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与法基》)课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本文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法律素养以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因此,从课程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相关问题入手,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框架,成为课程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普通高等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既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及法律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也是大学生群体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平台。本文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践,主要从课程内容安排、课堂教学组织、课内外活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思考强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有效办法,使大学生圆满完成由自然人转变成为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涉及三个基本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和内涵的阐述;二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中价值观概念的地位和意义的诠释;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基础》课教学的有机融合。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把握和坚持主题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性,这是有效帮助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则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但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吸引学生融入课堂,需要改变传统理论灌输的方式。任课老师需从自身做起,做到博学谦逊;尊重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参与课堂、爱上课堂;按照不同的章节,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打造魅力课堂,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开展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师要澄清重知识传授轻思想引导、重社会理想轻个人理想、回避现实问题空谈理想信念等教学理念上的认识误区,综合运用课堂调查、说理教育、社会实践、课堂讨论、自我教育等教学方法,甄选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重点解决大学生要不要有理想的问题,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理想的问题和大学生如何实现理想的问题,以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为纲,对实践性教学进行了探讨。指出要以注重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整合运行机制,完善保障体系为中心,实施“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真正提高这门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高等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调研结果表明,教学内容与中学阶段存在重复之处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有效衔接,克服简单重复;按照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让学生认可和接受,达到教学实效性。解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有效衔接途径,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全程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体系,形成不同层级学校之间教师的交流机制,突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型特色。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基础》课的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已经成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这一因素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模式,提高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标上发挥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教学内容中的三个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必须在讲授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具体到教学中,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恰当处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依存与超越的关系;第二,在教学中科学地把握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政治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三,依据高等教育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道德与法律不仅是治国的两种手段,也是提升人性的两大支撑。当前,德法相济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开设正是顺应了这种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把道德和法律有机结合起来,真实地展现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各自不同的道德要求与法律要求,并根据不同情况引导、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自2006年"出生"以来不断"成长",其中2015年版教材内容的"动"与"静"更加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要求,也更加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联系。任课教师应根据国家设置"基础"课的宗旨、任务与要求,把握教学方法的"破"与"立",即不囿于知识,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主旨;不追求法学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认法治教育教学目标;不受制于不正之气,坚持"基础"课的政治性要求。"基础"课教材与教法两者缺一不可,互相促进,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考核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评的重要内容,也是该课程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判定依据。解决好"基础"课考评直观性与学生思想品德隐蔽性之间的矛盾问题,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实现既能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考核出学生实际思想品德状况的考评目标以及增强课程考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过程与目标在于人生命价值的创造和完善,其整个过程是一种人格与精神的升华。因此,其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理论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和法制观的塑造。教育者首先应起到人生导师的作用,建构好实践教学的模式,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使正确的立场、观点逐渐内化成意识,并指导人生实践。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现实状况,对提高实践教学效能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是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解决此问题必须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而这一转化需要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维度的整合才能得以实现,本文就从这四方面来论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需要通过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此基础上更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从教师的教学体系向学生的认知体系的转化。文章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以课内实践环节为切入点,探讨思政课教学从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转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目标功能在高压的就业态势下泛化出新的内容。然而其课内实践教学现状却差强人意。健全机制保障和创新活动模式是提升其实效性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要有机转化,思想、道德与法律部分内容亟待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充分结合等问题.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更新教育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才能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四年制本科必修课程之一。经过2006年和2007年两个授课周期的教学实践摸索,初步概括和梳理出如下四方面的思考:在保证教材体系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分专题进行课堂教学;"讲授式"与"探究式"相结合,努力提升教学质量;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保证教学目的顺利实现;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