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郁金与郁金香的同异,向来众说纷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遍检传世史料、本草文献、简帛史料、敦煌西域文书和域外古典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其在中古时期东西交通、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知识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详加考辨,为这一历久而弥新的课题提供了多重视角。  相似文献   

2.
唐宋城市社会变迁是都市经济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探讨唐宋都市社会变迁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问题,社会各阶层的变动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社会中下阶层的构成与变动,是把握都市社会变迁的关键,也是我们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变化的一把钥匙。今天,随着研究方法的转型,基于"唐宋变革"说基础之上的城市社会史研究已经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研究内容和深度也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大量新史料地涌现,也为研究者"眼睛向下"提供了新契机。新形势下,中国古代城市社会阶层研究的新进展,也必定会对我们认识今天的城市社会及其转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古史书是我们研究中古史料的最易得、最权威的本子。由于史书涉及内容广泛,在标点和校勘中难免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笔者谨将日前所见中古史书点校中的问题,列出三则,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宁欣 《南都学坛》2010,30(2):28-30
唐宋城市社会变迁是都市经济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探讨唐宋都市社会变迁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问题,社会各阶层的变动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社会中下阶层的构成与变动,是把握都市社会变迁的关键,也是我们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变化的一把钥匙。今天,随着研究方法的转型,基于“唐宋变革”说基础之上的城市社会史研究已经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研究内容和深度也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大量新史料地涌现,也为研究者“眼睛向下”提供了新契机。新形势下,中国古代城市社会阶层研究的新进展,也必定会对我们认识今天的城市社会及其转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战社会史是抗日战争史研究中重要的分支。由于抗战社会史史料具有分布广泛且零碎的特性,增加了对抗战社会史,特别是与普罗大众日常生活史相关史料整理与利用的难度。以潮汕地区为例,抗战社会史的相关史料包含了日文档案资料、抗战时期本地刊行的报刊杂志、国内其他地区刊行的报刊杂志以及海外报刊杂志等对潮汕社会的记录。潮汕地区抗战社会史史料体现了人民群众勠力同心的抗战决心、潮汕地区海外移民传统和民间慈善团体战时的形塑历程,有助于了解战时社会发展状况与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经验。加强对抗战社会史史料的整理与利用,有助于加强对抗战社会史的研究,推进抗日战争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社会技术是指调整、管理、控制社会的方法.它比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更具有决定作用.社会技术构成体系主要包括:政府组织的状况、财政税收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等.社会技术进步主要体现为社会运行效率的提高.在中古晚期,社会技术进步是科技突破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英国社会技术提高很快,比中国的社会技术更具有促进效率的秉性.正是社会技术水平的差异,才导致中英在18 世纪发展的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7.
对中古南方风土的研究是观察“中华”形成过程、族群关系演变的绝佳窗口.史料中南方风土问题实际上是当时南北方发展水平不一、话语权不平衡的体现.南方的自然环境和民俗均是北人诟病的对象,北人以此为要素模塑了南方风土形象.所谓南方瘴气、蓄蛊、卑湿等问题是对事实的夸大与想象,但在史料话语权作用下却逐渐成了非主流文化圈的标志,成为横亘在南北方之间的心理边疆.上千年来南土形象变迁与地方开发进程息息相关.随着地域开发,南土形象会得到修正,而新的边缘地带则会被冠以污名.中古南方风土问题具备特定的研究对象,并能构成一个逻辑化的知识系统.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主流文化圈扩大的影响、南北方话语权的逐渐转移、移民的影响力、交通线与文化形象变迁的关系、南方底层族群心理问题、医学观念的转变均是尚待开发的领域,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将展现中国主流文化圈两千年以来不断拓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清水江文书研究,既要学习继承敦煌、徽州文书甚至传统历史文献研究方法与思路,更要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路径。口述史的尝试,便是对文书研究的一个有益探索。归户性特征,为文书口述史研究提供良好契机。文书口述史料的收集、整理要注意“点”“面”结合,考证文书或老人口中苗语侗音的自身含义,具有口述史的独特性。老人逝去,语言流逝,使文书口述史记录更具有紧迫性。文书口述史料挖掘、运用,能够弥补传统文献史料不足或局限,扩展文书研究史料途径,对于多角度、新视野探讨清水江流域乃至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变化发展的多维真实情况,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关于《四卫拉特史记》中所见诸集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关于主要居住在准噶尔盆地的卫拉特族的社会及其部落结构,由于清朝的统治等原因,有一些史料保存了下来,因此可以得知其中一些实情。另外还有少量的托忒文史料,对16—18世纪卫拉特社会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清朝方面的史料虽然数量很多,但对于卫拉特社会的研究来说,在关键之处并不十分充分,未免有隔靴搔痒之感。  相似文献   

10.
出土文献与中古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学史上的中古时期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利用新出土文献研究中古文学,有助于重新审视各个时段的文学背景、文学演变、文学主体以及文体形态,纠正长期以来文学史研究偏重线性梳理的缺失。首先,出土文献对于扭转区域文学史研究的薄弱局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通过出土文献可以发掘被历史掩埋的一些文学史现象;再次,出土文献对于文章学研究意义重大,尤其能够促进应用文为主的文体形态研究的深入。但因出土文献的发现具有偶然性和零星散乱的特点,故研究过程中应该与传世文献比照参证,在对出土文献文本复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社会文化学观照,以揭示文学生成与发展的原生状态。  相似文献   

11.
史论即人们对客观历史所作的评论,在中国古代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最能体现作者的历史见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论,随着史学的多途发展,日益受到史家的重视,其形式也更加多样。所探讨的问题,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多与现实有关,涉及政治兴亡、民族关系、门阀观念、宗教思想等许多方面,南北的发展也有所不同,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在中国古代史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东晋南朝墓志处于我国古代墓志从产生到定型的关键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迄今为止,历代所见出土东晋南朝墓志共72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六朝历史、考古、文物、语言、文字等众多学科领域研究的开展,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浯言学、诠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此方法之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史料之拓展和解读之深入。魏晋南北朝诗文的史料价值,大致有二一,在政治、思想、文化、社会风习、个人生活等方面,可补正史之阙。二,大量个人情感心态成分本身即构成当时历史的一个侧面。用此时期诗文证史,在解读时应做到;一,能感之。“其所感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较多”。二,对作者其人其文,“具了解之同情”。其三,对诗文典故,要按陈先生的原则,仔细而审慎地考辨其中之古典今典,分析论证解释其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汉魏六朝碑中的同根葬词数量可观,时代确定,材料可靠,学术价值高,是语言研究的重要资料。通过对汉魏六朝碑同根葬词的考释、分析,揭示了该类词的基本面貌、语义特征,同时也考察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这类词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清以来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农史、经济史、社会史研究的主要内容。近30年来各相关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均有涉及,研究人员众多,研究成果颇丰。文献回顾根据农业、农村、农民划分成两大部分,并进行述评。总体而言,近30年来以对农村、农民的研究居多,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史、社会史,虽然相对比较成熟,但仍然可以深入;对农业研究相对偏少,且以对农业经济史的研究为主,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很少,历史地理学、环境史等学科的加盟为这一研究增加了活力。  相似文献   

16.
辽金政治制度一直是辽金史研究的重点领域,21世纪以来学界对辽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对金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则明显缺乏活力,较20世纪的研究差距较大。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辽金政治制度史研究应更充分地利用现有史料,注重制度运行的动态过程,并从内亚史、区域史等多视角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两晋南朝是广东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广东地区历年发现为数众多的两晋南朝砖室墓,墓砖铭文丰富,为研究广东两晋南朝史提供了重要材料。根据考古材料,分纪年、记事、吉祥语、人名、墓志、社会背景等类别考察砖铭内容,并略述广州地区、粤北地区、西江地区三地砖铭的区域特征及历史成因。最后提出砖铭纪年中存在的建墓时间及特殊年号问题。  相似文献   

18.
岳岭  张爱华 《南都学坛》2005,25(1):18-22
近20年,史学界对秦汉妇女史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主要集中在对秦汉妇女的婚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地位、政治参与、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等方面,无论是研究课题还是研究方法都有所拓展。总结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对秦汉妇女史的研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旱灾多发期,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和江南、中原及西北等广大地区。旱灾的频繁发生,对社会经济和百姓生活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各封建政权对赈灾工作高度重视,及时采取了实物赈济、移民就食、减免租调和徭役、掩埋遗骸、放贷、减轻刑罚、节约开支及开关弛禁等一系列赈济措施,对于减轻灾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生及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