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与科学交流,而较少关注礼仪.但是,礼仪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特色.作者以清初的丧葬礼仪为例,从社会学及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儒家与欧洲天主教礼仪的互动与交织.在17世纪中期,中国天主教葬礼已经变得较为巩固,然而传教十和中国信徒仍然在为葬礼的具体形式寻求共识.文献显示,广州事件过后,传教士和中国信徒移植天主教礼仪的方法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简单调整,改为进行一系列的重组,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如此之强势.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系统地、有组织地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的世界观和行为品格的教育工程。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特殊背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指导民族法治建设,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文化教育,重建民族社会秩序,奠定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基础;从组织领导、调查研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社会关怀的角度,构建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运行机制;在实践中遵循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倡实事求是、贯彻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的策略,确立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民族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尤其是毛泽东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思想、邓小平关于"着眼于民族地区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自身发展"的观点,指导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型及其深化。当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将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为全面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5.
对耶稣降世的信仰是天主教用来判别信徒是否确立了基督信仰的一个标志.因此,理解耶稣的降世及其与天主的关系是信仰基督的逻辑起点.天主教会及其教义对此有"圣神(灵)感孕"说和"道成肉身"论两类解释.中国乡土文化中的感生神话、神灵转世传说及伦理观念,中国近代乡土社会的天主教民对耶稣降世教义的理解、接受与转化,折射出乡土教民信仰中的耶稣形象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文化力的核心因子,它依托文化的独特性和相对独立性作用于整个社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在保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中的作用是通过对文化环境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引导来完成的.具体包括对大众文化的引领、对大众传媒引导和监督、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在保持文化建设科学发展的前提下促进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7.
"守望相助"思想内涵丰富,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边疆民族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按照"守望相助"的要求,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完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增强"四个认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成功践行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政治保障,营造价值遵循。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均衡发展与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高速发展中出现了民族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目前国家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问题上重点关注信息基础设施和接收设备等"硬件"的改善,而忽略了媒介尤其是新媒介使用知识和技能等"软件"的普及,即提升民众的媒介素养.当下应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民族地区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但实践证明部分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因教育陷入贫困.研究使用文献法、档案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选取黔南民族地区、湖北恩施民族地区和吉林延边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比三者"教育发展与农户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教育致贫"的原因和"教育治贫"的对策,推动民族地区走向教育致富道路.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主要民族的民族意识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尤其许多民族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民族事务和参与宗教活动,兴起一股校园"宗教热"和"民族热".基于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运用唯物主义无神论、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宗教道德和集体主义道德的区别、科学信念与宗教信仰的区别、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念和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可以弥补当地政府职能缺位,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农牧民脱贫致富,推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但是由于现有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立法层次太低,缺乏实体性规定,内容不完善,政策不配套;同时民族地区民众的结社意识、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发展所需人力、财力资源的缺失制约了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为此需加强相关政策法规建设,充实法律法规实体性规定,增强可操作性;满足民族地区公民民主参与的需要,促进其社会领域的发展;构建良好的非政府组织与当地政府、企业、媒体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公共关系网络;完善内部制度建设,积极扩大筹资渠道,注重培育和引进人才.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的大环境。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很快 ,已成为民族人才教育的主渠道。但是民族地区人才流向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人才外流远远大于人才回流。因此 ,必须以发展民族人才教育为基础 ,市场作用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辅之以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 ,构建民族地区人才回流机制 ,引导和激励大批各类人才自觉地投身于民族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的扬弃.在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它的正确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治理理论的兴起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组织的作用逐渐凸显,成为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较晚,各项法规制度还不健全,加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环境制约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并不成熟,效果还未真正显现。因此,深度剖析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因素,并为之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使社会组织在民族地区真正发挥作用,对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县级政府能力的内涵及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县级政府能力是民族地区拥有一定社会公共权力的县级政府,为消除民族地区县域社会发展差距,通过承担政府职能的目标和任务,采取制定政策和组织动员的方式,贯彻自己的意志,有效治理县域社会所具有的能量和力量的总和。提出民族地区县级政府能力的"七个"角色定位,并针对政府能力的强弱以及政府能力与市场能力、社会能力间的关系作了界定。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逐步缩小地区间差距,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是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要求,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迫切愿望。跨越式发展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我们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决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切实落实改革、开放、创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才能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大学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窗口,大学网络文化以自己特殊的个性影响着大学的和谐构建、社会文化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重视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发挥校园网舆论引导和思想辅导功能,实施校园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方案,加强大学生网德建设,坚持网络文化的正确导向,并体现其时代性.  相似文献   

18.
天主教是近世台湾社会的一重要力量,但大陆对其研究的各种论述却极为鲜见。日据时期,天主教会改变传教方法,吸收台湾民众入教,信徒人数不断发展,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央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新形势下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繁荣发展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深入学习、研究、宣传为核心,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营造良好的理论和思想环境;应该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为各级党政决策服务;应该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加快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等几个方面作重点突破,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走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之路.  相似文献   

20.
扬雄重视民族问题,提出了“在夷貉则引之”的思想,主张向周边民族地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他写作《方言》一书,就是出于向周边民族地区传播中原文化的需要。扬雄主张用儒家思想引导周边地区人民进入礼仪文明社会,这一思想是对儒家“大一统”思想和“华夷之辨”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