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如何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是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对国民经济调节的效果问题。 针对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新的市场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和健全起来,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旧的经济体制没能完全废除,以及旧的管理体制在有关主体中依然存在或仍有较深的影  相似文献   

2.
计划经济是平衡经济。平衡、平均、均衡、均等不仅是计划经济的目标取向,同时也是计划经济的基本方法。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平衡逐步被打破,社会经济呈现出差别状态。如资源差别、效益差别、政策差别、观念差别、分配差别、地区差别等等,这种...  相似文献   

3.
当前进行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意味着经济领域内游戏规则的根本转变,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采用了这种经济运行机制,这从一定意义上也为我国的经济转轨提供了参考的蓝本.但是究竟怎么样转轨?能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笔者认为在结果和过程的冲突中,过程更为重要.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有预期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实现这种预期结果的具体步骤和合理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是我国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艰辛探索的结果.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突破.本文拟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探索作初步考察.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模式的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经设想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的基础上,因而将取消商品与货币关系,实行纯粹的计划经济.恩格斯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组织所代替.”根据这一理论,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都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认为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比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为它能使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高速度的发展.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由于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5.
扩大内需的根本办法是进一步市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剩经济是指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一种状态,扩大内需则是针对国际国内经济运行态势做出的政策选择。我国目前的过剩经济与西方国家的过剩经济不同,资本主义过剩经济是由市场调节造成的,出现于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成熟经济运行环境,而我国的过剩经济则是由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思维指导下的行为造成的,出现于市场发育不完善的体制转轨时期.因此,扩大内需不能仅靠国家干预,而根本办法应法是进一步市场化.通过市场化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使经济走出低谷。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与体制转轨同样重要的是经济道德的重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是有区别的。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中 ,人们存在着太多的误解。因为计划经济强调“整体利益”、“舍己为人” ,有些人就反其道而行之 ,以为市场经济就是一切以个人利益的依归 ,从利他主义走向利己主义 ,进而发展到损人利己 ,不择手段敛财致富。为什么不讲信用的行为能在当前大行其道 ?从经济主体看 ,是唯利是图的意识和急于致富的心理导致的行为短期化。从信用环境来看 ,则因为守信者没有得…  相似文献   

7.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首选目标.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时期,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体制转轨失业显性、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派生等是我国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突显的主要成因.政策支持与市场就业并轨、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经济是再就业的现实选择.再就业是市场经济下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198 5年后 ,苏联先后制订或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转轨措施 ,但由于转轨措施违背了利益刚性增长的规律 ,国家职工享有低物价、高补贴、“铁饭碗”、“大锅饭”等种种刚性利益不断减损 ,而国家又无法对利益受损者进行补偿 ,结果人民大众对转轨产生不满 ,采取抗拒行为 ,最终导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平稳转轨目标的落空  相似文献   

9.
经济产出以生产要素配置为基础条件,寻求要素配置的优化,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我们尤其要确立效益至上目标,按照集约型经济增长的机理与要求,加快构建具有现代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要素优化配置系统,大力促进各种要素在地区、行业和产品上的全方位流动与有效性组合,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转轨时期“集约增长”对要素配置的具体要求我国经济转轨的目标,是通过持续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现代市场经济。可以说,整个经济转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建立信用系统工程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建设应视作一项系统工程 ,不能就信用而谈信用。发达国家信用制度产生的社会前提是完善的产权制度和发达的交易形式 ,而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信用缺失有体制上的深层原因。在充分认识信用生成环境的基础上 ,应当逐步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信用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1.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建设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合理性,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也影响着城市未来的发展,关系到城市的长久繁荣,必须用市经济观点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必须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以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必须把城市规划建设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中,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安排。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方法、没有社会制度属性的内在规定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演变路径来看,改革的实践是在不断提升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实践中越来越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其演进过程遵循着渐进式制度变迁规律,在实践中,现实的制度创新和演进将受到两个方面的成本约束:与某项制度安排的共同信念的形成、普及、修正和摒弃相关的学习成本和实施成本。在学习成本和实施成本约束下,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演进的制度变迁和演化路径在区域之间不可能是一致的,而是多样性的。  相似文献   

13.
俞祖华  赵慧峰 《河北学刊》2008,28(2):151-157
在近现代中国,对市场经济的排斥及对经济自由的忽略,经济自由主义在自由主义言说中的普遍缺席,成为自由主义思想传统的重要特色。晚清的严复、梁启超等人曾表达过反对政府干预、要求放任自由、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主张;但到了民国时期,在经济上却倾向于与自由经济对立的计划经济、统制经济与社会主义。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从最初鼓吹自由竞争、放任主义,到后来转向倡导与经济自由主义大异其趣、大相径庭的统制经济、社会主义,这种从"发声"到"变调"的历程,既是受外部环境影响所致,也与中国社会文化、中国思想界乃至自由主义者内部的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4.
论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作为消费主体发挥作用,决定着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目的、方向和前途,并在商品结构调整中、在对代理人经济活动的监督中和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创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消费者需求是市场需求组成的基础,是市场调节的依据,是市场引导的方向。消费者利益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消费者利益引导其他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方向,是其他市场主体开展经济活动的动力;消费者利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可调动各种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建设创新型河南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科技主导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节约规律,河南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建设创新型区域;从现有条件出发,运用科技可以跳跃式前进和科技同市场经济结合产生巨大活力的原理,河南完全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建设创新型河南过程中必须摆脱机械成本论和静态比较优势论的束缚,按照科学技术运行的机制转变战略思维,强力实施正确的方略。  相似文献   

16.
论作为经济发展阶段之函数的政府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的转型本质上是一个重新划分市场和政府边界的过程。如果我们把这种市场与政府边界的划分放到经济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去看,那么,传统意义上的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型只是政府功能随经济发展而作出调整的一个阶段。随着经济发展中市场范围的扩大以及微观信息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政府的职能应该更多地从微观干预转变到宏观管理,让经济发展本身越来越多地由市场去完成。在此过程中,经济增长的成果是否可以被广大民众共同分享是决定经济增长能否持续的关键。而将经济转型问题放到经济发展这个更大的背景中去思考,则需要建立一个转型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以拓展传统转型经济学的研究。从中国的转型实践来看,中国也只是阶段性地完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市场经济建立规则,使政府职能更多地从微观的干预转变到宏观的管理将是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吻合的企业产权制度。而职工持股制度是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也是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创新。它是构建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又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求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人类财富的增长方式,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文化产业被认为是最能体现这一价值追求的实现方式。于是,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的层面上和全球化治理的层面上便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工业论",转而成为用以克服和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治理工具和治理手段。中国在经历了政治治理("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治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正在走向文化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克服与解决国家发展困境,建构国家文化治理,成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和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出发点和新维度。国家文化治理的核心在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而是为了完善国家治理,是以经济——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文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性转换,进而改变和重塑国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种准社会公共产品,如何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公益性作用,是我国二十多年医疗卫生改革一直探讨的焦点问题。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作用、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出发,结合医疗卫生服务的本质属性,预测和分析国家新医改方案实施后的社会收益,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与医疗改革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杨家宏 《学术界》2001,(3):196-201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政府怎样进行宏观调控及实现最佳调控效应,是宏观调控的核心.文章对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及如何协调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以及规范和完善宏观调控主体行为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我国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