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语言哲学内部的语用学和哲学诠释学转向,使语境成为意义追问的基础。但语境并非传统哲学所谓的本体,只是在意义生成变化与理解过程中具有本体论性质或意义,表明了语境对意义的最高约定。这有助于消解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发问方式,祛除逻辑语形、语义分析的知性思维的制限,表明了当代语言哲学发展对意义的合理诉求。  相似文献   

2.
笔者运用海德格尔生存论语言哲学思想,对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特别是当前语用分析哲学中的一大焦点意义与语境的关系问题,做出了本体论性的解读.由此说明意义对语境的依赖、语境对意义的制限皆源于存在与语言、在的意义与此在的生存境域的分环勾连,从而构成了语言意义的最为原初的语境条件.借以认清语言科学研究中知性思维的制限,深化意义与语境关系的理论研究中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日常语言学派与逻辑语言学派有诸多不同,斯特劳森认为由于日常语言的复杂性,精确的逻辑分析是不能够做到的。采用逻辑分析方法的同时,将语用学中的语境引入语言哲学中,并就语境的两种类型言内语境与言外语境、静态语境与动态语境加以阐释,进而得出结论:语境的提出为日常语言指称的确定提供了新方法,为语言哲学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对语境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只有在考察语境观念的历史演进基础上,对意义研究中的语境条件从语言哲学角度予以分析,才能说明当代英美语言分析哲学和欧陆语言哲学两大思潮在意义追问中的语境化趋势及其合理性。对其中存在的语境难点做出批判性反思,是为语境研究的深层开展奠定理论基础的要素。  相似文献   

5.
语境是语言活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所处的境况,"零"语境是不存在的。语境对翻译具有重要意义,语境是语义的决定性因素,是译者正确理解原语、获得功能对等翻译的关键所在。语境与翻译有着密切关系,语境制约翻译,翻译依赖语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不仅要求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也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忠实再现原作者所要体现的艺术特点和风格。试图探讨语境分析对于翻译的深入理解和准确表达所起的重要作用,阐述翻译应以具体的语境为依据,从而确定具体词汇、篇章在其语境下的语用含义,并从构成语境的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方面入手,浅析语境对翻译的解释力和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语境制约下的语篇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指的是一种语言的语篇材料被另外一种语言中与其对等的语篇材料所代替.因此,翻译的对等单位是语篇,即翻译应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材料在同一整体语境中意义和功能的一致.本文旨在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三个方面来分析语境在语篇翻译中的制约作用,并通过实例来反映语境制约下的语篇翻译.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又可再分为文化语境、风格语境、情景语境。翻译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源语与的语间语境上的最大对等。  相似文献   

8.
语境是语言活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所处的境况,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语境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语境制约翻译,翻译依赖语境。语境对翻译具有重要意义,语境是语义的决定性因素,是译者正确理解原语、获得功能对等翻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人类理性总是渴求在最深刻的层基上解释世界和确认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价值,这种渴求,是一种指向终极性的理性追求,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一种终极性的关怀,并据此形成认识和评价尺度,来构建人类的理想世界,这种终极关怀就构成了本体论.本体论源于人类哲学的童年时代,与人类独特的生存状况或生存样式联系在一起,它体现的是人类对万物本源的终极追求,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追求作为世界终极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反思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讯问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它们构成了人类理性超越性追求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语境是语言交际的基础,它制约着语言单位的选择,意义的表达和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语境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本文分析了语境的定义、语境的分类及其特征,并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语境构建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动态语境观出发阐述了建构合理的跨文化语言语境,文化语境和交际语境。以期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强烈的语境意识,成功的达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1.
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与van Dijk的话语分析理论都非常重视语境的研究,语境是两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比分析Halliday与van Dijk的语境理论模式,探讨了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为话语分析的工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模式持本体论的观点,更强调语言自身的系统性,认为语境只是语言系统内的一个组成部分;而van Dijk的语境理论非常重视语言与语境的认知属性,更强调语境与语言之间的相互规约性,尤其是认知心理对交际过程与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语境作为语言交际的客观存在,一直受到语言学、语用学、哲学等学界的关注。作为一个动态生成的系统,对其生成机制的研究无疑有助于话语理解和文本解读。本文试图提出语境的符号、隐喻、时空和场域等四个维度,并对语境维度的叠加、统一、交互机制做出分析,从而实现理解语义和语用上的正确完整。  相似文献   

13.
使用语言的人类是语境化的,因而人类产生的一切知识无疑也是语境化的。事物和行动的语境性在哲学和语言学研究中已受到了重视,形成了关于世界假设的语境论、科学语境论和认识的语境论等。而在哲学和语言学之外,特别是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语境的作用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对于人们建构通用人工智能很不利。实际上,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专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语境进行建模和推理,因此,需要阐明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中语境的含义、语境中的多智能体建模和推理,以及人工主体的语境性与组合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口译是一种动态交际行为,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意义转换。在口译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将语境顺应论引入口译研究,并分析在口译过程中如何实施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动态顺应使译语有效再现原语的语用价值,进而提出顺应论下的口译过程包括理解原语、顺应语境、选择意义、策略运用和目的语重构五个部分。  相似文献   

15.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家、逻辑学家在名称指称语境观方面呈现出由言内语境向言外语境转化的特征.形式语言学派大都从语言与实在同构的观念出发,在语言内部探究语词的指称方式.日常语言学派认为,指称是一种人们使用日常语言的实践活动,只有在变化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样一个大语言背景下才能合理解释名称所指及其确定问题.指称语境观的这一重大转变标志着人们对名称指称理论的研究走向更加成熟、更加科学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语境意义是语言系统本身的特点和它的目的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本文从语言系统的特点,语言系统与它所要表示的现实世界、精神世界的关系和语言的使用过程等方面,阐明语境意义根植于语言系统本身。语境意义在语言的使用中是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对语境意义我们只能利用而无法避免。  相似文献   

17.
指称理论的演变及其语境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指称问题广泛地涉及当代哲学的许多深层问题,在语言哲学和科学实在论的研究中尤其居于基础性地位。20世纪西方哲学关于指称问题的解决大致有三种理论:摹状词理论、历史因果论和意向论。文章从语境论视角深刻反思了指称理论在20世纪的演变,评价了三大指称理论的成败得失,进而以语境论为基底对语言指称问题给出了说明。认为语词的指称是依赖于特定的语境的,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得以确立和实现的,撇开语境来确定语词的指称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语境对交际话语意思的制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语境的含义及其分类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从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两方面阐述语境对话语意思的制约作用,揭示语境在理解语义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展望了语境研究作为一门学问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论意义探讨中的语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是一个与意义探讨紧密相连的重要概念。对语境概念的理解也往往受制于意义探讨中对意义基本单位不同的规定,从而造成了语境研究的混杂现状。回溯语言哲学研究中的意义问题可以解读语言哲学各阶段中意义与语境的关系,从而勾勒出语境问题在意义研究中的历史发展轨迹,找到意义的语境关怀之本源。  相似文献   

20.
语境可以广义地理解为说话的环境,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一个句子所处的上下文。语境的研究往往离不开与意义的关联,因为意义与语境是本质地联系在一起的,意义由语境限定,语境构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基底。笔者就语言哲学家对语境的哲学思考进行探讨,有助于为语境的研究寻找更多的理论支撑,从而更好地为语言的准确理解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