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学习型农村的创建直接关系到农村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创建学习型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倡导教育关怀、创新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是我国学习型农村创建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学习型农村的创建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口人力资本的提升和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从根本上影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创建学习型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倡导教育关怀、创新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是创建我国学习型农村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张闻天对"学习型政党"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学习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基本责任,这是张闻天"学习型政党"的基本理念。创设学习型组织是张闻天"学习型政党"的基本载体,在学习方法论上,他认为,既要重视理论学习,又要重视调查研究。紧密结合中国历史、国情和实践问题开展学习是"学习型政党"的基本要求,尊重群众、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是张闻天"学习型政党"的精髓。针对当前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张闻天提出的这些思想和做法对推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发展壮大的根源之一。毛泽东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学习型政党概念,但他对"学习"理论的阐述和实践十分深刻。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有效结合个人与组织学习,通过建立学习制度及学习组织机构,积极开展学习竞赛,形成实事求是的学风,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5.
组织学习理论是当前学术界和管理领域探讨的前沿课题。它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把个人作为学习主体的认知方式,更前所未有地拓展与深化了学习的内涵意义。运用组织学习理论,构建学习型高校,既是时代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组织克服自身缺陷、应对发展挑战、实现发展目标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高校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构建学习型组织:更新领导观念与学习观念;坚持和完善既有的学习方式;借鉴"五项修炼"要求组织开展"学习型团队"、"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学院"建设。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习型农村构建中农民学习素质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学习型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农民学习素质的培养是构建学习型农村的关键.农民学习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对学习的认识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并进一步影响农民学习能力的提高,也从根本上决定着农村人口人力资本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要求。加快学习型农村建设,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福建学习型农村建设远没有到位,应注重现代远程教育在学习型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其核心是政府作为,基础是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引擎是学习支持服务平台,推手是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8.
学习型教研组是一个能支持和帮助教师个人学习和交流的教学研究小组。农村中学处在乡镇一级,与城市中学相比,农村教研组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关注学习型农村教研组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推动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农村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需要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三方面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9.
打造学习型企业,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打造学习型干部队伍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介绍中冶华天公司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营造学习氛围、规范学习制度建设、创新学习载体建设、开展干部培训等学习型企业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了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的成效。为广大企业打造"学习型干部队伍"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国内外政党建设经验教训,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先进性而提出的崭新命题。学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固有特质,也是每一个重要历史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夺取事业胜利的宝贵经验。"学习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开放的胸怀、全球化的眼光,将上世纪9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一系列"学习型"理念运用于党的建设的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学习型政党的"学习",是对传统意义上学习的超越和提升,应将其放在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结合组织学习理论,深化对其内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要在全党确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对学习的组织、指导和服务;要树立以运用为目的的正确导向;抓好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这项基础工程;要构建开放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格局,鼓励和引导具备培训资质的国内外培训机构参与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三农”问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和和谐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关键在于建立和健全解决“三农”问题的机制和制度。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都要求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世纪难题.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的提出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建设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一个单纯的农村经济每年发展多少、农民生活提高多少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于各种制度的建设,农民具备现代的政治文化观念至关重要.它是农村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直接影响着农村未来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培育和引导合理的新农村政治文化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育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农民。新型农民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较高的技能素质、较强的经营能力。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是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农村的主要内容。培育新型农民要注重先进知识与技术的传播,注重农村先进生产经营方式的发展,注重民主法制意识的树立,注重制度体系的创新。培育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可以更充分地发挥新时期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维度:增进农民福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三农”问题在现代化进程关键时期的凸显,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现代化战略、城市化战略的反思和警醒。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观照下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是新的历史阶段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重在实实在在地增加“新酒”的份量和提高“新酒”的质量。本文试图通过学习领会胡锦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讲话精神,以新的视角,从农民幸福感分析入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增进农民福祉,让农民享有中国特色的“等值不同质”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农村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事关中国发展全局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的情况下提出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其价值定位表现在:它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统一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和谐社会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中央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并作为200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本论文归纳了我国农村目前的整体现状,结合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方略,论述了新农村建设对于社会和谐的意义,并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城乡统筹规划的框架下有序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阶段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村面貌的根本性措施,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村庄布局的调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村庄布局调整以不同的空间模式分析为基础,尝试找出村庄布局发展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和不同机制,以利于保护农村居民点发展特色,避免改造模式单一化导致的资源浪费,资金不足,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该文以河南省R县为例探讨县域村庄布局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县域村庄布局规划调整的策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历史阶段,"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增收缓慢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希望.但要真正实现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出的目标,还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论文主要通过对影响农民增收的相关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0.
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途径。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如何开展城镇化农民和留守土地农民的安居乐业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道路问题,如何对待和处理由城镇化产生的中小企业的问题,均值得关注和思考。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对我国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