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曼殊的拜伦诗作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开拓了读者的眼界,激发了青年读者的革命热情。从人格视角观照苏曼殊与拜伦的文学关系,发现他们的人格像似缔结了一对绝佳的跨国文学姻缘。苏曼殊选择拜伦、接受拜伦、译介拜伦是借拜伦的人格镜像自我、表白自我、升华自我,释放自己的社会理想,表征自己的社会志向。  相似文献   

2.
苏曼殊文章署时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一个奇人、怪人,其文章写作时间的标注方式也很奇特,看似随心所欲,任意而为,其实,这正表现了苏曼殊作为“革命和尚”的真实面目,我们从中可清楚地看到苏曼殊思想历程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苏曼殊是南社的重要作家,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开风气之先者。苏曼殊的浪漫主义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艺术创作里,而且还体现在他的翻译中,尤其是体现在他翻译的选材和翻译态度上,反映了苏曼殊的浪漫主义思想与他的翻译活动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作为近代一位传奇人物,被誉为"诗僧"、"情僧"、"革命僧",他以独特的思想创作了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引得无数学者为他着迷,并深入研究其人其事.本文搜集了新世纪学者关于研究苏曼殊的论述文章,通过综述的形式,总结把握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5.
苏曼殊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个革命志士和僧侣。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一生留下很多作品,曾以几套全集和各种专集的形式一版再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透过这部全集可以了解,上一个世纪之交的苏曼殊中思想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苏曼殊的思想进行了论述,指出苏曼殊的思想是一个以儒为里,而以释、道为表的结构图式,而这个图式又由于某些西方文化思想的介入而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形与倾斜。  相似文献   

7.
苏曼殊:无法救赎的自我--兼与李叔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皈依佛门是由于"壮士"的理想无法实现和"美人"的情意不能解脱之后的一种自我救赎,这种皈依是苏曼殊的一种外部行为,并非一种内在的真诚信仰,因此苏曼殊注定无法救赎自我.  相似文献   

8.
在苏曼殊和郁达夫的人生历程中都有过辛酸凄凉的童年和漂泊悲惨的经历,这一独特的人生经历衍生了作家主体的孤独感。为了逃避孤独,他们在无情的现实中构建起有情的小说世界。苏曼殊好用“一男择二女”的情节模式,郁达夫则选择了“一厢情愿”的情节模式。自卑情结形成的“弱势心理”使他们把爱情理解成“母爱”或“同情”;两人的情爱小说都弥漫着颓废的情调,但苏曼殊的作品在颓废中带有更多的感伤,而郁达夫的小说则在颓废中呈现出更多的唯美色彩。  相似文献   

9.
苏曼殊一生追求佛性、肉欲女性与母性三者的融合,而《华严经》中所记述的婆须蜜多菩萨以肉欲度人成佛,体现出佛、肉欲和母性这三种性质的融合,故苏曼殊的这种追求可称为"婆须蜜多"情结,只不过苏曼殊独特的人格结构使这种情结扭曲变形、矛盾百结,化而为文,则使其作品充满了情与佛,欲与理的尖锐对立,并最终以情之涅槃为结,而这也是苏曼殊所追寻的此种情结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苏曼殊的绘画创作是其生命与人生的大写意,融现代于传统,凸显出强烈的自我书写的意味.  相似文献   

11.
晚清调和中西文化的“中体西用”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时期兴起的旨在提倡西学、融合中西的"中体西用"文化观是中国文化史上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第一次尝试.虽然它因自身的局限性和内在的矛盾,无法构成一种严整的新型的文化观念体系;但在洋务运动时期,它对于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开阔人们视野,引导人们追求新知,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到了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革命派与改良派关于"黄帝子孙"称谓的歧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良派认为“黄帝子孙”是包括满族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代名词 ,革命派认为“黄帝子孙”是汉族人的同义语 ,这是双方民族观念和政治主张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质是要不要进行排满反清革命。改良派对“黄帝子孙”称谓的认识比革命派更符合历史实际 ,但革命派倡导的反清革命却比改良派主张的君主立宪更顺应时代需要 ,故而革命派在歧争中占据了上风。这场歧争促进了反清革命的胜利 ,同时也使“黄帝子孙”称谓发生短暂错位。辛亥革命后 ,革命派放弃了对“黄帝子孙”称谓的错误认识 ,使其重新成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代称。  相似文献   

13.
三民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中,立足国情对外来文化学习、引进、批判,从现实需要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利用、改造的文化价值取向,决定了孙中山在中华文化近代转型中居有不可替代之重要地位,但因此而称其为“推进中华文化近代转型第一人”,与历史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政治与文化哲学理路是“道”,即“秩序”。孔子学说的根本特点,在于以文化关系为本来规范政治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以具有先天属性、第一性的父子关系来类推、规范具有后天属性、第二性的君臣关系。这实质上赋予了君臣关系以父子关系的伦理属性,从根本上稳定了传统的君王政治体制,实现了孔子之“道”。近现代以来,随着君主制度的消失,儒家文化的政治文化伦理不再符合时代要求,因此,儒家文化的现代转型,关键在于祛除其与君王政治体制相关的各种文化伦理。而儒家其他方面的文化规范,至今仍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无政府主义思潮20世纪初传入中国,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对它所鼓吹的暴力和暗杀推崇备至,众多革命团体及同盟会都曾将暗杀当作革命的必要手段,遂形成辛亥革命时期的暗杀风潮.暗杀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党人急功近利等因素是分不开的.但它配合武装起义,造成了大规模革命一触即发的客观环境,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新学的兴起和大量外来语输入,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梁启超、革命派和无政府主义者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评价,虽在理论上也各有偏颇,但又在语言文字上实现了与中国文化的贯通.各派社会主张的相互辉映,反映出中国社会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7.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了西方汉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再现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的同时,也指出了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利用方面的可能影响。最后就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在我国争论已久。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传统文化现代化应该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给以审视,即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中把传统文化看成是内因,把西方文化看成是外因;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中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源头出发探寻中国与西方法律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通过对古代东西方地理、人文、经济、思想的研究,找出双方的差别所在,取长补短,更好地为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前后,沅水和澧水流域涌现出了一个以革命志士为主体的人才群体,我们称之为“沅澧流域人才群”。这个“人才群”在武昌首义中崛起,以宋教仁、蒋翊武为核心,其形成与湖湘文化、会党斗争、学生运动等因素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