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清末爆发了赴日留学热潮,逾万人东渡扶桑,通过各种途径接受日本教育,留学规模和成果都让人惊叹。路途便捷,国家政治需要,开明人士大力支持等直接促成热潮的产生,但教育本身的调试性也是重要原因。厘清清末赴日留学热潮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特殊现象,并为现时教育提供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2.
法政大学中国留学生与《鄂州约法》的制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末年,朝廷及各省督抚的倡导,学子们对域外新知的渴求,造成了留学日本的热潮。在赴日留学生中又以学习法政者尤多,且进入法政大学就读者最为集中。法政大学为中国留学生提供的法学教育为中国输送了大量法学人材,这些人材对国内的民主宪政思想以及《鄂州约法》的制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救亡图存,中日甲午战后中国人赴日留学渐成风气。吴玉章为探寻救国救民真理,毅然负笈东渡,留学日本。吴玉章留学日本期间不但亲身参加了1903年中国留日学生的拒俄运动和1905年的反取缔斗争,而且还加入了同盟会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组织政治暗杀、创办革命报刊、联络会党势力等反清活动。留学日本期间的一系列革命活动,是吴玉章早期革命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客观反映了清末革命党人筹备辛亥革命的奋斗历程。  相似文献   

4.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清朝在甲午之战中的惨败,使清朝由以“西人为师”转为向东方的邻国日本学习;日本从本国当前和长远利益考虑,也主动提出愿为清政府培养留学生;同时,清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新政措施也促进了赴日留学热潮的形成;加之早期赴日留学生的宣传和鼓动,也带动了大批国内学子赴日留学。在上述这些内外因素的联合作用下,最终在清末形成了一个赴日留学的高潮。  相似文献   

5.
自1896年近代首批留学生赴日至1912年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整个清末时期赴日留学生的人数超过10万人。留学生赴日后与日本社会展开了全面的接触,然而由于这一时期日本国民急剧膨胀的民族优越感、双方不同的生活习惯、留学生日语水平较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双方的交流渠道并不通畅,留学生也对留学生活颇具强烈的屈辱感与挫折感,这也是近代留学史上"留日反日"现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1906年由两广总督岑春煊创办于广州的广东法政学堂是清末新政时期广东地区创办最早的新式法政学堂,同时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官办性质的法政学堂之一。学堂成立之际,夏同龢任学堂首任监督,他亲定章程、规范办学,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对广东乃至中国近代法政教育产生不可估量的历史影响。后因民国代清,广东法政学堂更名为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陈融担任首任校长。  相似文献   

7.
出于办理洋务和实施新政的需要,清政府在1872年至1911年期间3次较大规模地派遣学生赴英美官费留学。3次英语留学教育是清政府学西学的3个重要标志,也是清末英语教学的3个重大事件。但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3次英语留学教育在派遣基础、计划目的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呈现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封建法政体制的形成和演变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政体制是伴随廷尉等司法机构和职官的设置而逐步形成的.战国秦汉是中国封建法政体制的形成期,隋唐是法政体制的发展期,明清是法政体制的完善期.直至清末中国封建的法政体制才告解体.  相似文献   

9.
为了弥补学界对陕西地区高等法律教育研究的不足,进一步证明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法律教育呈"三足鼎立"格局的观点,通过对清末民初西北大学高等法律教育、法学研究的考察和分析,认为清末民初陕西地区的法律教育具有如下特点:法律教育基本上以培育法政人才为直接目的;法学科目的讲授内容辛亥革命前以旧律为主,以国际公法等"新法"为辅,辛亥革命后则基本仿照西方法学教育的模式,展开法律教育;师资雄厚而结构复杂;注重法学教育的留学派遣,创办学术刊物,开展课外法学教育活动,从而为后来的民国高等法律教育"三足鼎立"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出现的近代留学的第一个高潮中,清政府于1905年至1911年进行了七次留学归国考试。留学归国考试的结果使清政府对当时以速成教育为主的留日教育进行反思,并导致了清政府留学教育政策,特别是留日教育政策的一系列调整,也推动了清末民初留学潮流由日本向美国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前湖南志士大量留学日本 ,由于留学日本这一迈向近代化的特定社会环境 ,湖南留日学生得以接触现代知识 ,并亲身体验出民族优越感的力量 ,因此激发出一种强烈的变革意识。留日学生对湖南的教育、军事、政治及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政府于1904年1月颁行癸卯学制,创建了纵有阶段、横有类别、独立设置的近代中国师范教育体系,构建了中国师范教育相对完整的框架与基本格局。为吸引、鼓励人们学习师范、乐于从教,促进师资队伍的稳定,清末实行师范毕业生效力义务与奖励相结合政策。清政府先后多次派人赴日本考察教育,大规模向日本派遣留学生,聘请日本教习来华任教,将军国民教育列入教育宗旨,使近代早期师范教育具有仿日性质。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的留学浪潮中,大批有志青年来到日本,创办了大量进步报刊,宣传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从云南留日学生创办的《云南》杂志和《滇话》报刊可以看出晚清云南留日学生的国民思想、国家观念、云南观和社会改良思想,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积极倡导女子教育、风俗改革等社会改良思想。  相似文献   

14.
传统道德对高校法制教育的影响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道德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文化资源。由于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 ,道德与法律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所以它对新时期高校法制教育产生深远而现实的影响。新时期法制教育既要继承传统道德精华 ,又要克服传统道德对法制教育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百年教育现代化演进的线索与命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近代以来中国百余年的教育现代化探索 ,基本上是在政治动荡的背景下进行的。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演进无法遵循教育内在的发展逻辑与连续性 ,而表现为与政治的同步性。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线索与命题先后经历了超越传统教育、教育西化、教育中国化和教育现代化的演进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国际环境因素在中日两国法律近代化发展过程中各占主流的主要观点。通过将精神因素即国民性与前三种因素分别进行比较,揭示了精神因素在两国法律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它不仅是日本法律自近代以来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可以为中国法制发展有所借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政治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显得过于狭隘。大学生除了接受政治教育之外还有很多知识要学。在这方面欧美及我国港澳台三地实行的大学通识教育在教育目的、课程体系、机构和师资、学分与选课等都具有较成熟的做法,这些成熟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改革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陕西法政学堂是近代中国西部成立较早,西北成立最早的法学高等教育机构。陕西法政学堂的成立标志着近代陕西法政教育的开端和中国西北地区法学高等教育的起步。陕西法政学堂成立后,尽管多次停办或改并,但是它对中国近代法学教育的深刻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陕西法政学堂不仅培养了近代陕西最早的一批地方官吏和法、政人才,而且为西北大学的法律与政治学科奠定了基础,为解放后西北地区法学教育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官办法律教育人才培养经历了一个从英美模式到德日模式,再到美国模式的变革。在近代中国法律教育发展的进程中,作为发展主体的官办法律教育。该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澎湃的时代浪潮冲击下,形成了鲜明的特征。该模式对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体系建立进行的探索,也给当代中国法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留下了一些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政教(育)合一、官师合一、德上艺下思想传统是一历史重负.应该重构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一方面,继承和发扬现代教育家们关于兼容并蓄、学术自由、通才教育的思想;一方面,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的新的大学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