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接受美学文学批评理论,可以从小说主题、人物性格塑造方入手对美国20世纪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两部短篇小说《斯蓬克》和《6枚镀金的硬币》所蕴涵的黑人民俗和生存状态进行探寻和解读。赫斯顿将黑人民俗因素运用于小说创作,有助于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凸显。  相似文献   

2.
李异辉 《云梦学刊》2009,30(6):108-110
托尼·莫里森在对小说《所罗门之歌》的创作中突破了美国主流文学传统的创作手法,融入了大量的黑人民间文学传统,比如黑人神话、传说、魔幻、意象和歌谣等,形成了鲜明的黑人民族文学特点。这些突破和特点不断地打破、重建和扩大着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紫颜色》中主人公西丽与莎格的情感关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性恋,而是在男权至上的黑人社会里黑人妇女共同向命运抗争过程中结成的姊妹情谊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的特殊体现。唤醒妇女自我解放意识,团结互助走向自立自强之路,正是艾丽斯*沃克创作《紫颜色》的初衷。  相似文献   

4.
李异辉 《云梦学刊》2014,(2):130-133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塑造了一系列精神异化、人格分裂的人物,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中主要人物进行精神结构和行为分析发现.奴隶制在黑人民族幼年带来的创伤以及白人主流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对黑人民族的迫害之深已融入了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黑人民族的“超我”,限制和压抑黑人的“自我”和本能,导致黑人精神人格的分裂。  相似文献   

5.
《看不见的人》描写了天真的黑人青年在美国社会中追求理想、渴望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苦闷、迷惘和失落感。为了表现其主题,作者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包括运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黑人民间文化等手段。这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紫色》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莉丝·沃克的代表作。它向读者展现了在种族歧视和白人价值观统治下黑人趋于畸形的伦理观、黑人社会的伦理异化以及其寻求伦理回归的历程。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剖析黑人伦理观的形成及转变过程,揭示沃克重构黑人文化,寻求黑人社会伦理回归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
阮大铖南京戏剧活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大铖《石巢传奇四种》中的《牟尼合》、《双金榜》和《燕子笺》皆创作于其南京生活时期即崇祯九年(16 36 )至崇祯十五年 (16 4 2 )之间 ,地点在南京牛首山祖堂寺和南京附近姑熟曹履吉遥集堂。崇祯期间南京党争激烈的政治气候、歌舞升平的文化氛围以及作者有意将戏剧活动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工具等现实因素 ,为其戏剧创作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契机 ,而其南京戏剧活动又对当时南京的政治、文化乃至政权交替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大多着力描绘白人强势文化与黑人族裔文化冲突下,黑人女性对其个人身份和民族身份的困惑与迷茫。在此运用弗洛姆的人性异化论,着重分析《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遭遇的身份探求困境,其中的大多数成为被边缘化的"他者",徘徊于主流文化之外。黑人女性只有保持"自我",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才能保持人格与人性上的独立。  相似文献   

9.
《所罗门之歌》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讲述了黑人青年奶人寻求黑人民族历史文化之根,完成自我重塑的成长过程。在小说中,莫里森以“黑人会飞”这一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情节发展主线和象征核心,向读者展现了几种不同的“飞翔”,表达了以奶人为代表的非裔美国黑人族群渴望保存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和对自由、真实生活的热切向往。  相似文献   

10.
王学勤 《社会科学论坛》2006,(2):149-150,154
《伍子胥》是冯至创作的历史故事小说,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借鉴,并且吸纳了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因素。本文回顾了作品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来论述《伍子胥》的民族性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早期宗教祭祀及其乐舞对于戏曲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图腾礼仪及傩祭中的拟兽类歌舞就蕴含着鲜明的戏剧美因素,与拟兽扮饰表演不同的拟神扮饰表演,包括蜡祭、雩祭、社祭等以及“葛天氏之乐”也带有丰富的音乐舞蹈、装扮表演等戏剧因素。巫觋在此类宗教活动中的地位和行为颇似今天戏剧舞台上的演员,为孕育中的中国戏曲提供了虚拟的装扮性和心理的观赏性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远古时代宗教祭祀仪式中孕育出的戏曲萌芽,由于先秦礼仪文化理性精神的发展,并未能进一步演进,虽然荆楚歌舞中戏剧萌芽保存下来,但只能转化为理性文化改造的宫廷祭曲,或保留在少数民族的泛文化宗教习俗之中。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它包含着一些至今仍然适用的优秀元素。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显著标志,具有深厚的礼乐文化内涵。在当今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中西文化相互撞击的时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建礼乐文化,就显得尤为必要也特别重要。保护传统节日,使其上升为国家制度层面,这也是重建礼乐文化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3.
来自西域地区的音乐 ,源源不断地输入唐代社会 ,对唐朝宫廷音乐、王公士大夫和社会风尚产生深刻影响。它与传统的“雅乐”、“古乐”相融合 ,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上至宫廷音乐、王公士大夫宴乐 ,下到坊市平民的娱乐 ,无不深受胡乐浸染。胡乐与汉乐水乳交融 ,形成独具特色的唐代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4.
环境音乐借助世界音乐元素,丰富其本体;世界音乐透过环境音乐传播,彰显其影响。要改变世界音乐研究者众、传播者寡的现状,不但要重视表达方式的舞台化实践转向,而且还要探索表现方式的背景化音声传播。环境音乐对世界音乐传播的推进作用,或可借鉴西方音乐的植入方式,经由共性与差异性的说出被听到、鉴赏与非鉴赏性的说明被听出,实现仪式性与噪音性的说服被听瞳。环境音乐植入推进世界音乐传播。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的主流性格是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现世的性格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出世的性格,在这两种性格引导下的中国文化又始终表现出一种与自然相亲和的特征。艺术之于文化,意味着精神的自由与解放,是文化的精神载体与最高表现形式,而音乐又是诸多艺术形式中最富于自由意志与形而上意味的。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的中国传统音乐而言,庄子艺术精神深蕴其中,这种精神成就了中国传统音乐在自然中的升华与在自由和自然中的映物与观象。  相似文献   

16.
赵艳 《学术探索》2012,(6):11-14
音乐欣赏是一个由音乐作品的创作、艺术家的表演到欣赏者的欣赏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每一环节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美学规律。因此,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音乐欣赏的特征进行分析,无论是对音乐的普及,还是专业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朱琳 《学术探索》2011,(5):117-120
音乐家受各自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流派。云南的地域音乐文化影响着聂耳音乐创作的整个过程。他的音乐创作源自云南这块多民族灿烂音乐文化底蕴丰富的沃土。他的歌曲融人了云南的花灯、滇剧、洞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等诸多元素,这是聂耳音乐创作地域特征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一切心理现象中的整体都不可分解为元素,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且大于部分之和并决定各部分的性质,这是格式塔心理学趋完形律的基本思想。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分析电影,就可以把电影看作为一个整体,不可被分解为单独的元素(画面),它先于每个元素(画面)且又大于各个元素(画面)之和。电影音乐使这些电影画面严格地与现实世界分离并又使之有效地把握现实事实的整体性,电影音乐是观众对电影画面组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甚至是画面呈现的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9.
吴修林 《云梦学刊》2004,25(1):79-81
中国传统乐曲是千百年来中华音乐文化的精髓,钢琴则是西方音乐世界的乐器之王。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西音乐文化融合进程中凸现出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将传统乐曲进行钢琴化改编。在这类改编作品中,既有能代表中国钢琴音乐早期萌芽的曲目,也有能体现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水平的经典曲目。  相似文献   

20.
邯郸是一个拥有深厚传统历史文化的古城,然而许多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在新型社会形式的冲击下却面临失传的危机。以声乐技能课教学改革为例,以邯郸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内容与高校音乐教育相结合进行论述,希望从中探寻一条可行之路,既有利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又能够推动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