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文精神作为纪录片文化的内在灵魂,渗透于各种文化形态之中。然而在当代,纪录片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正在被各种混杂的价值取向所遮蔽,人文精神遭遇了边缘恪守和中心遮蔽的尴尬状态。本文立足中国传统儒家人文精神和隐逸人文精神,分析了它们与纪录片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应该力图探索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2.
伊文思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中国官方的邀请,来到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国拍摄纪录片,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事件,因为当时中国的大门对西方人是关闭的,这一事件的起因迄今为止没有看到官方的说法,国内外有关这个问题的猜测以及伊文思自己说法各不相同,遂成为了中国纪录片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不过,从伊文思来到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及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周恩来当年邀请伊文思到中国来拍摄纪录片并不是如同伊文思本人所设想和其他专家所认为的那样,仅与当时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有关,而是有着更为深层的文化和政治经济原因,即当时的中国迫于苏联大兵压境,急切希望与美国修好这样一种国际政治的事实。当然,除了政治上的原因,也不能排除是经济上的困难导致了周恩来希望用一部纪录片来警醒毛泽东,使他能够正视国内濒于崩溃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3.
电视纪录片在中国的良性发展,固然是改革开放、社会进步、媒介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得益于纪录片自身文化生态的平衡:吸纳纪录片传统、面向世界的胸襟和立足当代的融通能力,得益于对电视纪录片的理论研究更加自觉、宽容和多元的文化空间。但步入新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是危机与机遇同在,唯一的出路是在讲求社会效应的前提下进行市场化、产业化的尝试,即通过具体多样的文化策略和原则来整合现有的栏目化资源,成立专门的纪录片频道,丰富节目市场,培育稳定的受众市场,完善流通市场等。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人类学看边缘纪录片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纪录片的创作 ,从题材上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 :新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科学文化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近些年来我国创作的有影响的纪录片大多属于人类学的范畴 ,被记录对象在地域上很多是边缘性的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所在。排除政治上的功利 ,用一种全景式的视角 ,比较和相对的创作思想 ,去客观、冷静地对边缘的人与事作记录 ,是这类题材的创作观。边缘纪录片也不应只是人们的猎奇和满足人们的窥视欲 ,而应成为一种体现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的载体和媒介。只有抱着对人类文化作传承性记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创作 ,这样的纪录片才真正属于全人类 ,中国的纪录片才能真正走向国际。  相似文献   

5.
在人们盛赞中国"人文纪录片"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特别强调关注纪录片不可或缺的真正的人文关怀及其社会文化影响力,这也许是关于国内纪录片发展讨论中的一个冷点问题,而这个问题对于媒体、创作者和理论研究工作者来说,都应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生态纪录片是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时代产物,是全球性生态危机所引发的生态思潮在影视领域的显现,也是纪录片创作者对生态失衡、人类精神危机的积极回应。新世纪以来,生态纪录片的全球化制作和传播趋势愈发明显,三大生态纪录片生产国(英、法、美)和四大生态纪录片生产商(英国广播公司、迪士尼自然、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美国探索频道)都在其全球化过程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这给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生态纪录片提供了启示。在全球化视野下比较分析中西方生态纪录片各自特性,探究先进生态纪录片生产国的发展路径和成功之道,有助于中国生态纪录片进一步明确自身艺术特征和美学特色,在守正创新中寻找适应自身文化基因和美学精神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影视人类学片,也叫民族志电影,是纪录片种类中历史较悠久者,早期西方纪录片中,影视人类学片占有较大比重。但纪录片的文化批评功能,在早期人类学理论的环境下,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随着大众媒体商业化的发展,特别是“解释人类学”理论的出现,影视人类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相应了的变化。在新的媒体文化环境下,探讨影视人类学的批评性功能和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藏地纪录片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透视藏地纪录片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藏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所引致的藏人自我意识和心理的嬗变.同时也可从中寻觅华语纪录片本土纪实主义传统的延续性.藏地影像民族志在呈现藏族社会生活事象和多元文化的同时,也为往昔的历史留下了一份可供拷贝和再度分析的影像文化典籍.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拍摄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影像。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以质朴、直观的影像方式书写了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状况,但其概念的形成和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却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并与纪录影像本体、新时期学术话语、影像人类学等问题交织到了一起,专家学者通常从文化、作者、题材等方面同时对概念进行限定。其实只要主题和题材是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为主的纪录片都可划归为"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以符合中国各民族聚居、杂居的现实状况和促进少数民族纪录片发展需要。研究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不仅是一个影像专业问题,更关涉到少数民族文化进步、民族和国家形象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历史纪录片由于表现手法的单一和沉闷往往在审美上缺乏一定的可视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历史纪录片从创作理念到表现手法正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嬗变。其中,《复活的军团》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堪称中国当下历史纪录片的代表之作。大量的“情景再现”、唯美的电影造型以及生动的故事手法不仅成就了《复活的军团》,更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当下历史纪录片的发展新趋势。为此以《复活的军团》为例,以大众文化在中国当下的发展为背景,对中国历史纪录片在当下所呈现出来的新特征和新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东西方休闲文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以希腊文明为发端的西方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休闲文化的比较研究发现,东西方在休闲文化传统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与东西方文化对"时间"观念的不同理解有关。这一差异的具体表现是:休闲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而在西方文化中,休闲则是一种人生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大胆借鉴国外纪录片创作的思维和方法,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曾获中国纪协"年度节目创意"和"最佳纪录片"两项大奖的17集纪录片《一个人与一座城市》,在创意、叙事风格和摄影剪辑风格三方面具有区别于传统纪录片的个人彩色,表现了纪录片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智性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历史上,文化人类学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思想积累过程,这一学说关注人种差异、种族差异和文化差异,20世纪初以来,美国和西方影视节目深受文化人类学思想的影响,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由此而产生,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也产生了《藏北人家》、《神鹿呀,我们的神鹿》等优秀的文化人类学纪录片。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因其理论视角的独特,开启了人们对文化习俗、种族差异以及制度差异等问题的深度思考,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始终坚持了富于西方人文精神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立场, 在这点上, 他是以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叛逆者的形象出现的, 但是,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无可逃避的文化基因仍然对其产生着深层的影响。比如, 哀而不伤的中和美, 清水芙蓉般的自然美, 秘响傍通的含蓄美,清新雅洁的意象美等, 均体现了其新诗创作受制于民族传统文化规范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网络的兴起必然导致网络文化的出现。谈及中国网络文化,大部分人过分强调西方的影响及与传统的断裂,很少涉及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理性地剖析网络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传统文化在中文网络中从形式到内容的表现、中文网络在语言文字、文化精神与文化传播方式上的独特性及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发展变化等,都是显明的,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有人认为,邓小平因早年出国所接受的主要是西方思想,受传统文化影响不大。还有人以邓小平的著作几乎没有引用过传统文化典籍为据,来印证这一点。理论界对此也研究甚少。其实,邓小平作为一位深受民族文化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具有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且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纪录片深受西方"新纪录电影"潮流的影响,故事化、虚构是其理论与创作联袂而行的两个重要倾向。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主要源于纪录片"情节编排"模式的选择和"故事片化"的创作理念;虚构作为"竞争性真实"与纪实同样成为通向纪录片深度真实的途径。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观照下,进而论述这一问题,以期加深纪录片研究与创作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8.
在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有人认为,邓小平因早年出国所接受的主要是西方思想,受传统文化影响不大。还有人以邓小平的著作几乎没有引用过传统文化典籍为据,来印证这一点。理论界对此也研究甚少。其实,邓小平作为一位深受民族文化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具有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且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民族文化题材纪录片的重视,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影片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为人们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自身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这类纪录片不仅具有史料价值,同时也具有现实意义。从文化的影响力看,民族文化纪录片为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们进行自我比较提供了视角和真实的生活视频资料,使其说服力和影响力更加具体与透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958—2013年以"河南""河南人"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进行分类汇总,可以看出:河南以其厚重的文化和与时俱进的风貌受到了各级纪录片制作单位或个人的青睐,但外媒拍摄的有关河南的纪录片,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黄河、少林寺等主题展开的,河南省在对外形象宣传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以"河南""河南人"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在选材技巧方面,既有对河南的历史文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全景扫描,也有对河南人包括生活在外地的河南人日常生活的关注,特别是现实纪录片充分发挥了其纪实的特点,聚焦于河南草根人物;在叙事层面,讲述者通过对客观现象的真实记录,使拍摄影像远离创作者而独立存在,再凭借优良、自然、客观带有戏剧化因素的镜头,通过对具有悬念性质但是又在情理之中的素材剪辑,运用较为对立的人物情节组合故事,重复强化叙事效果;在美学理念方面,通过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表现,展示了中原文化惯有的乐观色彩,但其乐观深处还蕴藏着一种沉重的哀愁。通过纪录片介绍、宣传河南,要改变单向度、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受众进行对外宣传的传统外宣模式,拓宽选题视野,充分挖掘和利用河南文化符号,使河南形象与河南悠久的文化底蕴和省情相吻合;同时开设纪录片频道,完备纪录片市场化运作,扩大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