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借助"非零和"思维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机制,包括动力机制、预警机制、调控机制,基于"非零和"思维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将使人的思维范式与人的价值取向、道德目标趋向协调,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人的现代化、人全面发展的最终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中和位育”是儒学体系中具有统摄性的认识论和行动哲学,其内涵是尊“中”为天理,以“和”而达道,最终实现天下万物各安其位,生长化育。当代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由于以简单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导致教师教育课程的“偏差与失衡”,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应把“中和位育”作为一种批判现状、把握事物、协调矛盾的思维方法,明确以学习者的发展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运用“渐进取向”的方法论开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最终实现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和合创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既面临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难题”,也面临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难题”。坚持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与提升党的领导能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人与自然、人与人、政府与市场的矛盾等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新解,坚持人民民主和自我革命是破解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难题”的密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硬核”,由“硬核”内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等核心理论主张是破解世界共同特征“难题”的中国方案,自我革命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常青”提供了思想指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长效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突破以往的批判理论,在“实践”的社会空间与历史时间中考察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实现了批判性思维的范式转换。这一范式转换标志着哲学批判性思维及其问题意识的全面转向,完成了哲学聚焦的对象从“精神世界”到“物质与精神世界统一”的场域转换,实现了哲学关注的主体从“片面、个别或抽象的人”到“普遍具体实践的人”的现实复归。马克思哲学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批判理论演进的逻辑必然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其内含的“客观实践性”“问题链的生长性”以及“价值关怀性”的精神特质,是进一步推动时代理论创新和社会历史进步的深切力量。  相似文献   

5.
系统谋划、整体统筹、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实现开拓创新,是着力践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图景、高质量发展、现代性道路和新形态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开新的内涵指向。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系统谋划此内涵指向实现开拓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开新的逻辑路径。在系统论视域中,这一逻辑路径体现在:以整体思维全面开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图景,以结构思维协调开新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以涌现思维多样开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性道路,以共享思维多元开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形态文明。科学、精准地运用以上系统思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开新进行有效的系统谋划,既有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开拓创新、行稳致远,又有助于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助于引擎世界现代化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  相似文献   

6.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后发展理论为从国际比较视野下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案及其世界意义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在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逐渐掌控世界发展话语霸权之时,后发展理论沿着福柯式话语传统从语言的建构、实践的狡黠和知识的特权3条路径批判与解构了西方发展话语形成的具体化机制、技术化机制和合法化机制,揭示了全球现代化发展样态的一元性危机。但与此同时,后发展理论也被学者批评存在发展的二元思维与立场缺陷、话语分析方法与认识论缺陷以及将地方浪漫化的政治缺陷。面对这些指控,后发展理论无疑陷入了缺少“发展的替代方案”的迷思之中。直到21世纪初第二波后发展理论热潮兴起,学者们发现中国共产党坚持用“人民的话语”为世人呈现了一条植根于本土文化、“由东向西”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和制度的现代化三个层面破除了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迷思,不仅超越了西方发展话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还为世界上那些渴望走独立发展、符合国情道路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范畴的揭示,经历了从黑格尔主义的抽象的人转向费尔巴哈形式现实但内容抽象的人,进而转变为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再发展到阶级逻辑中的具体的人,最终成为摆脱一切“非人”的束缚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实化、历史化历程。这一揭示历程也是马克思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其思维方式和哲学世界观变革的过程:从实体思维方式向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转变;从对人本质的抽象理解向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一种新的实践观思维方式,并建构了他们的世界历史理论。从实践观的思维方式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从历史发展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反思世界现代化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主要内容在于以现实的人的发展和解放为核心对世界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基本动力、过程特征和基本规律进行系统反思。在世界掀起全球化浪潮的今天,它无论对人们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还是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1983年10月1日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15年来,这一光辉思想指导陪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为实现祖国现代化战略目标,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在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伟大事业中努力工作,作出贡献。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在我省高教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大胆探索,踏实工作,使高教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三个面向”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哲学与哲学家,都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确定“教育梦”是实现“强国梦”的基石,注重顶层设计与改革试点的实践探索,关注民族精神文化的觉醒以及人类“德性”与“正义”的实现,彰显出民族复兴的深刻历史主题,富含着在世界教育舞台上展示中国气派的自信,是回应时代需求、解决时代问题强有力的声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包含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解决教育问题复杂矛盾的辩证思维;尊重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的价值标准。其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辩证逻辑统一于人的自由发展与终极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时代之思,为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批判武器。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性,也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条现代化之路体现出历史选择性、人民主体性、实践探索性及世界引领性。现代化路径体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及主要矛盾,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是中国人结合国情自觉主动选择的结果,更是无数中国人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走自己的路”的重大选择,体现出中国人在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面前的坚韧和执着,也体现出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付出的艰辛探索,最终为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创造出新形态,引领世界现代化的前进方向,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是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的要求,对教育战线提出的战略任务,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如何从实际出发,按照“三个面向”进行改革,是整个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极为关心的问题,如何搞好这一工作,就我个人的认识,提出以下一些看法。 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的指示,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它要求我们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对教育的要求,研究世界各个领域发展的新情况,各国教育改革的新动态,加强教育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等。但其核心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重视教育工作 ,最突出的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中国进入改革之初 ,他就积极推动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在教育科技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具体教育内容上 ,“三个面向” ,培养“四有”新人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也是我们要坚持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针。一、坚持“三个面向” ,培养“四有”新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指针。坚持“三个面向”是邓小平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制定的根本指导方针。首先教育必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现代化有两个基本要求 :其一 ,要求教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相似文献   

14.
“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是硬道理”“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老祖宗不能丢”等体现了邓小平鲜明的改革底线思维。坚持邓小平的改革底线思维,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保持政治定力的内在要求,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实现农业现代化 ,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共同规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又不能盲目照搬别国的模式 ,需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许门友副教授主编的《“两个飞跃”与中国农业现代化》一书正是这样一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力作。它全面、系统地研究论述了邓小平关于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理论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就、经验及尚存在的突出问题 ,探讨了…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是毛泽东教育思想在当代的发展,突出了教育在新时期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了教育必须改革和坚持“三个面向”,阐明了培养“四有新人”的人才教育观,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化的有序发展中,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二者协同发展,相互影响,但人的现代化对整个社会现代化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看,既有以人的革命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有忽视人的素质提高造成现代化畸形发展的失败教训,人的现代化理论正是这些深刻教训得出的结论。理论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人的现代化才是社会现代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改变目前国民素质较低的状况,把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跨世纪发展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有人提倡读儒家古经,我却主张读“德赛”新经。读什么经,应以历史走向、世界大潮作为选择标准。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只有打破以人对人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社会格局,实现人的独立性,才能最终实现以人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超越农业文明,实现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这一历史走向,决定了读经要读“德赛经”。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科学认识的结晶,是无产阶级利益、需要、意愿、追求的精神精髓。它在推进思维方式送旧迎新的进程中发展和完善自己。邓小平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论断既是现代化的思维角度,又是实现思维方式现代化的基本道路。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九八三年九月,邓小平同志根据世界技术革命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这个方针的核心是教育面向现代化。按照“三个面向”改革教育,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还要看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考虑生产发展的要求,还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