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精英吸纳"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政治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但也不可避免地忽视了"非精英"的大众阶层。因此,在实施"精英吸纳"战略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社会精英阶层的政治参与,更要关注和吸纳非精英阶层的政治参与,最终全面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以达到我国民主政治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2.
当前,一股知识精英与经济精英结盟的"傍大款"之风正愈演愈烈,业已形成一种"学商结合"的发展态势.其集中表现为:学者经营学术,大开学店;代言大款,为款说话;树碑立传,学商"双赢".之所以形成这种现象:一是,微观上,部分知识精英的良知缺失;二是,中观上,学校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三是,宏观上,社会浮躁风气感染下的评价体系改变及监督机制的缺失.这种现象已形成害大款,害学术,害社会的"三害"后果.对"学商结合"现象,我们要加大治理的力度.一是,在政府层面,要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扶持,使学者免去后顾之忧;二是,在学校层面,要树立起示范效应并形成整治手段;三是,在社会层面,要形成学术监督机制,惩罚破坏游戏规则的个体.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精英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导致精英与平民的矛盾日益凸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弄清楚中国精英丧失社会责任感的原因,笔者认为中国精英的形成机制是导致其丧失社会责任感的根本原因.其次,中国高校的培养模式、社会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以及转型时期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信仰的缺失也导致了精英社会责任感丧失.  相似文献   

4.
当前,一股知识精英与经济精英结盟的"傍大款"之风正愈演愈烈,业已形成一种"学商结合"的发展态势。其集中表现为:学者经营学术,大开学店;代言大款,为款说话;树碑立传,学商"双赢"。之所以形成这种现象:一是,微观上,部分知识精英的良知缺失;二是,中观上,学校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三是,宏观上,社会浮躁风气感染下的评价体系改变及监督机制的缺失。这种现象已形成害大款,害学术,害社会的"三害"后果。对"学商结合"现象,我们要加大治理的力度。一是,在政府层面,要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扶持,使学者免去后顾之忧;二是,在学校层面,要树立起示范效应并形成整治手段;三是,在社会层面,要形成学术监督机制,惩罚破坏游戏规则的个体。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精英群体的演进及问题(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忠民 《文史哲》2008,5(3):140-161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经济精英群体、政治精英群体和知识精英群体三大精英群体实现了同步化的发展,改变了以往政治精英群体一枝独秀的局面;精英群体的职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准越来越高;精英群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位置越来越凸显。但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时代条件,也使得精英群体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特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精英群体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主轴的一面倒的片面行为和政策取向;政治精英群体呈现出强烈的公权扩张冲动;精英群体之间利益结盟现象日渐明显;精英群体呈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化和壁垒化倾向。现阶段中国精英群体存在的问题,造成公共投入的巨大浪费,扭曲和损伤了正处在定型过程中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造成改革与发展两者之间的背离。促进中国精英群体健康而合理发展的基本思路在于: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起社会公正的基本取向;建立起公正、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起"两头小,中间大"、以中等收入者人群为主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使精英群体的行为更加规范化。  相似文献   

6.
新毕业大学生生存状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以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泉州市为例,对新毕业大学生之生存状况分别从工作状况、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婚恋与社交状况、教育与娱乐状况、心理状况、城市与社会认同状况等七个方面进行调研与分析,并形成与《蚁族》中描述的"第四大弱势群体"有异的结论。在建设和谐社会、提高民生福利而社会问题又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政府、社会、高校及毕业生自身应合力共为,更好地赋予新毕业大学生群体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鼓励其尽快成为城市的精英和社会的栋梁。  相似文献   

7.
消费社会给都市文学带来了新的变化,也带来了社会的不正常的失序状况.同时,消费社会制造了大众与精英之间的对立.在都市文学创作之中,新感觉派和"身体写作"走向了位于大众和精英之间的中间状态,但两者的实存环境是有一定区别的.  相似文献   

8.
不对等的博弈:土改中的基层政治精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山东、河北等省的土改运动为例,探讨了群众运动中基层政治精英的独特处境和行为特征.土改期间,基层政治精英并未完全成为国家的忠实代理人,而是在社会人、理性人的角色指引下与国家权力进行博弈,以维护村社利益或追逐个人私利.另一方面,乡村民众的介入改变了国家与基层精英的力量对比和博弈格局,致使基层精英既内在于又外在于国家权力体系,处于明显的权责分离状态,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谋求私利和"去政治化"的离心倾向.  相似文献   

9.
农村维权精英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维权精英是乡村政治过程中多重张力催生的特殊利益主体,其利益诉求既有个人的,也有集体的;既有正当的,也有非正当的.个人问题普遍化、经济问题道德化、底层问题上层化和"踩线而不越线"是农村维权精英常用的博弈策略.农村维权精英的博弈行为对乡村政治的影响是双重的,当务之急是疏通乡村政治博弈渠道,规范乡村政治博弈行为.  相似文献   

10.
当前各社会阶层对贫富差距状况的动态认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和江苏省委统战部2007年7-8月在江苏省进行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当前各社会阶层对贫富差距状况的动态认知评价.研究发现:(1)越是经济收入高的人群越能意识到贫富差距的严重社会后果,可又不认为当前的贫富差距状况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2)社会不公平程度成为影响人们对贫富差距动态认知态度的最核心变量,充分说明合理制度安排是影响人们认知评价的关键因素;(3)特别是那些在利益格局变动中利益受损的群体,那些一直身处社会底层的群体,那些对社会发展问题有敏锐判断力的群体,那些预期社会声望得不到提高的群体,他们对于贫富差距的现状和未来影响都有着切肤之痛;(4)通过对整体模型的观察,我们发现,各个阶层在对当前贫富差距的认知研究中呈现显著性差异,而在过去和未来的两个动态模型中,各个阶层的认知界限却表现得非常模糊;(5)培育壮大中间阶层对构建和谐阶层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