在此得到开展,且发展有一定的规模。乾嘉时期,乌鲁木齐商屯的开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城镇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乌鲁木齐到清末发展为新疆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人神、人鬼信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鬼神信仰之一。清代施南府地区的官方和民间分别有着不同的人神、人鬼信仰体系,官方信仰更多地反映出紧张、对抗的民族关系,而民间信仰则更多的体现出和谐、发展的诉求。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不同体系中的人神、人鬼信仰会被另一体系改造、接纳,产生复杂的互动关系。从人神、人鬼信仰考察民族关系,还有利于从新的...  相似文献   

20.
1759年清代统一新疆后,为加强对这个多民族地区的统辖,针对回疆特有的民族、宗教与文化制定了单行法规--<钦定回疆则例>.作为清代少数民族立法的重要成果,<钦定回疆则例>在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新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