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目标以及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制度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我国农村养老的需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已进入议事日程.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应构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国家补贴相结合的三方筹资模式.  相似文献   

2.
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影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文化的内涵———养老、敬老和送老与特征———反向价值观。然后阐述了其在社会运行中的地位、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影响及国家应在养老文化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小、整体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立法滞后等若干问题。经济、文化以及现行的土地制度成为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阻碍因素。建立和完善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建立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三是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四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前提之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重了农村劳动人口的扶养负担,使农村养老保障面临更大挑战.当前,应积极创设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完善农村社会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5.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了农村劳动人口的扶养负担,使农村养老保障面临更大挑战。当前,应积极创设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完善农村社会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6.
建立和完善企业养老保障制度 ,对推进我国企业改革、恢复企业活力具有重要作用。论述了我国企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及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研究国内外养老保障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提出了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建立和完善企业养老保障制度,对推进我国企业改革、恢复企业活力具有重要作用。论述了我国企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及改革的必要性,通过研究国内外养老保障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即将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社会老龄化速度加快,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传统的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而我国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呈现出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养老保险出现的制度缺失和缺陷,不利于实现"人人均等享受公共服务"的目标。因此,必须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养老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它的发展和完善对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巨大作用。国外养老保障制度具有责任主体多元化、运作模式市场化、政策法规完备化等特点,充分保证了养老保障的公平性。我国可以适度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养老保障的多层次性、服务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及养老模式的积极创新方面不断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一直没有健全。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在中国现阶段农村应加速经济发展,合理划分农村保障人口范围,加大政府对其的投入,建立正式、规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加以立法保障,促进我国农业的规模化和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年金制度因财政危机而导致给付逐年下降;日本国民对年金制度的不信任,导致年金未纳率直线上升。以保险费的形式征收难以避免拒缴、滞纳年金保险费的现象,而税收因为具有强制性,能够确保保险费的缴纳,所以应该征收社会保障税用以缓解年金制度财政危机。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推进的难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整体福利制度设计不合理,制约了企业年金的发展;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没到位,使企业缺乏建立企业年金的动力;建立企业年金的条件有待商榷;资本市场不发达对企业年金的入市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要推进企业年金的发展,必须确立企业年金的第二支柱地位,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允许企业自主选择企业年金的模式,强化监管,并建立养老基金管理公司。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以辽宁为试点的新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 ,国家筹集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以及个人账户的市场化投资运营成为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从投资的意义、原则以及有效投资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探讨养老保险基金如何实现有效投资。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内我国城市老年人口总量不断增加且规模将大于乡村.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对现行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退休金占工资总额的比例逐步上升,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模式下的隐性债务问题更加突出等几个方面.2000年尽管国务院下发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国发[42]号文)对这一模式进行完善,但是既有的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现行的筹资模式仍然面临养老基金增值的压力和养老金的支付危机.惟一的办法就是适当降低养老金替代率,同时通过"三根支柱"的构想,建立现代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5.
企业年金计划作为完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缓解政府财政危机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 ,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目前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人们对企业年金的性质、特点、运作方式等缺乏深入了解 ,尤其是在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还不成熟的情况下 ,加强政府监管、确保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性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借鉴典型国家企业年金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就加强我国企业年金监管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障的支柱之一和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在我国的发展十分缓慢,而制约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通过建立企业年金的法律法规、政府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等措施来促进我国企业年金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做出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历程,以河北省青县为例深入分析了地方政府"老农保"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在国家新农保政策指导下,结合农村实际,提出了建立科学可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主张中国应建立全民基本保障与城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并提出了这一体系的发展思路、推进策略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三阶段演进规律的阐述,认为中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处于从实现全覆盖的制度诞生期向实现公平性的制度成长期转变过程,随着人均社会保障支付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巨额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缺口所引发的社会保障制度财务不可持续性危机,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重大难题;中国应坚持"保基本"、"多路径"的重要原则,借鉴美国401(k)税前收入供款的经验,建立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的积累式、保险型供款的个人账户基金制;形成包括个人账户资金、企业年金、社会慈善资金、商业保险资金、政府战略性调节资金等在内的基金体系;培育以政府为主导、专业投资公司为主体的基金保值、增值运营体系,实现从"人口红利"向"资本红利"的转型;并指出此举是防范社会保障制度财务不可持续性危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的新农保制度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保的试点工作已在全国展开,计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让人忧虑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新农保制度,这样任由各地自行试点,势必会造成农保制度的碎片化,从而给统筹层次的提高、养老保险关系的转接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增加困难。为防止农保制度的碎片化,推进我国新农保的健康发展,文章在总结分析当前各地试点的新农保模式及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力图打破我国城乡二元的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一种全国统一的,涵盖专职农民、被征地农民、城镇居民等自由职业者在内的、与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基本一致但又充分体现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身份差别和个体差别的新农保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