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凉州贤孝是主要流传于甘肃武威凉州的一种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其演唱采用不同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组织形式.在中国音乐史上,将若干曲牌连缀起来形成联套结构以演唱长篇故事,是从宋、金时期产生的民间说唱艺术诸宫调开始的.西夏统治河西走廊,凉州府地位仅次于西夏首都,《刘知远诸宫调》在西夏黑水城的出土,说明西夏时期河西走廊流行诸宫调,加之西夏说唱贤孝之风盛行,因此,凉州贤孝曲牌联套音乐结构组织形式直接源于诸宫调.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凉州,既指河西重镇凉州城,亦指以凉州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的河西诸州。凉、甘、肃、瓜、沙诸州,形成一条沿河西走廊的凉州都市链。唐代大批将吏文士往来凉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纷繁多姿的凉州都市文化。唐诗中的凉州都市文化表现在描绘凉州的繁华景象、描写凉州歌舞、反映凉州民俗与士人精神风貌、凉州的衰落等方面。凉州都市文化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典范。有唐一代,凉州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命运相浮沉。重新认识唐诗中凉州都市文化的厚重底蕴和奇异风采,把握它雄浑的脉搏,在我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历史时期,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相关研究将承载继往开来的文化基础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凉州是甘肃河西走廊东段的一个重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一度曾是中国佛教的传播中心,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传播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进入13世纪中叶,随着“凉州会谈”的成功举行,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也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带来大好机遇。此时,以凉州为中心,藏传佛教有规模的向蒙古等民族、向中原内地传播和辐射开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西藏高僧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八思巴等曾在这里建寺聚徒,弘传佛法。从凉州走出的清代国师章嘉·若贝多吉等,为藏传佛教的传播、维护祖国统一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汉唐时期,凉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成为西北战略要地和都会,凉州成为我国西北仅次于长安的最大城市,前凉、后凉、南凉、北凉以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以后历为州、郡府治.唐代前期,唐政府对河西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治理,使凉州作为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凉州一度成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国际交通的枢纽,是唐政府经略西域的后方总部,并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甘肃凉州所藏朱砂版《藏文大藏经》是弥足珍贵的民族历史文物,是凉州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典籍。文章论述了凉州版《藏文大藏经》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分析了该版本存在的可能性和基本条件,阐述了其重大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凉州贤孝》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内容多是一些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述颂古今雄贤士、淑女烈妇、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为主,寓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宗旨于其中,故名"贤孝"."贤孝"的唱词语言以凉州方言为主,通俗幽默,风趣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又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贤孝"的音乐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唱腔曲牌,吸收了"凉州杂调"和地方民歌的丰富营养,充满着浓郁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7.
西安新出土的北周时期<安伽墓志>是研究凉州安氏来源与迁徙问题的新资料,由此反映出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的推行状况及本质.根据墓志提供的线索,文章由墓志内容考释人手,结合历史文献探讨了安氏的凉州郡望、徙居关中的过程等及其与"关中本位政策"之间的关系.这个政策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对此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凉州贤孝”是一种起源很早的民间说唱艺术,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与敦煌变文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宋元以后,民间艺人在题材和主题上对古凉州民间说唱艺术进行改编,逐渐形成了以表现“贤”与“孝”为主题的新曲目,同时也保留了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等佛教思想。“凉州贤孝”大多是由盲人用凉州方言演唱,主要用三弦和二胡伴奏,内容包括“家书”、“国书”和一些杂调。“凉州贤孝”具有文化传承、教化、娱乐、宣泄、沟通等多种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公元1247年,西藏地方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与蒙古阔端王在凉州举行会谈,以和平方式解决了西藏地方的归附问题,这标志着西藏地方正式归附中央王朝。凉州白塔寺见证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演进,至今依然屹立于凉州,作为一处神圣的文化遗产接待着成千上万的游客。白塔寺不单是一般的旅游资源,还担负着满足不同群体内心的不同需求的重任。运用民族学、人类学、遗产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并结合田野调查,对凉州白塔寺的相关情况展开研究,能为白塔寺遗产的保护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凉州瑞像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敦煌P.3619卷中五言诗《谒圣容》的诗歌内容和作者浑维明的考释,认为该诗是歌咏凉州瑞像的一首诗歌。根据敦煌写卷的相关记载和敦煌石窟的图像资料,可以确知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地区佛教瑞像非常流行,种类很多,形态各异,功能有别,在河西地区流传的瑞像除凉州石佛瑞像外,至少还有张掖西影像瑞像和酒泉呼蚕河瑞像,说明当时佛教瑞像的崇拜风气在广袤的西北大地十分盛行。  相似文献   

11.
岑参是盛唐最具代表性的边塞诗人,一生两度出塞,历时五六年,对边地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和积极的反思,创作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其中作于凉州的七首诗,情感意蕴丰厚,广为传诵。这七首诗或记行踪述战事;或抒壮志发乡思;或怀前贤念友朋;或描名胜、绘风情。诗歌呈现出慷慨悲凉的情感特点,表露了诗人在凉州时期复杂的心境,堪称诗人前半生艰辛跋涉的心灵史诗;同时岑参以诗歌为媒介把凉州的物候地貌、风土人情,异域文化传输到内地,推动了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岑参的凉州诗又有文献传播和保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凉州是河西走廊重镇,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自汉辟河西四郡以来,这里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驿站,佛教在这里广泛传播并发展。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是党项羌人,西夏统治者信仰并重视发展佛教,并把藏传佛教作为西夏的国教,藏传佛教对党项西夏政权影响深远。凉州藏传佛教是西夏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在凉州的传播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基础、民族基础和历史渊源。其对西夏及后世佛教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甘肃武威的民间口头说唱"凉州贤孝",既是一种民俗现象,同时又承载着诸多的民俗事象,其语言载体是地道的凉州方言。"方言是民俗的载体","凉州贤孝"方言文本的整理具有方言与民俗研究的双重价值。我们可以以方言文本为桥梁和纽带,实现民俗学与方言学的结盟。  相似文献   

14.
甘肃武威凉州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凉州贤孝",以宣扬孝道为主题,儒释道兼收并蓄,形成了以孝为核心的三教融合。  相似文献   

15.
凉州六谷蕃部联盟是五代宋初凉州嗢末势力与吐蕃部落为发展自身实力和抵御外敌入侵而联合建立的一个地方性政权.它萌芽于五代后汉隐帝乾佑年间,至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最终形成,在潘罗支执政时期进入鼎盛阶段,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被党项攻灭,历时60余年.起初,它的辖地仅限于凉州地区,后来安多其他地区反对党项的族部也加入进来,性质即成为安多各部抗击党项的大联盟.它的建立是中国西北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安多地区吐蕃部落的第一次大联合,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东西交通的畅通,影响着宋朝与党项战争的胜负.其解体后大量部族成员投归河湟吐蕃,而对安多吐蕃第二次大联合——宗哥青唐政权的发展壮大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甘肃武威凉州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凉州贤孝"唱词语言以凉州方言为主,通俗幽默,风趣生动,其中语气词的大量使用,使其蕴含丰富的生活气息,呈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方言研究价值,文章试就其语气词的语用功能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7.
十六国时期,以北凉都城姑臧为中心,形成了一种佛教艺术模式——凉州模式。在甘肃,受凉州模式影响的石窟寺主要有天梯山、炳灵寺、莫高窟。对这三处石窟中的十六国遗存,从空间形制、图像布局两方面探讨典型禅观题材洞窟的开凿、设计及其禅观核心理念的表现,可以得出甘肃十六国时期石窟寺的洞窟形制体现出禅观功能,洞窟主题反映着禅观思想,禅观是联系空间形制与图像布局的纽带,在洞窟营造中禅观得以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18.
唐代声乐艺术发展水平的历史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乔新建 《南都学坛》2006,26(6):33-36
唐代音乐的发展对歌唱技艺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曲子音乐在唐代得到蓬勃发展;隋唐燕乐又有新的发展;立部乐与坐部乐的划分;出现了歌舞戏、说唱音乐。音乐文化的繁荣为声乐艺术提供了发展机遇,出现了众多高水平的歌手,产生了划时代的声乐技术理论。唐代是我国声乐技艺由远古的蒙昧时期向中古的开发时期转化的关键时期,唐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为宋以后歌唱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樊保良、水天长主编的《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一书进行了评介,并结合史实,论述了中华民族自秦汉以来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武威威武     
吴昊 《社区》2012,(29):34-35
武威.史称凉州.距敦煌830公里 “路两边犁过的地里.有时竖着一大块冰,人们告诉我们.这是表示祈求上苍,保佑丰收。”——斯文·赫定 这片土地曾是“襟带西蕃.葱有诸国”的河西走廊大都会。原先的凉州,现在的武威,判若两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