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明末佛教昌盛的环境中,隐元隆琦复兴福建福清黄檗山万福禅寺,开出临济宗黄檗派.南明时期,应长崎唐人邀请,隐元等黄檗派僧人先后东渡,弘法日本,终于开出京都黄檗山万福禅寺,形成黄檗宗.黄檗派所代表的大陆佛教,为生机不振而亟待重生的日本佛教所接纳,得以开立新宗,延续至今.临济宗黄檗派的传播及其衍生的黄檗宗,在中日佛教乃至文化交流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行端禅师现存禅诗百余首,作为元代临济宗南方之善系的代表之一,他继承了临济宗的诗学传统,所创作的禅诗体现了禅宗与文学相交融的特征.其写景诗继承了陶、谢、韦、柳之风,深沉高旷;禅理诗通俗晓畅,以朴素语言道出佛教传统教义和禅宗本心的玄机;讽喻诗反映民生疾苦,讽刺社会矛盾,又是儒家爱民思想与佛教普救观念共同作用下的结晶.  相似文献   

3.
从本体、透显本体的方法以及现实生存三个方面,对临济思想与中国道家学说进行了比较研究。临济禅作为中国佛教的一种形式,秉承了印度佛教的宗教本质,但其思想受到中国道家的深刻影响,从而开出了禅学实践的现实维度。道家因而成为临济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4.
茶禅一味     
"茶禅一味"是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圜悟克勤禅师书写的一幅墨宝,后经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禅师传给其弟子日本明庵荣西禅师;荣西又传给其第47世一休宗纯及其弟子村田朱光禅师。这幅墨宝现在还保存在日本大德寺酬恩庵。他们体悟到了"茶禅一味"的理趣,并充分发挥了它的茶道精神。  相似文献   

5.
临济义玄呵佛骂祖新论杜寒风临济宗创始人临济义玄,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属山东省东明)人”。他不迷信权威,强调取消偶像,呵佛骂祖,建立起人的自信,对传统佛教是一次有力冲击,体现了临济禅性格之一面。中国禅宗史上,不独临济宗人有呵佛骂祖之行为举止,在他们之前...  相似文献   

6.
泰山茶文化自唐代就有记载,北方茶文化即肇始于此。以道教占主导信仰的泰山地区,亦蕴含着丰富深厚的茶禅文化资源。清初泰山名刹普照寺的住持祖珍禅师为泰山茶禅文化的承续与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祖珍既是禅宗名派临济宗的著名僧人,在清初文学史上也颇有地位,著有《石堂文集》。他"援儒入佛"的思想为"茶禅一味"的诗文创作与实践提供了深刻系统的思想基础,而他为数众多的茶诗不但集中反映其茶禅思想,也代表了其诗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7.
《传心法要》在诠证心体上独步古今,《临济录》在呈示机用上堪为典范。黄檗希运和临济义玄是临济宗的共同创立者,《临济录》的基本精神是黄檗宗旨。临济施设与黄檗宗旨是用与体的血肉关系。执皮肉而失其骨髓,死在临济句下,临济宗徒剩躯壳,是杀临济而非活临济;由皮肉而达神髓,由骨髓而有皮肉之用,不拘滞泥执于成句,才是活临济,才是临济思想影响不断拓展的奥秘所在。临济对黄檗希运禅法及后世对临济禅的创造性诠释,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8.
铃木大拙是20世纪上半叶对西方禅佛教发展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禅师.他所弘传的禅佛教思想被称为"铃木禅",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西方社会佛教及禅宗的传播和发展.铃木在向西方主动弘扬禅佛教的同时,强调了东方思想的优越性;他所阐释的禅佛教采用了不同于传统佛教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的禅佛教研究;"铃木禅"在积极与西方思想会通的同时,也对西方社会的生活及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禅修大师,越南临济禅(Dhyana)法脉第42代传人。越美战争爆发后,他作为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团主席,放弃了与世无争的寺院清修生活,积极地投身到救助战争受害者的活动中去。他会晤了包括教皇保罗六世、美国国务部长麦克纳马拉、小马丁.路德.金博士等在内的众多著名人士,后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侯选人。他创立了青年社会服务学校、万行佛教大学(Van Hanh Buddhist University)以及"正念禅"禅派(The Order of Interbeing)。他最早提出"Engaged Buddhism"(入世佛教)英文术语和概念,并极力呼应"入世佛教"精神。他的著作在欧美畅销,他对教制革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前人在探讨宗杲批评默照禅的原因时,多从禅学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宗杲生活的时代背景,因而所得结论相去甚远。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禅学背景,结合临济宗的宗风与大慧宗杲的性格特点,大慧宗杲批评默照禅,除由于禅法不同的因素之外,主要是以积极用世的态度批评默照禅事事莫管的冷漠态度,以求变通佛法切合当时的世情,实现大乘佛教自利利他、为物作则之功。  相似文献   

11.
禅宗受老庄影响十分明显,但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经过哪些环节,是如何深化的,则很少见到专门的论述。该文认为,禅宗思想和风格的老庄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的发端是慧能禅;其展开是牛头禅、保唐禅、洪州禅,而以洪州禅为主流;其定型化则是五家禅中的临济禅。为此,重点讨论了洪州禅学对老庄哲学加以吸收、融合的具体内容,揭示它在禅宗老庄化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及其原因。论述过程中,旁及了牛头、保唐与老庄的思想交涉,洪州与荷泽两家的哲学差别,并进而推及临济与曹洞两宗不同历史趋向的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12.
日本著名学者铃木大拙曾在其著作《禅与日本文化》中写道:“离开了佛教,我们就无从谈论日本文化。”可见日本文化所受佛教思想影响之深远。而佛教思想中,对日本文学和日本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可说是禅宗的思想。禅宗思想对日本文学,尤其是对日本特有的文学体裁——俳谐的影响,可说是日本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3.
越南禅宗与中国南宗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17-18世纪随着郑阮纷争、南北割据局面的形成,越南佛教得以复兴,拙公派作为新的竹林禅派得以创立,临济宗和曹洞宗在越南南、北方传播.而越南曹洞禅系接受中国江南禅宗的衣钵传统,无论是佛学思想还是修行方法,都深受中国江南曹洞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宋代重要的禅仪著作,《禅苑清规》不仅对中国禅文化的表征与内涵起到了形塑作用,而且影响远及日本。日本禅宗临济派初祖荣西的《兴禅护国论》和曹洞派创始人道元的《永平清规》《普劝坐禅仪》等著作,均参鉴了《禅苑清规》的内容。在参鉴方式上,荣西著作以单句引用、要义概述为主,而道元著作则常见大段转写、整条摘录,这种差异缘于不同时代条件下荣西与道元在弘法路径、修禅方式上的不同选择,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宋禅林清规东传日本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楚山绍琦禅师是明代四川著名高僧,临济宗传人。他的教化与行持紧扣禅宗"直指心性"的宗旨,以"识心为本"的心性禅著称。他坐化圆寂,肉身不坏流存后世。其所言所行以及离世方式展示了佛教的死亡超越理论,对佛教自身社会形象的定位和提升有深刻启示,并对当代临终关怀、安乐死等诸多生命伦理难题的应对具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天隐是明末清初贵州佛教史上的一位著名禅师,然其生平事迹和临济法脉却鲜为人知,本文根据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的结果,对天隐生平活动的路线图、临济法脉源流、开法凤冈中华山佛教的史实以及与黔东梵净山临济禅宗佛教的关系,一一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7.
禅在日本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禅的审美标准启发和影响了日本俳句。俳句是日本人崇尚自然,以景寓情的物化形式,也是日本人对自然的"悟化"表述,俳人对自然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感悟,与禅宗的"顿悟",追求个体的觉悟,自然人生一体化的风格有很深的姻缘关系。本文通过考察日本俳坛主要俳人与禅宗的关系以及俳句中的禅味等分析禅宗给俳坛带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佛教固以“月”说法,然“如来慧日”才是印度佛教的第一象征。中国禅宗对佛教明月、水月意象的哲学阐释与诗意发挥,使“禅月”不惟作为宗教意象与方便说法在教内地位突显;更从宗教说理中抽离出来,富含哲学思辨与批判理性的精神,且诗意盎然、流光溢彩。中国禅月既非印度之禅,亦非印度之月,实为中国禅家的发明。禅宗变“佛日”为“禅月”,是禅宗去印度化、去宗教化、心性化、世俗化的努力和表现,对禅理的广披、禅道的烂熟与禅学的诗化,起到了潜在而重要的作用——这一宗教意象的变革与宗教义理的革命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由是观之,佛教中国化的本质不是佛教“化中国”,而是佛教“为中国所化”。  相似文献   

19.
日本学者柳田圣山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仔细想来,这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禅在佛教各派中,恐怕最难通俗化,但它却最能产生通俗的魅力。”禅宗确是中国佛教的特胜法门,香火最盛,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天下名山僧占多,而禅又在佛门净地中占据了大多数席位。如此特殊的佛教宗派,却在中国佛教史上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柳田氏的回答很简单:“禅只是一种被选中的宗教而已。”①这个回答有道理,不过却不能就此打住,因为我们又会产生新的疑问,比如:禅被谁“选中”?它为什么会被“选中”?等等。实际上,禅随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形态发生了三次蜕变:一变而凝结为禅宗教义;再变而扩散为文化素质和艺术精神;三变则发展为精神拯救和心理分析方法。要弄清“选中”之秘,必须对禅的足迹进行跟踪扫描。  相似文献   

20.
禅是佛教的一个宗派,这是学界的一个共识,但也有挑战这一共识的异见,认为中国禅不是印度哲学和大乘佛教在中国的旁支别派,而是中国思想和宗教的嫡系正宗。重新审视国内外关于禅的性质和状况的主要观点,并对禅宗的起源、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制度实践、终极目标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印度禅和佛教的关系等核心问题进行比较和论证,旨在从概念性视角找出中国禅与大乘佛教和印度瑜伽的哲学思想及修行实践的相异之处,从而对中国禅是否为佛教的一个宗派作出实事求是的回答。通过对禅宗作为一个思想和宗教流派的基本内涵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禅是本土思想依托外来佛教而产生的全新宗教与思想,在根本上不是源自佛教和印度瑜伽的中国流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