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录片真实有着极其复杂的深刻的内涵。从叙述性、文本性上看,纪录片的真实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强调客观性,实际上就是强调它所表现的对象应该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事物。从媒介特性上看,纪录片真实是见证的真实。从读者角度看,纪录片的真实是技巧的、文化的、心理的。从话语层面上看。纪录片是不可能到达“真实界”,它只能培植一种“真实性的效果”。认识纪录片真实内涵,对纪录片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摘要]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动机决定了影像真实与客观真实间存在缝隙,同时为拍摄者在纪录片叙事中留下了位置。拍摄者对客观事实的介入方式、姿态、程度,受创作者的创作理念支配,需要在组织纪录片时给予合理性证明,并定位了纪录片的风格和样式。  相似文献   

3.
真实再现成为当代纪录片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真实性之间究竟是怎么样的关系,纪录片能否以现代电视技术真实再现已经消失的场景和画面,真实再现的产生,发展历程,以及对纪录片的影响如何。当代电视技术条件下,使真实再现变得简单而实用,国内外大量的纪录片开始大量使用,如何合理的有度的使用真实再现,使纪录片能够更好地表达思想观念,值得我们很好的去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4.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同样需要哲学思维的指点和哲学精神的关照。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真实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纪实是对真实的本质反映;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应当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应当是主观表达,客观纪录;表现与再现是对应于主观与客观的一对哲学命题。纪录片的真实性决定其在创作中必须要表现,而纪录片中的再现则是表现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创作不光是一个客观还原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理性思考、原素选择、价值提升的编导意识介入的过程。编导意识应贯穿于题材的选择、素材的捕捉、拍摄角度的确定、画面剪辑等纪录片创作的各个环节之中。这种介入,极大地促成了纪录片“真实性”和“故事性”的完美统一。而依据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编导意识也不能乱用、滥用,应掌握好介入的尺度。  相似文献   

6.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同样需要哲学思维的指点和哲学精神的关照。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真实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纪实是对真实的本质反映;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应当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应当是主观表达,客观纪录;表现与再现是对应于主观与客观的一对哲学命题。纪录片的真实性决定其在创作中必须要表现,而纪录片中的再现则是表现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作为电视圈内象牙塔的纪录片向来被认为是"精英们拍给精英看的"艺术。在拍摄制作纪录片渐成燎原之势,持DV机器的人们趋之若鹜的时候,必须坚守真实的底线,坚持有思想的内涵,坚持审美追求,纪录片才能保持自己的品格。  相似文献   

8.
从电影诞生之初,就有围绕着电影的真实性和假定性之间的矛盾开展的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艺术作品的假定性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假定性。中国电影应尊重观众的接受习惯,重视叙事的可接受性,提高电影的假定性表达,而不是机械地忠实于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慈善本质上是"善",但慈善活动过程中不乏伤害受助者尊严的情况。随着"尊严"价值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凸显,"尊严慈善"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尊严慈善"主要指慈善主体尤其受助者必须而且应当得到自己、施助者以及社会的尊重和善待,同时,在慈善关系中的参与主体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受助者的尊严是"尊严慈善"的核心问题,受助者与施助者在自尊与尊重的双向互动中促进受助者的尊严;慈善机构对受助者尊严的实现具有伦理共同体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张以庆创作的一系列纪录片作品为例,从纪录片创作的三个过程来探讨编导意识在纪录片创作中的渗透问题。在前期准备阶段,题材的选择和开掘是编导主观评判、取舍、参与的结果;在实地拍摄阶段,拍摄角度的选择和细节的抓取有赖于编导的主观能动性;到了后期剪辑阶段,编导的艺术水准决定着纪录片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500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永远的丰碑》,以真实、准确的文献资料说话。除少数镜头是专门拍摄外,95%以上的镜头都是利用中央电视台现有资料画面剪辑而成。精心使用文献史料,赋予文献史料以时代的生命和电视的活力是《丰碑》电视片成功的关键。随着一张张照片、一组组镜头、一件件实物的展示,电视片通过小小的荧屏把观众带回到了那些令人难忘的年代。描述历史是编导表达创作意图的过程,也是编导对资料的欣赏和感受程度的一种体现,对历史资料的取舍则是一门深湛的"艺术"。它要求编导者在创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深刻理解和感受历史的基础上,把…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创作者表达的是他们看到并考证的真实,以独特的视角来发现并观察生活中的被人们忽视的"美"。他们以高超的技法突现的是生活的真实,物质现实的复原是创作者对生活现象的集中概括和精确提炼。  相似文献   

13.
清朝著名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过:"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大巧之朴"历来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借用到纪录片的创作中,也能帮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得心应手。我们不妨把"朴"看做是纪录片所赖以存在的真实内容,"巧"则看做是它的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这样,作为"历史使者"的纪录片就能够达到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了。  相似文献   

14.
张以庆的纪录片尽管在国内外屡获大奖,但是也引发了人们的争议,不少人认为他的纪录片违背了"真实性、客观性"的原则,表现出强烈的个人色彩和主观的情感表达。张以庆纪录片的文本,可以分为再现系统和表现系统,其中声音、字幕等构成元素,从"观念化的声音空间""字幕与画面的符号功能"两个层面,共同构成了张以庆纪录片的风格——"写意美学"。  相似文献   

15.
自明代以来,徐渭就因为在"胡幕期"写过所谓"谀文"而被看作是一个有某种人格瑕疵的作家,而揆诸实际,其散文在情感表现上其实具有高度的真实性,显著表征就是敢于真实表现其为现实所扭曲的情感.情感表现的真实性带来了其散文情感的个性化和尖锐性,这一真实性的成因有三其一,他早年没有接受正常的封建教育,较多地保留了人性的本真;其二,他中年意外地溢出了科举入仕的道路,从而为情感的真实表现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其三,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往往能够表现常人怯于表现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与西方舶来的纪录片理念在本质上是有一定出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写意和含蓄。让含蓄婉约的中国人接受纪录片这种"赤裸裸的真实",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这是纪录片在中国,又或是中国纪录片在创作方式和受众群体上与西方的不同点之一。这是一种在文化上、在审  相似文献   

17.
自由是文学的一条基本属性。但在中国,文学的自由属性被遮蔽了,这是中国文学本身的缺陷。究其原因,一是我们始终没有突破"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各种形式的"道"在不同的时期主宰着文学,文学总是沦为"道"的附属物;二是中国缺乏尊重个人价值土壤,集体主义剥夺了作家个人表达的自由;三是"五四"文学先驱们陷入了对自由的种种误解,很少有人自觉地为文学本身争自由。这一切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自由文学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8.
弱势群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话语权不足是弱势群体存在的关键。由于偏差的"维稳"理念、话语表达缺乏训炼且制度支撑不足,导致弱势群体的表达渠道被挤占、表达方式"原生态"和话语影响力微弱,致其"被边缘化",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阶层的健康发展,尊重弱势群体、提高其话语权、保障其享有均衡的公民权利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应从改善传统"维稳观"的心智模式,尊重弱势群体话语权,积极为弱势群体创造话语表达机会和平台,完善弱势群体话语表达的制度保障等几方面入手提高弱势群体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李筠世上最不被尊重的大约就是孩子了。大人在孩子面前永远是以权威者、尊严家自居的。大人们可以任意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可以任意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设计孩子。在一些大人眼里,孩子就是玩意儿,是自己的炫耀品,完全可以把他当作炫耀物去雕琢、调教与摆...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真实性就是要真实地、客观地表述社会的客观条件存在。无产阶级的新闻工作其宗旨在于全面化、实事求是地引导、反映社会舆论,依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那么,作为新闻工作者如何去反映这一客观事物,很显然,就要求记者在头脑里清楚地认识新闻的真实性来源于社会存在的客观性这一原理,学会并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唯物辩证法,认真地深入社会实践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挖掘出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有真实性的高品位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