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作品里,尊严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文章分析了作家笔下的“尊严世相”,并解读了作家富有人文精神的新的尊严理念。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小说的精美意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物肖像描写的精神美,二是景物和器物描写的精致美,三是人物技艺描写的精湛美。这些精美意蕴使笔下的小人物获得了做人的尊严,也反映了作家的审美情感,寄托了作家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小说的精美意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物肖像描写的精神美,二是景物和器物描写的精致美,三是人物技艺描写的精湛美。这些精美意蕴使笔下的小人物获得了做人的尊严,也反映了作家的审美情感,寄托了作家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临终关怀飞速发展,尊严疗法可以有效提升临终患者的尊严感。尊严疗法具有文化敏感性、尊重性、时效性以及持续影响性的专业特征,已经逐渐广泛运用于临床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社会工作借助生理尊严、人格尊严、关系尊严以及政治尊严四种重要模式来解决服务对象面临的新问题,通过尊严引介、尊严评估、尊严规划、增能赋权、文档创建以及尊严传承六个关键步骤,指引服务对象通过追寻生命尊严维持身心健康,推动了尊严疗法的专业化发展。在实施尊严疗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精准定位尊严疗法的适用范围,充分知晓尊严疗法的运用限制,深入明确尊严疗法的社工角色,积极构建尊严疗法的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宪法序言的最后一段,明文规定了各类宪法主体有维护“宪法尊严”的义务。迄至今日,宪法尊严一词的使用已有浮滥之患,但学界对之研究甚为寥寥。通过对宪法尊严的法理疏释、对宪法尊严的立基眇指细作解读,从而明晰了宪法尊严的基本内涵,即良宪至上,宪法权威,宪法信仰,违宪必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前文艺审美理想的迷失从根子上说是有些中国作家背叛社会的结果,从美学上说,不但是席勒当年所批判的恶劣倾向的沉渣泛起,而且消解了人对自己的尊严的捍卫和对自由的追求.中国当代文艺审美理想的重建就是要求中国作家进行精神寻根,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文艺.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自传式小说<小团圆>再现作家挣扎于"痛苦之浴"、维护女性"人的尊严"的艰难历程,对胡兰成<今生今世>陈腐的性别观及封建婚姻观进行现代解构;在勇敢正视痛苦的生命感觉同时,表现出作家对爱情婚姻这一人类生存问题充满了矛盾与无奈.  相似文献   

8.
经典阐释 尊严是什么?尊严是高尚的人格,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自立奋斗的精神。尊严不仅是个人价值的象征,更是民族、国家的立身之本。《诗经·相鼠》中说:“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尊严是人格的张扬,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是尊严;尊严是国格的高扬,苏武拒绝匈奴的诱降,一柄汉节不离手是尊严;尊严是真理的高呼,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尊严。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实行强制隔离戒毒的效果并不理想。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看,强制隔离戒毒长期限制戒毒人员的人身自由,戒毒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医疗救治得不到保障,有偿劳动难以落实,从而严重伤害了戒毒人员的心理尊严、生命尊严和劳动尊严。进行有尊严的戒毒改革,需变强制性、大规模隔离戒毒为自愿的、社区服务治疗为主的小规模隔离戒毒,变劳动康复与社区戒毒就业安置为行为治疗及与社会接轨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鼓励其参与正常就业竞聘、实现自我价值,以保护戒毒人员“做人”的尊严和生命尊严,重塑戒毒人员的社会尊严和人格尊严。有尊严的戒毒将成为未来社会戒毒的主导模式和戒毒改革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生命尊严建构有利于明确生命科学研究的底线思维,有利于形成生命伦理学的价值共识,有利于夯实生命伦理学的理论根基。生命尊严建构意义的发挥有赖于规范生命尊严的使用,以及完善生命尊严的学理依据。为此,要加强生命文化教育,提高生命尊严的制度化保障,建立伦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从作家的性别差异思考,即从女性作家在塑造流浪女性形象时的价值立场和叙述主题的设置来思考其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叙事策略,既丰富了现代女性的生存内涵,又以对话的方式质询着女性自己对于稳定生存与流浪以求独立自由的责任,或者更准确地说,流浪女性形象的大量存在,成了反思现代文学对于女性生命价值和生存尊严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2.
《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沃克的重要作品之一,通过一个黑人女性的成长过程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莎格和西丽之间的同性之爱,不仅帮助西丽获得了尊严,赢得了独立,而且还让她和男性之间真正达到了平等。  相似文献   

13.
作品以女主人公白豆的婚姻故事为主要情节,顺时序地写出了一幕人的尊严倍受摧残的悲剧.作家努力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人物性格的相互映衬烘托中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生动.作品质朴的语言蕴蓄着诗意,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着挑战。作为受教育主体的"80后"作家,普遍否认教育的价值和终极意义。他们的作品大量地表达着少年作家们对考试的恐惧、反感和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反抗与不满。同时,师道长辈尊严也荡然无存,老师和家长成为他们嘲弄和讽刺的对象。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点评] 本文叙述的哈默的故事告诉我们,尊严就是不论处于什么环境,都不改变自己为人的原则;有了尊严,人便有了脊梁。  相似文献   

16.
由于“尊严”概念含义模糊,麦克琳、赫斯特等学者提出了“‘尊严’概念无用论”的观点,主张从伦理学词汇表中将其剔除。这种观点遭到国内外多数学者的反对,因为“自主性”等概念仅仅是与之有含义交叉,但无法涵盖或代替“尊严”概念。“尊严”概念的价值就在于它表达了人类使用其他语言不能表达的重要价值内涵,它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帮助人们对抗工具理性的泛滥并拯救人性的迷失。  相似文献   

17.
台湾“大河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蕴涵着感时忧国的忧患意识 ,情感重心置于救亡图存 ,一切个人的苦难融入民族的苦难中 ,既有屈辱中的尊严又有民族大义的磅礴 ,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 ,有意植入民族性格与文化传统。作家的主观能动性与人物形象自身发展的规律相辅相成 ,将台湾沦日半个世纪以来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涵盖其中 ,以史诗观照的笔触全景式地凸现了中华民族在抵御外侮时的恩怨血泪。  相似文献   

18.
宪法上“人的尊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宪法上“人的尊严”以人的主体性为基础,是宪法的最高价值,具有普遍性。经过发展,它最终覆盖了排除干预的消极权利和请求国家给与生存照顾的积极权利。国家尊重、保护和促进“人的尊严”。围绕如何实现“人的尊严”,出现了不同的人权保障机制,完善的机制应当在遵循有限政府原则的基础上保障宪法权利。  相似文献   

19.
置身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 ,中国作家首先要全力发展中国自己的民族文学 ,提高其质量品位 ,树立汉语文学的尊严与荣誉 ,同时要提倡和强调树立全球意识 ,注重文学的世界性 ,为世界文学的多样性承担自身的那份责任  相似文献   

20.
在土改运动过后半个多世纪的今天,作家带着理性的眼光审视这段历史,在一系列恩怨情仇中寻找泯灭的和没有泯灭的人性,在咀嚼个人和民族的苦难中,思索真正的人的尊严,赋予土改文学新的元素,实现土改文学新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