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国封建社会的御史制度,是世界各国古未有之的一项特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立御史职官,不理庶政,专督各级官吏,"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实为我国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的一大特色.可是,建国三十多年来,论及这一问题的文章、著述甚少,涉及御史制度历史作用的论述更可谓凤毛麟角.笔者认为,研究御史制度的利弊与作用,对于研究封建社  相似文献   

2.
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所副研究员刁忠民著述的《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一书,系“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已由巴蜀书社于1999年5月出版,全书约20万字。 宋代的台谏制度是我国中古时期的一特殊政治制度。它将秦汉以来的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合而为一,并形成了御史和谏官的集团势力,成为与宰辅并列的两大政治势力,是宋代皇权与相权这种天平上最重的砝码。而既往的研究往往将其列入监察制度的范畴,这显然是有局限的。在《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一书中,作者从“建置”、“事权”、“选任”三个方面,分三章十六节对宋代…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史中,有源远流长的监控体制:监察与谏议制度。前者的源头,在于先秦之设立御史一职,后者的滥觞,应为秦汉之开设给事中制度。它们自产生之日起,便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朝代,根据各个朝代的不同条件,对上自皇帝君王下至各级臣民,实行了不同程度的监督、纠察和制约,从而或多或少地调节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阶级关系和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之间的利害冲突。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其长期性在世界历史上极为少  相似文献   

4.
两宋数百年之历史 ,尤重国家图书的收集和整理。由于统治者积极奉行“广开献书之路”的政策 ,采取了有效的“据目求书”、“奖赏献书”、“专使访书”等措施 ,使“三馆”、“秘阁”书库的藏书得到了迅速补充。纵观两宋国家藏书事业的发展历史 ,虽历经 30 0年沧桑 ,却呈兴衰起伏之状。至南宋末年封建国家藏书数量达到唐宋以来藏书历史发展的顶峰 ,这无疑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可是却少有全面分析历代文化人社会文化表演和政治文化作用的论著。政治形势的演变对于文化人的文化心态的历史影响,也有必要进行说明。刘修明先生的(德生与国运》(浙江人民出版社,lop年1月出版),正是我们期望的对于这一命题进行成功的探讨的学术专著。《田生与国运)一书循历史进程,分别论述了不同时期文化人的政治表演和历史作用。所论“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和局的产生”,“封建社会开创期和后生的地位”,“封建制振荡与转变期的局生及其特征”,“在封建社会巅峰期的历史潮流中浮沉”,“发展和僵化:宋元…  相似文献   

6.
御史"关白"制度肇始于唐,终结于宋。从成因上看,御史"关白"制度在唐代主要受宰相专权及宦官秉政的影响,宋初以降,君主独裁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以文治国"的理念思维、"务行祖宗之法"的意识形态乃至宋仁宗个人对台谏的倚重使"关白"制度走向终结。"关白"制度为皇权政治和官僚政治之"变异",必将在皇权政治和官僚政治的进一步成熟后退出历史舞台,使御史职能之运作回归常态,此即御史"关白"制度之演化逻辑。藉由暴力潜能、意识形态、知识存量、特定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四要素,便可解析其历史动因与演化逻辑。对北宋时期的台谏政治和御史弹劾制度进行研究,有助于丰富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为当下的制度建构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7.
监察官吏历代皆为御史。御者,侍也,进也;史者,官也。所谓御史,意为侍帝左右司进御之官。考证“御史”,并非设置之始即为监察官。刘师培在《论历代中央官制之变迁》中写道:“御史之职在周代之时亦属微官,惟邦国之治,万民之令,均为御史所掌,复兼摄赞书之职,以书从政之人,与后起居注略同。战国时秦、赵皆有御史,亦属未僚。盖御史训为侍御,犹言侍史,惟居斯职者得以日亲君侧,故至秦,即为尊官,与丞相并,复改称御史大夫。”可见,  相似文献   

8.
中国封建社会,自战国秦汉以迄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贯彻终始,日益完备。作为庞大国家机器的主要部件,封建国家人事管理制度的构筑亦日趋周密。“用得贤才,致安之本”,“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古来王朝成败兴衰的历史,使封建时代“明君圣主”、“弼臣良相”及其思想家们,无不痛感官吏之选用管理,对统治的稳固和延续,是无比地重要!几千年来统治术的积淀,使封建人事管理制度或为中国封建社会赖以僵而不死、残喘苟延的救命术,今天对其作用和影响的研究,无疑会增进我们  相似文献   

9.
行会,是封建社会城市经济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和欧洲中世纪的各国,都曾普遍出现,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欧洲的行会制度是“第二类型的所有制”(即“工具所有制”),它的形成,标志着社会在所有制方面进入了“第二个历史阶段”。而我国的行会,不仅在整个封建社会后期都一直存在,其影响还延续到近代,在我国封建经济发展史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元氏长庆集》卷第九,存诗四十八首。卷首注云:“伤悼诗”。第一篇《夜闲》题下自注:“此后并悼亡。”据此可知,本卷所存四十八首诗,绝大部分是悼亡之作。关于这些诗,每首写于何时?悼念何人?试略论述之。 一 元稹悼念的第一个人,是其妻韦丛。 韦丛生于德宗建中四年(783),死于元和四年(809)七月,终年二十七岁。韩愈为她写的《墓志铭》说得很清楚: “夫人讳丛,字茂之,姓韦氏。…… 王考夏卿,以太子少保。卒赠左仆 射。……夫人於仆射为季女,爱之,选 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稹时始以选校 书秘书省中,其后遂以能直言,策第 一,拜左拾遗。果直言失官,又起为 御史,举职无所顾。夫人固前受教于 贤父母,得其良夫,又及教于先姑  相似文献   

11.
史学界已经明确,封建监察官——御史有推鞫狱讼、弹劾百僚的职权,却没有注意到这两种职权在唐代已形成了固定的、系统的职事制度.御史推弹制度指御史推按和御史弹奏制度.唐代御史有两种权力,即司法权和弹劾权.御史的司法权表现在御史可以受理、审讯和参与司法机关审判案狱,这在以前的御史是少有的,唐人苏冕说御史“有弹邪佞之文,无受词讼之例,今则重于此而忘于彼矣!”但是,御史审理狱讼之后要上报皇帝或交付大理寺判决,自己没有独立的判决权,最多只能在同大理寺、刑部联合审判案狱时有一定判决权力,因而,御史的司法权  相似文献   

12.
门阀制度肇始于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形成于魏晋,东晋南朝达于极盛。北朝在其发展中亦学习吸收了汉族之门阀制度,其发展虽不如南朝之盛,对北朝亦产生一定影响。门阀制度给北朝社会带来的弊端,在当时即受到有识之士和下层寒门庶族的非议反对。但门阀制度毕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封建社会选拔任用人才的一种方式,它维持了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转和确立,在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弹劾,在旧时代是剥削阶级的国家对政府官吏违法或失职行为的检举和揭发。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运用弹劾,是我们政治生活中亟待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弹劾制应属于人民的国家机器保持廉洁和高效能的防卫系统弹劾制在我国建制于秦汉。御史或监察御史就是专司弹劾之职的官吏。如有政府官吏违法或严重失职,御史得向帝王提出检举,请求惩办,充当封建统治者的耳目。这种制度,一直为历代王朝所沿袭。在我国政治史上,弹劾也有时起到过“澄清吏治”的积极作用;但大多数弹劾,是剥削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派系倾轧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史传文学中,《左传》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①历来研究者常把它和《史记》並称,尊为历史散文之祖。刘熙载作过一个很好的比喻:“文之有左、马犹书之有羲、献也。”②在《左传》多方面的成就中,叙事之工是它的主要特色。人们备极赞赏,为之倾倒。“左氏之叙事也……跌岩而不群,纵横而自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条"万里长城",监察官员历来被称作是"风宪""耳目"和"言路"之官。身为"风纪之司"的明代监察御史品秩虽不高,但权力极重,确有"使一县之众必由于令,一郡之众必由于守,守之权归于按察,按察之权归于天子,则天下如网网之相维、臂指之相使矣"之功。正因监察御史的作用不同一般,对其选授的标准也就更加严格。明代对监察御史的选任经过历朝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严密而独具特色的制度。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国家图书馆出现于汉代。汉兴,除挾书之律,开献书之路,大收篇籍;到了武帝时候,政府曾下令征集图书,并建立藏书的馆舍,设置写书的官员。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因此在政府方面,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宫庭方面,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这是距今两千多年的事。其后,每次改朝换代,国家图书馆一直为封建统治阶级所重视,但对图书馆工作提出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则始于宋代的郑樵。他在《通志总序》中指出: “册之藏,不患无书,校仇之司,未闻其法。欲使三馆无素餐之人,四库无蠹鱼之简,千章万卷,日见流通,故作《校仇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中央监察体制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中央监察体制复杂多变。先秦时期以规谏为主 ,秦汉到隋唐谏官、御史、封驳官三大体系职掌逐渐分明 ,宋金至元明清谏官、御史、封驳官三大体系回归合一。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是规谏人主的制度 ,而不是御史制度 ;谏官、御史、封驳官三者关系的变迁反映了“否定之否定”、“御史主线”、“对监察官自身监察不断强化”等规律。这些规律的出现与丞相制、三省制、内阁制等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自战国时期以来,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各个方面也有所变化与发展。文中在介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梳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演进之后,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婚姻家庭制度与立法的历史发展加以简要评价。这对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立法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的理解是有帮助的。 一、我国奴隶社会的婚姻家 庭制度和立法 按郭沫若的分期法,我国奴隶社会从夏开始,经殷商到西周,封建社会则起于春秋战国之交。 (一)我国奴隶社会婚姻家庭制度的特点 第一,一夫多妻制。在奴隶主贵族之间,名义上是一夫一妻制,实际上是一夫多  相似文献   

20.
宰相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籍上说“天下之宰,通于四海”,又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说明宰相的影响遍于天下,宰相之重系国家安危。古代把宰相喻为围君的腿和臂,又比作制造陶器的转轮的中轴,即所谓“与元首而同体乃谓之股肱,秉邦国之会要乃譬之钧轴。”儒家把贤相与圣君并提,作为实现其理想的太平盛世的首要条件。宰相制度的历史久远。传说“黄帝置六相,尧有十六相”。真正设官为相,从战国的秦开始。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从秦至西汉,以丞相、相围或三公掌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