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现代西方基督宗教伦理思想在纵向经历了一个变动不已的历史演绎过程,从内涵看体现为"以神为中心的自我伦理"、"关注现实的社会伦理"、"面向全球的普世伦理"三个层面,其本身内蕴着难以解决的理论难题,即"宗教伦理的神学化"与"宗教伦理的人学化"、"宗教伦理的世俗化"与"宗教伦理的神圣化"、"宗教伦理的全球化"与"宗教伦理的本土化"的关系问题,探究并解答这三大难题,乃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从“宗教伦理与伦理关系的根本颠倒”、“世俗伦理与宗教伦理的有机整合”以及“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的内在统一”三个层面对苏格拉底伦理思想进行探寻 ,可以发现 ,苏格拉底伦理思想对当代伦理重构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基督教神学界发起并得到世界上各种宗教团体广泛响应的全球伦理运动,提出了分别出自基督教传统和儒家传统的有关“道德金律”的表述,其目的在于从信仰、道德的层面来有效地化解道德沉沦、民族宗教冲突与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难题。“道德金律”的双面表述在逻辑上是不够完备的,印度的“非暴力主义”则可与“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和“爱人如己”的道德律令形成鼎足,使构建中的全球基本伦理更趋完备、充实和有效;伦理规范不可能脱离它的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基础和具体的文化、社会环境而孤立地发挥作用,印度的多元宗教传统及其所包含的一些特定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对于各门宗教之间形成多元共存、和平竞争的良性关系,亦提示了一种富有示范与借鉴意义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4.
佛教固以“月”说法,然“如来慧日”才是印度佛教的第一象征。中国禅宗对佛教明月、水月意象的哲学阐释与诗意发挥,使“禅月”不惟作为宗教意象与方便说法在教内地位突显;更从宗教说理中抽离出来,富含哲学思辨与批判理性的精神,且诗意盎然、流光溢彩。中国禅月既非印度之禅,亦非印度之月,实为中国禅家的发明。禅宗变“佛日”为“禅月”,是禅宗去印度化、去宗教化、心性化、世俗化的努力和表现,对禅理的广披、禅道的烂熟与禅学的诗化,起到了潜在而重要的作用——这一宗教意象的变革与宗教义理的革命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由是观之,佛教中国化的本质不是佛教“化中国”,而是佛教“为中国所化”。  相似文献   

5.
宗教伦理是宗教学与伦理学之间的一个边缘交叉研究对象,但有人认为,“宗教无道德”,本文从宗教、伦理的本义及人的神性与人性来讨论宗教伦理与世俗道德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认为宗教伦理是我们当今进行现代世俗道德建构时必须加以活化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西方宗教伦理与儒家政治伦理价值观的差异体现在:西方宗教伦理以关心人类个体生命和生命意义为目标,具有人性化的色彩;儒家政治伦理讲求“内圣外王”,突显个体应负有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儒家政治伦理的价值标准是政治利益,西方宗教伦理的价值标准是宗教信仰。儒家政治伦理讲求意义与自愿,西方宗教伦理讲求理性与自觉。中西传统伦理与现代经济伦理具有良好的契合点和连续性,在批判的基础上,传统伦理可以向经济伦理转化。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以来的回族小说,以伊斯兰文化为价值底色,构建着“保守主义”倾向的宗教性叙事伦理,主要表现为以“清洁精神”伦理拯救世俗诱惑和道德沦陷困境中的人性之真与心灵之净,以“彼岸意识”伦理探寻生死相通和现世苦难追问中的轮回运转与超越解脱,以“神圣体验”伦理参悟万物有灵和宗教神祗领域中的幽冥哲思与神秘图景,以“母族皈依”伦理重觅精神漂泊和文化无根突围中的身份归属与本土诗意,伊斯兰文化孕育的叙事伦理,蕴含着对以“现代性”为价值主导小说叙事的宗教式反思与审美式批判。  相似文献   

8.
上古诗歌与乐舞之间的关系,涉及到的学术问题很多。张树国先生的大作《宗教伦理与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以上古祭祀歌辞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与上古宗教伦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对诗歌起源及发展史、诗歌的文化内涵及美学内涵都做了认真研究。提出了“诗乐舞产生并发展于祭祀仪式”的文学艺术起源说,强调祭祀仪式与诗乐舞的互涵互动关系,而在仪式的背后则是渐去渐远的宗教伦理背景。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而伦理,从“伦理”而结构,这是当代中国宗教研究范式的三段式演进。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应当把宗教置于国家与社会的架构之中,是宗教的社会学研究与社会学的宗教研究的结合。传统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为世俗权力与精神权利的模糊界限与紧张关系,具体表现为中国古代的公共崇拜与私人信仰的彼此渗透。为此,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首先是要研究宗教所镶嵌在其中的社会关系和政教关系,以能深入中国宗教、信仰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10.
在通达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上,革命者在“革命之中”守护党的初心,“革命伦理”因“革命”而成为伦理之家,形成初心不断凝聚的伦理世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伦理创新,中国共产党革命伦理具有整体性与具体性、生成性与超越性、内省性与持存性的伦理特征,具有本原伦理的先行筹划、实践伦理的自我造就、示范伦理的带动引领功能。营造中国共产党革命伦理,能够为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提供现实支撑,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伦理建设提供前提基础,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革命提供伦理认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秩序提供关键工程,为创造性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提供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11.
西方的法律与其宗教传统有着极深的渊源。首先 ,宗教特别是基督教为西方法律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心理的基础 ,宗教的信仰对象以及伦理观念 ,使得“自然法”观念在西方有着不容动摇的地位 ,为西方法律的自身完善化提供了前提 ;同时 ,近代的“教会法”对于现代西方法律的理性化、世俗化特征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形式上对现代西方法律体系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现代法律虽然有着深厚的宗教之根 ,但已经越来越功利化了。  相似文献   

12.
有关“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的再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全世界对“世界伦理与宗教对话”问题的深切关注与广泛讨论正方兴未艾。作者针对论者对于全球(世界)伦理“理论不足”与“实际无用”两方面的质疑,作出再反思与回应;并指出未来道德重建的方向,以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后期以来,信息网络等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发展至今,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推进治理创新的重要选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然而,从当下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和研究来看,技术向度得到了高度关注,伦理向度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因此,政府的数字化转型的伦理向度亟需得到重视。“政府之为政府”的类属性和数字化的特有性质决定了政府数字化转型的伦理面相的“二重性”,而且相较于美西方国家,中国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的伦理本质体现为“人民性”和“服务性”。基于此,对政府数字化转型的伦理难题及其因由做出分析,从价值、能力和制度三方面找寻化解难题的建设性方案,有助于中国政府数字化转型守住“人民性”立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4.
韦伯关于“新教资本主义”的“理想类型”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两大伦理—经济理论之一。“理想类型”以柏拉图的“理型”为哲学向度和形上资源,以宗教学与伦理学的合一为方法论特质。在道德哲学方面,它建构的是“宗教—伦理—理性经济行为”的三维实践理性结构和“最好的动力—最强的动力”浑然一体的二维实践意志结构。三维实践理性结构与二维实践意志结构形成了“理想类型”的道德哲学品质。由宗教—伦理—理性经济行为构成的三维结构,比起伦理—经济行为的二维结构,对以新教为文化背景的资本主义文明具有更大的理论合理性与历史合理性,但如果将它泛化为超越文化传统的“理想类型”,便潜藏着深刻的逻辑矛盾和学术危机。  相似文献   

15.
伦理文化观的核心是道德观。从周人对“道”和“德”的理解可以看出他们的道德观。周人的“道”、“德”观,不仅包含着对天道、世道、人道的信仰、体认和遵从,而且包含着对传统道德、现实道德和理想道德的兼顾整合。周人的伦理文化观表现为观念、行为、制度和器物。周人伦理文化观的特点是政治化、礼乐化和理论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作为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有其印度之源、中土之流,与中国传统报应观和传统“承负说”相比,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以其独特的内涵和理论特征,弥补了传统报应现理论上的局限,开启了中土劝善化俗的新思路,成为中土教化民众的主要宗教伦理工具,其扶世助化之功实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孔汉思起草的《世界宗教议会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貌似公正 ,其实仍然是一种霸权主义的伦理建构方法。只有从各种文化的内部出发 ,寻找出符合普遍伦理的因素并加以发展 ,使各种文化“和而不同” ,才是公平有效的方法。中国原始儒家的仁学伦理观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建构方法 ,以及“内圣外王”的成德原则 ,为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伦理与科学的相互促生与和谐发展等普遍伦理的基本准则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由武汉大学宗教学系主办的“基督宗教与当今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5月 2 8~ 30日在武汉大学举行 ,来自美国天主教大学、美国圣若望大学、国际天主教哲学研究会、美国精神心理研究所 ,香港道风山基督教丛林、香港浸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共中央统战部等大学、重要学术研究机构以及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 4 0多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主要就“基督宗教与时代变迁”、“当代基督宗教伦理”、“宗教比较与宗教对话”、“宗教与文化”、“宗教本质与意义”等一系列基督宗教的当代…  相似文献   

19.
原始宗教情绪和神话因素作为一种原始情结,这蔽在西方现代文艺的巨大荫影之下。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现代的旋律、色彩、语言及其构织的艺术图画,而且还涌动着对远古神话(宗教)的渴慕。神话、宗教因素的潜入,使现代文艺出现了多重意蕴与多向指归,从而使阅读与批评活动陷入了“现实──—神话”的两难选择。而“原始宗教情结──—潜结构”命题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阿里阿德尼线”,也为阅读中国现、当代作品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三“天”归一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凝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主要包括三种含义:宗教意、自然意和伦理意,此三意之天,可以简略称为“三天”,“三天”的相互制约,尤其是相互转换与融合的过程,凝缩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