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阿尔都塞对青年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解读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和曲解;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不是费尔巴哈意义上的“抽象的人道主义”,而是“实践的人道主义”;它区别于近代启蒙传统,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使青年马克思向成熟马克思的过渡变得顺利成章;成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同样有人道主义意蕴,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就是反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人道主义一直是每个哲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早期很多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人为地将人道主义置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直到马克思的遗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以后,人们才开始关注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当代中国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因而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正确理解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立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人的本质的异化出发,分析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从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这一飞跃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的理论是异化劳动理论的组成部分,是早期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但是马克思当时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前提之一,也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本文从马克思的原著出发,分析了人的本质异化和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认为它并不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成熟的科学理论,只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自然的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一范畴。“现实的人”作为历史范畴,至少包括实践性、社会性、自然性、精神性、历史性等特征。它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及共产主义学说的前提和落脚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石,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探讨,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所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一种以"感性实践活动"为基础、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和人道主义理论。马尔库塞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上述理解不仅是他建构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而且也代表了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解释马克思哲学的共同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对人的本质的论述。通过分析人的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及其所处的周围环境,马克思正确指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第一次从劳动出发去说明社会历史。从社会关系出发,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性论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异化现象的基础上,指出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为研究具体的人确定了科学方法。在马克思那里,无论人的对象性活动,还是社会关系,都统一于人的实践,实践才是把握人的本质的关键。这一思路改变了传统哲学对人的抽象,使人的问题的研究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为现实的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方法指南。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的唯物史观以及其后的推进,是以“以人为本”的“主客体互补”的模式为轴线的。列宁和斯大林的哲学存在的问题是偏离了“以人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毛泽东一方面是有中国特色的人道主义即仁道主义的奉行者,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公然批判人道主义。“四人帮”恶意批判人道主义,从理论本质上表现了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道主义的彻底背叛。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存在于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中,是具体的、历史的。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存在与价值,但二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理论实质却存在本质不同。深刻理解马克思的人本观,认清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局限性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抽象自然观以非实践的方式来看待自然,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历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人化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性关系的概括;历史的自然是对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历史与自然统一的概括;人本学的自然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说明.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生态问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 ,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必然思路 ,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研究课题 ,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又从思想表述的角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大系统。文章认为 ,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 ,而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一正确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考察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观” ,解读出马克思“自然与人应在对立统一中和谐发展”的唯物主义辩证自然观 ;重点阐述了其主要内涵应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二者的本质统一 ,分析了其四个基本特征 :即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性、客观物质性、劳动中介性和社会历史性 ,并揭示出其丰富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哲学史是以哲学思想史的方式体现的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实践的阐释对哲学发展至关重要。回顾西方哲学史,对实践的认识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从自然哲学中人的不在场到道德实践的转折;中期,从神学中人的实践活动的遮蔽到近代哲学中认识论范式对于实践的统治;现代,马克思对实践范畴科学而完整的揭示。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实践的阐释对实践范畴的发展具有归结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神道史观以“神”和“上帝”来解释人和历史,结果形成宗教神学的救赎历史观念;人道主义历史观颠覆了神道史观的“神”和“上帝”观,建构起历史的“人性”观念,但历史本身却被当作是一个“人-→非人-→人”的人性完善或复归之路。唯物史观则将人道主义历史观的“人”和“人性”从抽象的思辨世界“拉回”于“粗糙的物质生活”,把“人”、“人性”都放置于现实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来解析,结果就发现(借助于费尔巴哈哲学),不是“上帝”和抽象的“人”、“人性”建构着我们的历史,而是现实的人的生产和交往活动在建构着我们现实的历史,从而建立起科学解释历史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哲学中关于人的思考,实际上存在着三维视野:一是对人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描述的维度,二是人作为新哲学的逻辑起点的分析性维度,三是向以人为目的的社会回归的价值性维度。  相似文献   

15.
实践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为了改善生存和发展环境,作为实践的主体,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加深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完善观念预演,控制和消除实践偏差,以减少对客观世界的消极影响或破坏。在这个过程中,正是实践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完成了马克思所说的"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6.
"大人类观"就是站在其他星球人的视角审视地球村和全人类,以马克思"国际人道主义"和"人类社会主义"为哲学灵魂,通过"世界社会"和"世界政府"这一中介,实现"每一个人和全人类的自由发展",建立"全球自由人联合体"。  相似文献   

17.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新哲学的根本特征。传统哲学教科书未能真正理解和传达出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本质 ,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历史观的统一 ,当成是四个不同组成部分的共性 ,而不是同一理论的不同属性和功能。在我国自 2 0世纪 80年代兴起的实践哲学中 ,它们对实践之于马克思新哲学的意义 ,理解的差别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本义的深入探究揭示出 ,马克思的新哲学从其根本特征看就是实践哲学 ,它既是马克思的世界观、方法论 ,又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历史观 ,同时也是马克思怎样认识人、人的社会和人的世界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劳动实践角度考察人的社会本质 ,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形成马克思的科学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强调人在社会实践中要以“两个尺度”改造自然 ,协调、均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罗马俱乐部在考察当代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时提出“人类困境”的思想 ,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状态 ,引发人们的深刻反思。社会发展观与自然观的有机统一是人类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9.
哲学观是哲学的自我关照或哲学家的自我意识。马克思通过一系列著作表达了自己对哲学的理解。马克思哲学观是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点的,是对传统哲学的扬弃,具有反思辨、批判性和开放性的理论特质。以实践为立足点,还使马克思哲学较现代西方哲学而言更彻底、更深刻,从根本上超越了主客、理性非理性的二元对立模式,更具有了普遍性和现实性的品格,实现了哲学史上从"理论批判"到"实践批判"的革命性转向。  相似文献   

20.
福柯的话语理论描述了一个另类的历史场景:人道主义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更是一个无边的陷阱。人道主义是话语权力编织出的修辞幻象,它不是通向人的幸福,而是导致了“人之死”。从一个方面看,“人之死”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悲剧,是启蒙理性对人的全面异化,人就像沙滩上的一副面孔将被波浪抹去,这也正是“后现代”境况中人类生存困境的写照;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人之死”又转化为一幕喜剧,以冷酷的姿态嘲弄了包括自由、正义、责任等在内的人道主义谎言。从考古学到系谱学,福柯还原了话语的修辞过程,揭示了历史理性的荒诞,将人该如何生存的问题推向前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