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尚书,汉承秦置;中书,武帝时初置。两官并见于汉史。这两者在西汉职官系统中是怎样的关系,古来治史者作过一番考证。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汉书》、《后汉书》记载互异所致。《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少府“属官有尚书”,“又有中书谒者”诸令丞。《后汉书·百官志》却不列中书谒者,  相似文献   

2.
读《东观汉记》(东汉刘珍等人撰),发现辞书上传统引源于《后汉书》(南朝宋人范晔撰)的成语条目,不少已见于本书。现列出《辞海》1936年、1965年(所谓“未定稿”)、1979年(三卷本)三版中引证于《后汉书》的一些条目来说明。推心置腹《东观汉记·光武帝纪》: 贼各归营,勒兵待帝轻骑入,案行贼营,贼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三版《辞海》引《后汉书》同纪。  相似文献   

3.
最近 ,读到岳麓书社出版的 ,章惠康、易孟醇主编的《后汉书今注今译》一书 ,不禁怦然心动 ,油然而喜。喜的是这部名列“前四史”的历史名著 ,终于得到新的整理并注译出版。对于范晔《后汉书》的史学成就 ,清代王鸣盛在其《十七史商榷》中论述得颇为精辟 :“今读其书 ,贵德义 ,抑势利 ,进处士 ,黜奸雄 ,论儒学则深美康成 (郑玄 ) ,褒党锢则推崇李 (膺 )、杜 (密 ) ,宰相多无述 ,而特表逸民 ,公卿不见采 ,而惟尊独行 ,立言若是 ,其人可知。”今人柴德赓在其《史籍举要》中 ,把范晔的《后汉书》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相提并论 ,说“二人同时 ,…  相似文献   

4.
《后汉书》是范晔“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该书问世后,历代史学家颇为赞许。本文举其特色:在体例、史料、编撰方法、观,点以及在写作方面等。范晔自诩其书为“自古体大而思精”。此说非夸大之辞。  相似文献   

5.
隐士,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其人数众多,表现形形色色,还出现了一批记载隐士事迹的书传。范晔的《后汉书》,首创《独行列传》、《逸民列传》。随后,《晋书》、《宋书》、《魏书》、《北史》、《南史》、《隋书》等群起效法,均辟有《隐逸列传》。除了官修的正史为之立传外,私修的野史为之立传的就更多了,而且  相似文献   

6.
一公元91年(汉和帝永元三年),北单于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为汉将耿夔击败后,逃往何处,汉人最初并不清楚,因此才说“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下引《后汉书》只标传名)。后来得到了北单于西逃乌孙的消息。于是在《袁安传》中记道:“北单于为耿夔所破,遁走乌孙。”《南匈奴传》也说“单于震慑屏气,蒙毡遁走于乌孙之地。”但对于北单于“遁走乌孙”后的确切方位已经搞不清了。  相似文献   

7.
南朝宋范晔所著《后汉书》是研究东汉史的基本史料,自问世后历代皆不乏研究者和整理点校者,并且取得不菲的成就。中华书局1965年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点校本,虽然广泛吸收前代诸家之校证成果,但《后汉书》中原有的错误亦未得到校勘和清理。  相似文献   

8.
不以瑜掩瑕,也不以瑕掩瑜──对南朝史家范晔的再认识刘重来在中国古代史家中,南朝史家、《后汉书》作者范晔恐怕是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了,千百年来,褒贬美抑,争论不休。褒者给他戴上了一顶顶桂冠。古代学者赞颂“范晔《后汉》,良跨众氏” ̄[1],慨叹“史裁如范,...  相似文献   

9.
与史马迁《史记》与班固《汉书》相比较,苑晔的《后汉书》增加了《皇后纪》以及宦者、党锢、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七个类传。这是范晔史学思想的深刻表露。范晔作史的目的在于“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因此,就在他正得失、下褒贬、原始察终、探源溯流的细微处,体现出他的创新与史识。在《后汉书》的序、论、赞中,处处也可以看到范晔“正得失”的旨意。  相似文献   

10.
《后汉书》卷50《梁节王畅传》载:“永元五年豫州刺史梁相举奏畅不道。”中华书局点校本将其点为:“永元五年,豫州刺史梁相举奏畅不道”(以下简称之为“首句”)。视“梁相”为豫州刺史之名,加诸人名号。《后汉书集节》标点亦然。考之有关史载,知此种点法可商,兹分三点辨下。 第一、《后汉书》卷42《东海恭王强传》:“豫州刺史鲁相奏请诛(东海王)政。”此句与“首句”之结构基本相同,但中华书局点校本于此处未视“鲁相”为豫州刺史之名,而是在“豫州刺史”、“鲁相”之间加了顿号,此种点法得之。又《后汉书》卷50《乐成靖王党传》:“冀州刺史与国相举奏(乐成王)葨罪至不道”。此句与“首句”之结构亦基本相同,惟此句在“冀州刺史”,“国相”之间有一连词“与”字,而“首句”在“豫州刺史”、“梁相”之间未有连词。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生为我国古文献的整理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经他精心整理的古籍基本上恢复了历史的原貌,使一些很有价值的书籍更为完善;在进行这项工作中,为整理古代文献提供了科学的、切实合用的方法;并从思想方面给今人以有益的启示.总结鲁迅整理古文献的巨大成就,对于我国目前已经开展起来的整理古籍的工作,一定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一鲁迅十四岁时曾校注过《花镜》一书,这是他整理古籍的初步尝试.他开展古籍整理工作,主要是在绍兴任教、北京教育部任职和北京女子师范等高等院校任教期间.他整理古籍,涉及的领域很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史志 谢承《后汉书》.从三国到南朝,用纪传体编写后汉历史的计有八家,而以谢承《后汉书》为最先,所以鲁迅说:“草创之功,足以称纪.”谢承所著《后汉书》到宋代已经失传.其遗文散见于范晔《后汉书》、《三国志》裴松之注和唐宋一些类书中,清人姚之骃、汪文台、孙志祀等均有辑本.鲁迅在清人辑本基础上汇校其典籍,逐一加以校勘订正,整理成书,共六卷.于一九一三年完成.谢沈《后汉书》.《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有记载,以后散佚.清人姚之骃《<后汉书>补遗》、汪文台《七家<后汉书>》中各有辑本一  相似文献   

12.
10年前,一篇回忆文章讲,毛泽东曾“特别提到李延寿写的《南史》和《北史》比较好,说他倾向统一。”这之后,涉及李延寿《南史》和《北史》的论著,几乎都称赞李延寿的南、北二史“完全继承”并推进了其父李大师倾向统一的思想。笔者曾明确指出过:“李延寿并没有很好地完成其父李大师‘以备南北’的著述宗旨。”由于参加的是集体项目,限于体例、篇幅,未能展开论述。1986年、1987年又相继有文章、出版物论述李延寿的南北统一观、李延寿在其父开辟的学术道路上前进的业绩——《南史》和《北史》。这些论作言南、北二史倾向统一的思想,主要论点归结起来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对民族关系的看法;二是对南、北之间战争的处理;三是南、北二史的“互相贯通”,虽为二书,实则已合二而一。本文即由此入手,对《南史》、《北史》重新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是一部集汉魏两晋的传闻轶事之作,其出现“袁公”的条目仅仅一条。考《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可知在年龄、身份、地位等方面与《世说新语》所记“袁公”信息相吻合的,是东汉袁氏诸公中的袁汤,而不是袁隗。  相似文献   

14.
继《史记》、《汉书》、《三国志》之后,在南北朝时代又出了一部范晔编写的《后汉书》,它和前三部史书合称为“四史”,是我国古代正史中的名著。论及范晔的《后汉书》,前人一般认为它不及《史记》、《汉书》,而忽视了它自有的价值和特色。在范晔作《后汉书》之前,记叙东汉一代的史书,据清代著名史学家王先谦在《后汉书集解述略》中说到,已有班固、卢植、刘珍、谢承、薛莹、司马彪等  相似文献   

15.
扬州大学曹金华先生的力作《后汉书稽疑》一书于201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该书对点校本《后汉书》作了全面系统和具体深入的考校,不仅为点校本《后汉书》的修订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而且对正在进行的"国史"修订和中国古代史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王符及其《潜夫论》 王符,字节信,东汉时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其生平事迹不可详考,据范晔《后汉书》本传等有关材料推断,他约生於章帝建初年间,卒於桓、灵之际,其活动年代当在黄巾起义之前。 《后汉书》以王充、王符、仲长统合传,说王符“少好学,有志操”,并说“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馀篇,以讥当时得失,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  相似文献   

17.
一、 李贤音注的性质 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纪传体断代史书。范晔原来准备写成十纪、八十列传、十志,合成一百卷。但十志还未写出,就被杀害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八篇志是宋代以后的人从晋司马彪的《续汉书》里取出来补进去的。唐章怀太子李贤的《后汉书注》,允为史注名制。  相似文献   

18.
“张缓”即《后汉书》卷65中张奂。其人有才无德,误诛窦武、陈蕃后,又上疏为之平反,向死人献谀。孙绰亦有才无德,其《庾公谏》亦献谀死人,故“见此张缓”为名赏。改“奂”为“缓”是因为袁羊(乔)高祖名“涣”,为避讳。  相似文献   

19.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中一个极重要的命题。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对此都十分重视。《管子》、《六韬》、《吕氏春秋》、《后汉书》等许多古代著作都有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现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英国的亨利·利德尔·哈特(1895—1970),在他的《战略论》一书的扉页就引用了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名句,认为最完美的战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他的“间接路线”战略很大程度上是受孙武这一思想影响的。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  相似文献   

20.
《二十四史》号称“正史”,是中国史籍的主要部分,研究中国社会政治史离不开它,研究中国史学史也离不开它。以往研究中国史学史的学者,只围绕着《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前四史”做文章,而对其余的20部则很少问津,认为只有“前四史”是名著,而其余的20部无足挂齿。其实,中国史学在先秦尚处于童年时期,秦汉至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